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SA 一發宣告,所有人便都看著他笑,有的叫到:「NASA,你窮的揭不開鍋了?」
他不回答,對美華人民說:「再來幾個有(yi)志(wan)之(fu)士(weng),我帶你們上國際空間站。」
他們又故意的高聲嚷道:「你不就是看上人家的錢財了嗎?」
NASA 睜大眼睛說:「你怎麼這樣憑空汙人清白……」
「什麼清白?我前天親眼見你收了他們一人 5800 萬美元,每晚住宿費都要 35000 美元。」
NASA 便漲紅了臉,額上的青筋條條綻出,爭辯道,「為了科研不能算賺錢...這麼點小錢,能算錢麼?」
接連便是難懂的話,什麼「君子固窮」,什麼「想當年我單挑蘇聯」之類,引得眾人都鬨笑起來;網際網路上充滿了快活的空氣。
▲賺錢是不可能賺錢的,真香
當然以上皆為調侃,不過不可否認的是,近些年來 NASA 是真的缺錢。
就拿此次 NASA 宣佈向美國民眾開放國際空間站的近地軌道試驗站來說,售價 5800 萬美元,每年 2 次的短期(30 天)私人宇航任務便是在原有的空間站科研專案上額外增加的。而在此前,NASA 以及國際空間站向來都是被禁止牽涉到任何商業活動的。
▲圖自:NASA
其實也不光光是國際空間站,NASA 還在考慮出售火箭及航天器的冠名權來創收;此外,NASA 之前甚至還提出與中國合作,希望延長地月之間通訊聯絡的「鵲橋」中繼衛星的壽命,以期在未來美國執行「重返月球」計劃時還能用到這顆衛星。
而在 NASA 這些節衣縮食過緊日子的操作背後,則是美國一再調整太空計劃的預算。
像是在國際空間站的運營問題上,根據美國政府去年公佈的預算,國際空間站的直接財政資助將在 2025 年之前停止,國際空間站的商業化自然就成了唯一的選擇;而在「重返月球」計劃上,雖說特朗普政府表示有雄心在 2024 年再次登月並打算提供足夠資金支援,但是就在上月美國眾議院又將白宮為登月申請的額外 16 億美元預算給否決了,計劃再次面臨不確定性。
不過,NASA 的預算如此吃緊似乎還有著更深層次的原因。
不久之後的 7 月 20 日將是 NASA 的阿波羅 11 號(Apollo 11)成功完成人類首次登月任務的 50 週年紀念日。
想想 NASA 在 50 年前就已經能將人類的足跡留在月球上,而如今 NASA 卻要靠賣船票緊巴巴過日子,還是不免讓人有些唏噓的。
▲阿波羅 11 號任務,阿姆斯特朗在月球表面成功登陸
當然,彼時 NASA 的風光無兩也是有其歷史背景的,因為在 1957 年 10 月 4 日,蘇聯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衛星,而緊接著在 1961 年 4 月 12 日,宇航員尤里 · 加加林成功進入太空並返回地球也讓蘇聯成為世界上第一個能將人類送上太空的國家。
在美蘇冷戰的時代背景下,美國自然也不能示弱,於是作為身處在美蘇爭霸最前沿的 NASA,獲得最多的人力物力資源支援自然也是在情理之中了。
▲阿波羅計劃使用的「土星 5 號」目前仍是人類使用過的自重最大的運載火箭
美蘇冷戰曾讓世界隔絕對立,一分為二,也曾讓世界時常感受到核軍備競賽下世界搖搖欲墜的危機感乃至是幻滅感,但不可否認的是,互相將對方視作唯一競爭對手的美蘇也在客觀上推動了科學技術的大幅進步。
美蘇冷戰的這前後 44 年,可以說也是 NASA 悶聲發大財的黃金時期。而如今沒有了強敵競爭的近患,也看不到來自隕石、外星人等天外來客威脅的遠憂,NASA 的此般現狀似乎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技術或許只有在競爭中才能最快進步。
