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鄭老師回頭客
-
2 # 中國電建人
我網上查詢了一下,對引雷避雷蓄電這些技術現在還沒有,這些名詞也不是解釋的太清楚。只能說,目前還不具備引雷蓄電的技術和能力。但是這個想法不錯。
-
3 # 天師卡贊
仔細讀了下問主的提問,感覺就是想聊聊防雷的意義,正好我本科就是學習些防雷的皮毛,可以簡單聊一聊防雷的意義。
雷電的生成始於雷雲的生成,也就是對流天氣的快速發展(通常在春夏之際),積雨雲的生成而導致,隨著雷雲的不斷髮展聚積,將會引起雷電天氣。由於雲中電荷分佈不均,形成許多電荷中心,所以雲團之間、雲團內部和雲對大地之間的電場強度都是不一樣的。只有當雲對大地場強最高並且達到一定值時才發生對地放電,所以我們夜晚坐飛機,時常看到雲內部忽閃忽閃的現象,就是內部自己的放電過程,這對地面沒有威脅,但是一旦對地放電的話,順時電壓、電流就非常強大了。
相對於農村中雷雨天需要避免戶外活動,戶外要儘量壓低身體,避免自己成為“避雷針”導致過電外,在城市生活中,高樓大廈林立,對於地面上的人們來說,也是一種無形的保護,因為建築物的位置更高,往往更容易被電流擊中,且基本都有完善的防雷設施,人們還是比較安全的,直接擊中的機率並不高,但是電磁感應帶來的危害就不得不防了。
當瞬時大電流透過時,產生電磁感應,同時導致電器中出現“電湧”,一般簡單電子機械問題不大,但是越高精尖的電器,特別是整合電路板複雜的電子裝置,一點點過量電流的流過,就有可能造成不可逆的危害,甚至引發火災,所以這個往往是現在都市防雷的重點,如今往往使用電磁遮蔽+過電壓保護的方法,來保護電子裝置的安全。
至於問主提到的蓄電,我確實不知道現在是否有這樣的技術,十年前學習的更多還是利用接地,來引流入地,保障安全。
引雷蓄電可能嗎
引雷蓄電就是把雷電用一些裝置將雷電引入蓄電裝置,滿足人們日常生產生活用電需求,聽起來是高大上的東西,不用消耗煤等能源,可謂節能環保。那究竟可不可行我們得從經濟合理技術可行方面加以分析。
最初人類認識電是從富蘭克林用風箏引雷開始,雷電具有能量巨大,電壓高,電量大,電流瞬間變化大的特點。雷電放電位置較高而且所處的空間位置也不確定,接受裝置必須安裝高大建築上作為支撐,為了保證能夠儲蓄足夠的電能必需很多這樣的裝置才行。從經濟合理的角度看,投入大產出不確定的專案實際意義不大,國家政府絕對不會對這樣的專案進行投資。從技術角度看,這些設施裝置一定會影響的其它行業如航空、電子通訊、農業等,應該也是行不通的。
據研究分析閃電的電流平均也要3萬安培,最大電流可以達到30萬安培。電壓很高,大約為1億至10億伏特。中等強度雷暴的功率可以達到一萬千瓦,差不多是一座小型核電站的輸出功率。閃電放電過程中,溫度增高,使空氣體積急劇膨脹,產生巨大的衝擊波,才導致我們聽到的強烈的雷聲。 如果想引雷蓄電理論上講導體環內必需承載無限大的環電流,而且導體的電阻必須足夠小,要麼使用超導材料,要麼增大導體橫截面面積,就目前情況看兩者可行性都不大。
再有就是電的儲存問題,瞬間的高電壓大電流的雷電轉變為電荷,是不是要很多輔助裝置才能夠完成,投入應該遠遠大於產出。在轉變過程中產生的電磁波對環境的影響也必需考慮,如果蓄電設施遠離人的活居住區,還要考慮用電的線路電能損失問題。有利因素就是節能環保,不利因素很多基本都是不可逾越的。
其實有各種想法的人都有,有人想解決中國西北乾旱的問題,於是研究探討把海水引到西北地區,利用海水蒸發產生的水汽在西北產生降雨。還有人想把青藏高原用人工手段降低高度等,讓印度洋的水汽能夠到達西北地區,形成降雨解決西北的缺水問題。和引雷蓄電一樣我們稍稍想一想都是不可能的。
引雷蓄電對我們日常生產生活沒有什麼實際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