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羽諾池唯

    有這篇文章嗎,看客:注音:kàn kè 釋義:觀眾;讀者。 詞性:中性詞。視具體語言環境而定。魯迅描寫看客形象中最具代表性,最為含蓄的一句是:於是他背後的人們須竭力伸長脖子,有一個瘦子竟至於連嘴都張得很大,像一條死艫魚。乍一看,這句話似乎很滑稽,接著遍是陷入一片沉思之中。所謂看客,重點自然在於一個“看”字,這些人在魯迅的世界裡沒有相貌,不管男女老少,只有一個動作——看。這可能就是最愛看熱鬧的華人最突出的形象吧。 在《孔已己》中,作者多次寫到酒店裡的酒客戲弄嘲笑孔已己,而每一次都是建立在孔已己的難堪、羞辱和心理痛苦之上。這些看客不但不同情,還殘忍地嘲笑諷刺他的“新傷疤”或譏笑他沒能撈到個秀才,總是拿他的落魄不幸取樂。這笑聲帶來的快樂的空氣實在是令人心酸。 在《祝福》裡,人麼爭先恐後地趕去聽祥林嫂講述“阿毛被狼吃了”的故事,並不是出於同情,而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在無聊的生活中尋求刺激,而在這些人聽厭了之後,有立刻唾棄,對祥林嫂加之以又冷又尖的笑,更顯示了一種人性的殘酷。 而在《藥》裡,小說真正的英雄夏瑜懷著“這大清是我們大家的”信念,英勇地獻出了自己的生命。但老百姓卻急急忙忙地趕著去 “看”他被殺,茶館的茶客更把他的受害作為閒聊的談資。先驅的一切崇高的理想和流血犧牲全都成了毫無意義的表演。不難看出,魯迅用一種悲憫的眼光“看”,他的小說正是對華人的靈魂的拷問。華人民由於長期沉浸在這個無情的殘害人性的社會中,不知不覺成了《示眾》中麻木的看客,成了戕害他人尊嚴和生命的罪人。 當年魯迅棄醫從文,在他的筆下,自始至終貫穿著一個主題,那就是療救看客。但不幸的是,魯迅的這一願望至今依然沒能實現,療救看客的教化依舊在繼續,“看客”一詞又總是和勇士聯絡在一起,棉隊逮徒行兇,就是當勇士見義勇為還是做看客默然視之。這確實是一個類似“活著還是死去?的兩難問題。 魯迅筆下的“老看客”,是麻木的,呆呆的,只知道張著大嘴傻看;而今天的“新看客”們則表情生動,滿面春風,談笑風生,熱鬧非凡,心理承受力超強。 魯迅筆下的“老看客”們多面黃肌瘦,衣衫襤縷,無精打采,強打精神;“新看客”們從報紙配發照片上來看則滿面紅光,營養過剩,且西裝革履,名牌時裝,錦帽貂裘,看來小日子過得不錯。 魯迅筆下的“老看客”們都是空手上陣,最多不過是瞎起鬨,喊兩嗓子;“新看客”們則裝備齊全,有用於呼朋喚友的手機,有留下“永恆瞬間”的攝像機,有明察秋毫的望遠鏡,甚至還有悠揚的吉他伴奏。 當然也有毫無變化的地方,魯迅先生在《藥》裡曾經這樣形容看客——“領頸都伸得很長,彷彿許多鴨,被無形的手捏住了似的,向上提著。”今天還是這樣,街頭巷尾每有“稀罕事”發生,一個個看客便伸長了脖子向前擁擠,趨之若鶩,裡三層外三層,擠得水洩不通。 《看客:生命悲劇的隱喻——對魯迅“看客”的生命解讀》 “看客”是魯迅最重要的表現物件之一。魯迅書寫“看客”一方面具有一種清醒的啟蒙理性,另一方面又呈現出強烈的生命意識。在魯迅筆下,“看客”的“看”,潛藏著精神暴力慾望,蘊涵著“渴血的慾望”。這是魯迅對生命悲劇的正視,也是對人的巨大悲憫。 《論魯迅小說中看客形象的悲劇意蘊》 魯迅收入《吶喊》、《彳旁徨》的25篇小說中幾乎三分之二的小說都著墨不同地勾勒、描寫了看客的形象。魯迅以其敏銳的眼光窺探到了我們民族的病根,捕捉到了國民的惡習,揭示了深刻的悲劇意蘊。分析魯迅筆下的看客,對於處於當代社會中的人們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看”與“被看”的差異——比較魯迅小說與莫言《檀香刑》中的“看客”》 “看客”是魯迅小說中常見的人物群像,由此衍生出的“看”與“被看”二元結構是其基本主題模式。莫言《檀香刑》依循魯迅的批判精神,把“看客”形象昇華到了更高的藝術層次。比較分析二者筆下“看客”形象的異同,透過“看”與“被看”之間的權力關係,凸顯“看客”形象的審美價值及其對於文學史的意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嫦娥的廣寒宮裡有幾隻玉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