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不少家長頭疼的是孩子與老師發生矛盾,自己不知怎麼辦,怕處理不好,得罪老師又傷害了孩子。在此我建議做到以下兩點。一、家長要冷靜,幫孩子理性分析。不管家長從孩子口中聽到老師的不是還是從老師口中聽到孩子的不是後,最忌諱的就是偏聽偏信,從而失去對孩子教育的最佳機會。家長首先應該讓孩子反省自己的言行是否妥當。家長可讓孩子把同學和自己的表現比較一下,這樣孩子就能自然而然地知道自己遭受“不公正”待遇的原因。透過這樣的方法對待孩子的“申訴”,有助於孩子查詢自身的原因,也有助於消除孩子對老師的不滿。一位家長接到班主任電話告狀說她孩子值日時不但不打掃衛生,還和老師頂牛。家長沒有立即指責孩子,而是耐心聽孩子的解釋。“不是我不願意打掃衛生,明明打掃過了,有的同學不講公德還有意把垃圾放在衛生區。班主任說因為我們不打掃衛生扣了班分,搞得班裡評不了先進流動紅旗,非得罰我們勞動一週,我咽不下這口氣!”家長覺得孩子說得也有道理,但沒有立即站到孩子一邊指責老師。這位家長伸手摸摸兒子的前額,很理解、很寬容地說:“老師的工作很辛苦,現在社會壓力大。你看,一家一個孩子還管不好,她要管幾十個孩子,哪能十全十美?要懂得寬容。你們現在正處於叛逆的年齡,大人認為你們是孩子,你們認為自己已經長大。我相信你所說的屬實。能不能退一步把打掃衛生作為一種休閒,一種讓大腦得到休息的工作?如果不能這樣,能不能找一個老師心情好的時候,試探性地向她做一些解釋,語氣和表情都客氣一點,把老師當成自己的父母一樣。作為父母我不也有批評你錯誤的時候嘛,難道說你也恨我不成?你要理解老師、尊敬老師,還要用一顆平常心看待老師……”孩子若有所思,終於點了點頭。二、家長可以在老師和孩子面前說點善意的謊話。有這樣一個故事,講述兒子從幼兒園一直到考上名牌大學的經歷。第一次家長會,幼兒園老師責怪兒子有多動症,三分鐘都坐不了。當兒子問母親老師說了些什麼時,母親鼻子一酸,差點落淚,但她還是佯裝歡笑,告訴兒子:“老師表揚你了,說寶寶原來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鐘,現在能坐三分鐘了。別的家長都非常羨慕媽媽,因為全班只有寶寶進步了。”第二次家長會,兒子數學考試得了倒數第二名。老師懷疑他有智力障礙,要求母親帶他去醫院作檢查。在回家的路上,母親落淚了。可面對誠惶誠恐的兒子,她依然振作精神說:“老師對你充滿信心。說你並不是個笨孩子,只要能細心些,會超過你的同桌。”第三次家長會,是兒子上了初中後。老師對母親說:“按你兒子現在的成績,考重點中學有點危險。”面對兒子時,母親微笑著說:“班主任對你非常滿意,他說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點中學。”結果,兒子不僅考上了重點中學,而且還考上了清華大學。在這個故事中,每次家長會,母親都會因兒子而受到老師的指責與批評,可她沒有責怪孩子半句,她從沒有對兒子失去信心,從沒看輕自己的孩子,對孩子說了善意的謊言。試想,假如這是我們的孩子。聽了老師對他的評價,我們可能會覺得很沒面子,回家也許會對孩子大發脾氣,甚至還打他呢。那孩子的狀況只會變得越來越遭,更談不上考名牌大學了。同樣在老師面前家長也可以說點善意的謊言,當然不能有孩子在場。例如“兒子雖然表面上裝出不喜歡你的樣子,其實在家還誇你課上得好呢。他還告訴我們你對工作認真負責。”我相信老師對孩子的怨氣一定會消減一點,一定會努力用欣賞的眼光來看待你的孩子。當然在說善意的謊話時,也應根據孩子和老師的實際情況來說,要把握好這個度,不能對一個沒有責任感的老師說兒子在家說你很負責。這就需要家長對孩子和老師要真正瞭解。當孩子在家長面前抱怨老師的時候,切不可在孩子面前指責老師,那樣只會讓孩子對老師更加不滿。家長要在孩子與老師之間架起一座橋樑,哪怕是善意的謊言。讓老師和孩子透過這座橋樑增進對彼此的瞭解,進而達到對對方的認可,師生才能和諧相處,孩子也才能健康成長!
