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5084128254846

    意思為:人們說,那太陽落山的地方就是天涯,我竭力朝天涯眺望,也沒法看到我的家。

    【原文】《鄉思》宋代李覯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極天涯不見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還被暮雲遮。

    【譯文】

    人們說,那太陽落山的地方就是天涯,我竭力朝天涯眺望,也沒法看到我的家。正在惱恨眼前的青山遮斷了我的視線,重重暮雲,又把青山密遮。

    【賞析】

    獨自在外,自然充滿了對家人的懷念。古詩中表現鄉思,除了聽風聽雨外,最多的是透過登臨送目,寄託悲傷。李覯這首絕句,也是透過遠望,抒發自己思歸的愁緒。

    詩前兩句寫望,但從望的感受上落筆,不具體寫望見些什麼。詩人遠望時正當黃昏,夕陽西墜,他遙望故鄉,故鄉不見,遠在天涯。這時候,他看到了落日,又想到落日之處就是天涯,然而明明白白地看得見落日,卻仍然望不到故鄉。

    這兩句,把思家的愁苦表現得很深刻。詩先以落日處即天涯作襯,使後句望不見故鄉的失望更重更深,在表現時卻不直說,而是透過兩個“天涯”的反覆吟詠比較,讓人從中體會出來。以落日喻天涯,是從《世說新語·夙惠》中得到啟發。

    落日終於西沉了,暮色從天際酒來,把詩人的視野壓迫到近前碧山。三四句即從近處著墨,寫詩人凝視碧山的所見所感。“已恨”句轉折巧妙,既承接上句,補充說明“不見家”之由,又“暗度陳倉”,由前二句著眼於空間的距離轉到著眼於空間的阻隔。

    故鄉不可見,不僅因為距離遙遠,還因為路途阻隔,所以通出一個“恨”字來。第三句用“已恨”二字領起,無限感慨已在其中。第四句再遞進一層,故鄉為碧山阻隔,已令人恨恨不已,何況眼下碧山又被暮雲遮掩。

    詩用“還被”二字喚起,障礙重重,恨重重。再說,山本可用青、綠形容,用青更符合詩的平仄要求,可是詩人卻用碧字,大約是因為青、綠較為輕、明,碧較為重、暗,不僅更符合等色蒼茫中山的色彩,而且能喚起凝童情緒。而當蒼茫的暮色遮掩住碧山,凝重壓抑感也就更加強烈。

    詩至結尾,隨著時間的冉冉推移,詩人的視野由遠而近、由大而小的逐步收縮,色調的由明而暗的變化,結構上的層層遞進,那鄉思也就愈來愈濃郁。

    擴充套件資料

    1.思鄉詩中的常見意象

    月亮:對月引發思親,思鄉之愁,如李白《靜夜思》:“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秋風、秋霜、衰草:引發行人孤獨、淒涼、惆悵之情。

    梧桐:民間傳說,鳳凰喜歡棲息在梧桐樹上。古書上說,梧桐能知秋,“梧桐一葉落,天下皆知秋”。詩人體察梧桐葉落的飄零景象,詠歎身世的孤苦淒涼,如李清照《聲聲慢》:“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

    杜鵑:又叫杜宇、子規,叫聲悽切哀傷,聲如“不如歸去”。口角鮮紅,故有“杜娟啼血” 之說。常與哀怨、思歸有關,如李白《蜀道難》:“又聞子歸啼夜月,愁空山。”

    猿啼:常象徵漂泊之人的悲苦之情,如杜甫《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

    沙鷗:往往喻指漂泊不定,孤苦伶仃的形象。

    西樓、高樓、小樓、危樓、危欄:借人在樓、倚欄或登樓遠眺表現思念之情,如范仲淹的《蘇幕遮》:“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鴻雁、候鳥:常引起遊子思鄉懷親之情和羈旅之愁,“人歸落雁後,思發在花前”;

    浮雲:因漂移不定,喻在外漂泊的遊子,“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落日意在愛惜,如“故人”;

    其他如寒山、煙、暝色、高樓、宿鳥、煙、日暮等。特別是暝色、日暮時分,妻獨守空房,當會思念遠方的遊子;漂泊的旅人停泊休憩,羈旅愁思也會驀然而生。與日暮、暝色相近的意象還有暮靄、落日、夕陽也可表現遊子思鄉。

    參考資料

    參考資料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幫助偽造證據罪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