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7364316064609

    專家說,根本沒有真正能解酒的藥

      “根本沒有真正能解酒的靈丹妙藥!”河南省人民醫院感染科主任醫師尚佳說。

      酒精(乙醇)進入人體後,20%在胃中吸收,其餘被小腸吸收。乙醇被吸收進入血液後,最終要靠肝臟來解毒,乙醇先是在乙醇脫氫酶的作用下氧化為乙醛,再在乙醛脫氫酶的作用下氧化為乙酸,最終分解成對人體無害的二氧化碳和水排出體外。

      人酒量的大小,完全由體內分泌的乙醇脫氫酶和乙醛脫氫酶的多少來決定。而這兩種酶的多少,是先天形成的,目前沒有任何手段能增加這兩種酶的分泌。

      那些喝酒容易臉紅、上頭的人,正是因為體內缺少乙醇脫氫酶和乙醛脫氫酶,所以不適合喝酒。在中國人群中,乙醇脫氫酶和乙醛脫氫酶缺乏者約佔1/3。

      事實上,包括市面上的“解酒藥”,無論中藥西藥,都不存在徹底的解酒作用。

      常見的中藥解酒方劑,大多含葛花(根)、黃苓、黃連、柴胡等發散降逆、醒腦提神的藥物(故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醉酒症狀)。除了葛花對肝臟有一些保護作用外,其他藥物根本沒有促進酒精代謝、替人體“消化分解”酒精的作用。

      即使是臨床用於解救酒精中毒的西藥——納洛酮,也有昏迷催醒、改善腦組織微迴圈、提高腦組織供氧、恢復腦細胞功能、抗休克、解毒等作用,但這些僅僅是解除酒後不適而已。尚佳說:“避免傷肝,唯一的辦法就是少喝酒、不喝酒,尤其不能在短時間內大量喝酒。”

      民間解酒法,其實不管用

      除了“解酒藥”,民間還流傳著很多“解酒驗方”,比如喝牛奶、喝醋、喝濃茶、吃梨、吃白菜心等。這些“驗方”有解酒效果嗎?專家認為,這些民間“驗方”和“解酒藥”一樣,更多的是心理暗示作用,緩解一下嘔吐、泛酸的痛苦。“多喝水、到醫院輸液,其實也能緩解醉酒症狀。”尚佳說。

      國外也流傳著不少解酒“驗方”,比如人們認為很多食物有解酒功效,如蘿蔔、香蕉、梨、柚子、西紅柿、水蜜桃、茶葉、葛花、菊花、扁豆等。

      美國印第安納大學醫學院的雷切爾·弗里曼和阿倫·卡羅爾在《英國醫學雜誌》撰文指出,從服用阿司匹林、吃香蕉、吃澳洲酵母醬到喝水,民間流傳著很多種防止喝醉或緩解醉酒的方法,但沒有科學證據能夠表明這些方法真的管用。

      紐約大學醫學院的馬克·西格爾指出,喝酒的人服用阿司匹林或退熱淨可能導致肝病或胃痛。2005年,英國、荷蘭就聯合進行實驗來驗證常見解酒法的功效,這些辦法包括止痛藥託芬那酸,神經阻斷藥物心得安和治療噁心、眩暈的託烷司瓊三種藥物,乾酵母、琉璃苣提取物、洋薊和仙人掌果四種食物,以及果糖解酒法。

      實驗發現,乾酵母、琉璃苣提取物和託芬那酸對部分受試者的某些症狀有緩解作用,但研究人員沒有發現“說服性證據”證明這些物質確實可防止喝醉或治療醉酒。

      “解酒藥”真能解酒?多是心理作用

      有人會說,吃了“解酒藥”或解酒保健品,明顯感覺喝酒後不那麼難受了,甚至酒量也增加了。

      專家認為,“解酒藥”解酒其實是假象,頂多是緩解酒後腹脹、噁心、嘔吐、泛酸的感覺,更多時候是心理安慰作用。許多“解酒藥”含有維生素與氨基酸等成分,這些成分能緩解飲酒者的頭痛反應,輕度飲酒者服用“解酒藥”,感覺會舒服一些,但不可能從根本上提高酒量,也不可能“完全保護肝臟和胃黏膜不受酒精傷害”。

      喝酒時的情緒好壞,也會影響一個人的酒量,比如說喝悶酒容易醉。許多人在吃完“解酒藥”後,自認為有了“保護傘”,就放開肚皮喝,很容易造成酒量大增的假象。

      也有人覺得自己服用“解酒藥”後再飲酒,少了噁心、泛酸感,所以覺得這些解酒產品能夠分解酒精、保護肝臟,其實不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天道原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