令不少家長頭疼的是孩子與老師發生矛盾,自己不知怎麼辦,怕處理不好,得罪老師又傷害了孩子。在此我建議做到以下兩點。一、家長要冷靜,幫孩子理性分析。不管家長從孩子口中聽到老師的不是還是從老師口中聽到孩子的不是後,最忌諱的就是偏聽偏信,從而失去對孩子教育的最佳機會。家長首先應該讓孩子反省自己的言行是否妥當。家長可讓孩子把同學和自己的表現比較一下,這樣孩子就能自然而然地知道自己遭受“不公正”待遇的原因。透過這樣的方法對待孩子的“申訴”,有助於孩子查詢自身的原因,也有助於消除孩子對老師的不滿。一位家長接到班主任電話告狀說她孩子值日時不但不打掃衛生,還和老師頂牛。家長沒有立即指責孩子,而是耐心聽孩子的解釋。“不是我不願意打掃衛生,明明打掃過了,有的同學不講公德還有意把垃圾放在衛生區。班主任說因為我們不打掃衛生扣了班分,搞得班裡評不了先進流動紅旗,非得罰我們勞動一週,我咽不下這口氣!”家長覺得孩子說得也有道理,但沒有立即站到孩子一邊指責老師。這位家長伸手摸摸兒子的前額,很理解、很寬容地說:“老師的工作很辛苦,現在社會壓力大。你看,一家一個孩子還管不好,她要管幾十個孩子,哪能十全十美?要懂得寬容。你們現在正處於叛逆的年齡,大人認為你們是孩子,你們認為自己已經長大。我相信你所說的屬實。能不能退一步把打掃衛生作為一種休閒,一種讓大腦得到休息的工作?如果不能這樣,能不能找一個老師心情好的時候,試探性地向她做一些解釋,語氣和表情都客氣一點,把老師當成自己的父母一樣。作為父母我不也有批評你錯誤的時候嘛,難道說你也恨我不成?你要理解老師、尊敬老師,還要用一顆平常心看待老師……”孩子若有所思,終於點了點頭。二、家長可以在老師和孩子面前說點善意的謊話。有這樣一個故事,講述兒子從幼兒園一直到考上名牌大學的經歷。第一次家長會,幼兒園老師責怪兒子有多動症,三分鐘都坐不了。當兒子問母親老師說了些什麼時,母親鼻子一酸,差點落淚,但她還是佯裝歡笑,告訴兒子:“老師表揚你了,說寶寶原來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鐘,現在能坐三分鐘了。別的家長都非常羨慕媽媽,因為全班只有寶寶進步了。”第二次家長會,兒子數學考試得了倒數第二名。老師懷疑他有智力障礙,要求母親帶他去醫院作檢查。在回家的路上,母親落淚了。可面對誠惶誠恐的兒子,她依然振作精神說:“老師對你充滿信心。說你並不是個笨孩子,只要能細心些,會超過你的同桌。”第三次家長會,是兒子上了初中後。老師對母親說:“按你兒子現在的成績,考重點中學有點危險。”面對兒子時,母親微笑著說:“班主任對你非常滿意,他說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點中學。”結果,兒子不僅考上了重點中學,而且還考上了清華大學。在這個故事中,每次家長會,母親都會因兒子而受到老師的指責與批評,可她沒有責怪孩子半句,她從沒有對兒子失去信心,從沒看輕自己的孩子,對孩子說了善意的謊言。試想,假如這是我們的孩子。聽了老師對他的評價,我們可能會覺得很沒面子,回家也許會對孩子大發脾氣,甚至還打他呢。那孩子的狀況只會變得越來越遭,更談不上考名牌大學了。同樣在老師面前家長也可以說點善意的謊言,當然不能有孩子在場。例如“兒子雖然表面上裝出不喜歡你的樣子,其實在家還誇你課上得好呢。他還告訴我們你對工作認真負責。”我相信老師對孩子的怨氣一定會消減一點,一定會努力用欣賞的眼光來看待你的孩子。當然在說善意的謊話時,也應根據孩子和老師的實際情況來說,要把握好這個度,不能對一個沒有責任感的老師說兒子在家說你很負責。這就需要家長對孩子和老師要真正瞭解。當孩子在家長面前抱怨老師的時候,切不可在孩子面前指責老師,那樣只會讓孩子對老師更加不滿。家長要在孩子與老師之間架起一座橋樑,哪怕是善意的謊言。讓老師和孩子透過這座橋樑增進對彼此的瞭解,進而達到對對方的認可,師生才能和諧相處,孩子也才能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