NASA 一發宣告,所有人便都看著他笑,有的叫到:「NASA,你窮的揭不開鍋了?」
他不回答,對美華人民說:「再來幾個有(yi)志(wan)之(fu)士(weng),我帶你們上國際空間站。」
他們又故意的高聲嚷道:「你不就是看上人家的錢財了嗎?」
NASA 睜大眼睛說:「你怎麼這樣憑空汙人清白……」
「什麼清白?我前天親眼見你收了他們一人 5800 萬美元,每晚住宿費都要 35000 美元。」
NASA 便漲紅了臉,額上的青筋條條綻出,爭辯道,「為了科研不能算賺錢...這麼點小錢,能算錢麼?」
接連便是難懂的話,什麼「君子固窮」,什麼「想當年我單挑蘇聯」之類,引得眾人都鬨笑起來;網際網路上充滿了快活的空氣。
▲賺錢是不可能賺錢的,真香
當然以上皆為調侃,不過不可否認的是,近些年來 NASA 是真的缺錢。
就拿此次 NASA 宣佈向美國民眾開放國際空間站的近地軌道試驗站來說,售價 5800 萬美元,每年 2 次的短期(30 天)私人宇航任務便是在原有的空間站科研專案上額外增加的。而在此前,NASA 以及國際空間站向來都是被禁止牽涉到任何商業活動的。
▲圖自:NASA
其實也不光光是國際空間站,NASA 還在考慮出售火箭及航天器的冠名權來創收;此外,NASA 之前甚至還提出與中國合作,希望延長地月之間通訊聯絡的「鵲橋」中繼衛星的壽命,以期在未來美國執行「重返月球」計劃時還能用到這顆衛星。
而在 NASA 這些節衣縮食過緊日子的操作背後,則是美國一再調整太空計劃的預算。
像是在國際空間站的運營問題上,根據美國政府去年公佈的預算,國際空間站的直接財政資助將在 2025 年之前停止,國際空間站的商業化自然就成了唯一的選擇;而在「重返月球」計劃上,雖說特朗普政府表示有雄心在 2024 年再次登月並打算提供足夠資金支援,但是就在上月美國眾議院又將白宮為登月申請的額外 16 億美元預算給否決了,計劃再次面臨不確定性。
不過,NASA 的預算如此吃緊似乎還有著更深層次的原因。
不久之後的 7 月 20 日將是 NASA 的阿波羅 11 號(Apollo 11)成功完成人類首次登月任務的 50 週年紀念日。
想想 NASA 在 50 年前就已經能將人類的足跡留在月球上,而如今 NASA 卻要靠賣船票緊巴巴過日子,還是不免讓人有些唏噓的。
▲阿波羅 11 號任務,阿姆斯特朗在月球表面成功登陸
當然,彼時 NASA 的風光無兩也是有其歷史背景的,因為在 1957 年 10 月 4 日,蘇聯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衛星,而緊接著在 1961 年 4 月 12 日,宇航員尤里 · 加加林成功進入太空並返回地球也讓蘇聯成為世界上第一個能將人類送上太空的國家。
在美蘇冷戰的時代背景下,美國自然也不能示弱,於是作為身處在美蘇爭霸最前沿的 NASA,獲得最多的人力物力資源支援自然也是在情理之中了。
▲阿波羅計劃使用的「土星 5 號」目前仍是人類使用過的自重最大的運載火箭
美蘇冷戰曾讓世界隔絕對立,一分為二,也曾讓世界時常感受到核軍備競賽下世界搖搖欲墜的危機感乃至是幻滅感,但不可否認的是,互相將對方視作唯一競爭對手的美蘇也在客觀上推動了科學技術的大幅進步。
美蘇冷戰的這前後 44 年,可以說也是 NASA 悶聲發大財的黃金時期。而如今沒有了強敵競爭的近患,也看不到來自隕石、外星人等天外來客威脅的遠憂,NASA 的此般現狀似乎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技術或許只有在競爭中才能最快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