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唐詩,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李白、杜甫。但事實上,唐代詩壇藏龍臥虎,很多詩人的名氣雖比不了詩仙、詩聖,但實力也不可小覷。比如本期筆者要和大家說的這位唐代牛人。
先說一些他的資訊,大家來猜一猜此人是誰?他3歲能讀書識字;6歲過目不忘,小有名氣;7歲時唐玄宗考他,他對答如流,從此唐玄宗便把他養在了翰林院。所以,這是一位神童。神童長大後,除過惡霸,臨陣獻過妙計,官至正三品後就不想幹了,開始歸隱田園。41歲時他寫了首詞,蘇軾連仿了兩首,日本天皇連仿了5首,都無一超越原作。他是誰?
相信說了這麼多,已經有詩詞迷能猜到了,他就是唐代牛人張志和。而他在41歲寫的這首詞,則是《漁歌子》。詞如下:
《漁歌子》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我們能讀到這首詞,要感謝唐代文臣李德裕。公元772年,張志和的好友顏真卿任湖州刺吏。第二年,也就是張志和41歲時,他便乘船去看望對方。文人和大書法家齊聚,自然開懷得很,於是張志和便寫下了5首詞,其中就包括了以上這首。但是第二年,張志和溺亡了。因為他隱居多年,這首詞知道的人也就不多了。多數文人只是聽人說,他這首詞寫得很妙!
但是這件事,唐代幾位皇帝都沒忘記。公元823年,大臣李德裕為討好皇帝,專門南下尋找此詞,最後被他找到了。從此,這篇《漁歌子》便成為了一首千古之作。
當時詞找到後,開心的不只是唐朝的皇帝,還有海那邊的日本天皇嵯峨。他對這詞是愛不釋手,一連仿寫了5首作品,也都取名《漁歌子》。這種愛詞之心自然是好的,但是結果卻可想而知。我們看看嵯峨仿的其中一首:
江上渡頭柳亂絲,漁翁上船煙景遲。
乘春興,無厭時,求魚不得帶風吹。
大家看看這首詞,就明白水平差得有多遠了。無論是遣詞還是用字,都與原作差了不是一點點,所以在很多華人眼裡,這首詞是真的沒什麼水平的。但是,人家日本人對此詞可是得意得很,為何這麼說?從兩個方面就能看出這種得意。
首先,當時嵯峨模仿這5首詞時,對自己的作品是很有信心的,所以他專門辦了一次花宴公開了這首詞。當時上至他們的才女公主,下至朝臣們,對這次仿寫都是十分認可的,於是紛紛來和。一時間,模仿《漁歌子》似乎成了一個潮流,至今這件事都是他們文學史上的一段佳話。
其次,在這首詞之前,日本人其實是很少填詞的。因為這首詞,嵯峨天皇硬是成為了他們填詞的開山鼻祖,可見大家對這5首詞的認可。
當然,也有網友說了,畢竟人家是日本人,能寫到這個程度也還行吧,咱們不能苛求人家,這已經是他們的高水準了。這種說法也是有點兒道理的。
不過話說回來,日本人模仿只能到這個程度,是真的不能怪他們沒水平。畢竟咱們北宋一哥蘇軾也曾仿寫過兩首,一首是《浣溪沙》,一首是《鷓鴣天》,兩首作品也都沒能超越原作,我們看一下第一首:
西塞山邊白鷺飛,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鱖魚肥。
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隨到處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蘇軾是很聰明的,他基本上保留了張志和詞中的經典意象,所以整體水平自然要比嵯峨高明瞭不少。但他終究還是在意境上輸給了張志和。蘇軾這首詞最大的問題,在於意象太多了,有堆砌之嫌,讀來也就少了原詞的灑脫和空靈,這也是蘇軾為數不多的一次失手。
一首唐代牛人的牛作,蘇軾連仿兩首,敵不過。日本天皇仿了5首,雖敵不過,但他們自己倒是挺得意。這就是我們這首《漁歌子》的魅力。它穿越了時間的界限,火了1000多年,如今仍年年入選課本;它也穿越了空間,從我華夏傳到了日本,讓他們也愛不釋手。古典詩詞的魅力,漢字的魅力,由此可見!
