回覆列表
  • 1 # 秋媚讀史

    馬嘎爾尼是英國著名的外交家,做過加勒比群島總督,印度馬德拉斯總督,有著豐富的外交經驗。1792年,他被加封為“馬嘎爾尼伯爵”,同年,率團準備拜訪乾隆。與其說是馬嘎爾尼拜訪乾隆,道不如說是大清與大英兩個世界的碰撞。

    1792年秋天,乾隆收到兩廣總督郭世勳上的一份緊急奏摺,說是有一個叫“英吉利”的國家要來朝貢。奏摺後面還附上一份翻譯成中文的英國“商業總管”百靈的“稟文”。

    這份已經被翻譯“本土化”的稟文,內容如下:

    “英吉利國總頭目官管理貿易事百靈,謹呈天朝大人,恭請鈞安。中國王聞得天朝大皇帝八旬大萬壽,本國未曾著人進京叩祝萬壽,中國王心中十分不安……包管英吉利華人與天朝華人永遠相好——《掌故叢編》”

    這份稟文的措辭語氣十分“恭敬”,乾隆閱後很高興,還覺得這個英吉利非常懂禮數。想到大清國的朝貢名單上馬上又要增添一個新國家,乾隆心裡就更高興了。於是,英國訪問大清的“請求”,就被順利透過。

    一直以來,都存有一個誤解,以為清朝“閉關鎖國”就是與外界毫無接觸。實事上,在此之前,英國與中國已經進行了一百多年的貿易。尤其在奢侈品方面,巴黎、倫敦有什麼新花樣,很快就會傳入宮廷。為什麼英國偏偏到這個時候才想出派馬嘎爾尼訪問大清?

    英吉利國力強盛,有底氣了

    如果說之前的英吉利是二流國家,那如今的英吉利已經戰勝了西班牙、荷蘭、法國等老牌強國,擁有遍佈全球的殖民地,號稱“日不落帝國”。在他們眼裡,大清是很強大的,但現在大英有實力與大清坐在一起煮酒論英雄了。

    其實在出使前,曾有一位打贏七年戰爭、吞併印度的克萊夫將軍提議,英國應該一鼓作氣滅掉大清。不過當時的英國首相是溫和的老皮特,他比較謹慎,覺得大清比印度強大,還是先以和為貴。

    經濟發展的必然

    新航路開闢後,世界逐漸連為一體。英國很早就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國內經濟進一步發展,需要在全球開拓市場。放眼世界,大清這個擁有4億人的市場,對於英國太有吸引力了。

    “18世紀末,英國對中國的貿易輸入值已佔西方國家的90%左右,輸出值則佔70%以上。英國早已經是中國第一大外貿出口國,也是第一大外貿進口國——《閉關與開放》”

    尤其是過去一百餘年,是英國經濟發展特別迅速的時期,英國引領工業革命,各項產品行銷世界。但是這些東西,到了中國就失去銷路。英國對大清的進口增加許多,但出口增長很少,除了賣給皇室的工藝品,其餘的市場始終打不開。

    清朝對外的束縛

    清代只有廣州一個口岸對外,並且限制交易季節為每年五月到十月,其餘時間,外華人不能待在廣州。即使在廣州期間,也不能攜帶家屬。

    英華人的活動範圍被限制在“十三行街”,並且不許與坐轎,不許與普通中國百姓交往。每個月,只有三次到官方組織的地區參觀。

    清朝沒有官方的對外機構,所有與英國的貿易全部委託十三行。英國商人在與十三行打交道的過程中,吃盡了虧。大清在商業上的限制,令英華人窒息。

    清政府對外,整體上是排斥,並嚴格限制商業。這與英國大力發展商業,鼓勵對外,形成強烈的對比。

    在此背景下,英國決定派遣使團訪問大清。英國希望說服乾隆,擴大交流,並能開放珠山、寧波、天津。在此基礎上,最好能夠割讓一個小島,以便英華人居住。此外,英國使團還有一項秘密任務:

    “在不引起華人懷疑的條件下,使團應該什麼都看看,並對中國的實力作出準確的估計——《兩個世界的撞擊》”

    這次大清與大英的接觸,最後的結果是不歡而散,這讓大清錯過一次融入世界的機會,也讓西方世界看清了大清這個“飢餓的盛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女孩進入青春期我們媽媽要注意那方面,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