提起唐詩,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李白、杜甫。但事實上,唐代詩壇藏龍臥虎,很多詩人的名氣雖比不了詩仙、詩聖,但實力也不可小覷。比如本期筆者要和大家說的這位唐代牛人。
先說一些他的資訊,大家來猜一猜此人是誰?他3歲能讀書識字;6歲過目不忘,小有名氣;7歲時唐玄宗考他,他對答如流,從此唐玄宗便把他養在了翰林院。所以,這是一位神童。神童長大後,除過惡霸,臨陣獻過妙計,官至正三品後就不想幹了,開始歸隱田園。41歲時他寫了首詞,蘇軾連仿了兩首,日本天皇連仿了5首,都無一超越原作。他是誰?
相信說了這麼多,已經有詩詞迷能猜到了,他就是唐代牛人張志和。而他在41歲寫的這首詞,則是《漁歌子》。詞如下:
《漁歌子》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我們能讀到這首詞,要感謝唐代文臣李德裕。公元772年,張志和的好友顏真卿任湖州刺吏。第二年,也就是張志和41歲時,他便乘船去看望對方。文人和大書法家齊聚,自然開懷得很,於是張志和便寫下了5首詞,其中就包括了以上這首。但是第二年,張志和溺亡了。因為他隱居多年,這首詞知道的人也就不多了。多數文人只是聽人說,他這首詞寫得很妙!
但是這件事,唐代幾位皇帝都沒忘記。公元823年,大臣李德裕為討好皇帝,專門南下尋找此詞,最後被他找到了。從此,這篇《漁歌子》便成為了一首千古之作。
當時詞找到後,開心的不只是唐朝的皇帝,還有海那邊的日本天皇嵯峨。他對這詞是愛不釋手,一連仿寫了5首作品,也都取名《漁歌子》。這種愛詞之心自然是好的,但是結果卻可想而知。我們看看嵯峨仿的其中一首:
江上渡頭柳亂絲,漁翁上船煙景遲。
乘春興,無厭時,求魚不得帶風吹。
大家看看這首詞,就明白水平差得有多遠了。無論是遣詞還是用字,都與原作差了不是一點點,所以在很多華人眼裡,這首詞是真的沒什麼水平的。但是,人家日本人對此詞可是得意得很,為何這麼說?從兩個方面就能看出這種得意。
首先,當時嵯峨模仿這5首詞時,對自己的作品是很有信心的,所以他專門辦了一次花宴公開了這首詞。當時上至他們的才女公主,下至朝臣們,對這次仿寫都是十分認可的,於是紛紛來和。一時間,模仿《漁歌子》似乎成了一個潮流,至今這件事都是他們文學史上的一段佳話。
其次,在這首詞之前,日本人其實是很少填詞的。因為這首詞,嵯峨天皇硬是成為了他們填詞的開山鼻祖,可見大家對這5首詞的認可。
當然,也有網友說了,畢竟人家是日本人,能寫到這個程度也還行吧,咱們不能苛求人家,這已經是他們的高水準了。這種說法也是有點兒道理的。
不過話說回來,日本人模仿只能到這個程度,是真的不能怪他們沒水平。畢竟咱們北宋一哥蘇軾也曾仿寫過兩首,一首是《浣溪沙》,一首是《鷓鴣天》,兩首作品也都沒能超越原作,我們看一下第一首:
西塞山邊白鷺飛,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鱖魚肥。
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隨到處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蘇軾是很聰明的,他基本上保留了張志和詞中的經典意象,所以整體水平自然要比嵯峨高明瞭不少。但他終究還是在意境上輸給了張志和。蘇軾這首詞最大的問題,在於意象太多了,有堆砌之嫌,讀來也就少了原詞的灑脫和空靈,這也是蘇軾為數不多的一次失手。
一首唐代牛人的牛作,蘇軾連仿兩首,敵不過。日本天皇仿了5首,雖敵不過,但他們自己倒是挺得意。這就是我們這首《漁歌子》的魅力。它穿越了時間的界限,火了1000多年,如今仍年年入選課本;它也穿越了空間,從我華夏傳到了日本,讓他們也愛不釋手。古典詩詞的魅力,漢字的魅力,由此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