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十大名寺介紹
白馬寺、靈隱寺、少林寺、寒山寺、隆興寺、清淨寺、大相國寺、臥佛寺、塔爾寺、扎什倫布寺。
洛陽白馬寺:白馬寺在河南洛陽市東郊,稱為“中國第一古剎”。白馬寺是佛教傳入中國後由官方營造的第一座寺院。白馬寺的營建與中國佛教史上著名的“永平求法”緊密相連。白馬寺內主要建築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毗盧閣、齊雲塔等。
杭州靈隱寺:靈隱寺又名雲林寺,創建於東晉咸和元年(公元326年)。當時印度僧人慧理來到杭州,看到這裡山峰奇秀,認為是“仙靈所隱”,所以就在這裡建寺,取名“靈隱”。清康熙南巡時,賜名靈隱寺為“雲林禪寺” 靈隱寺全盛時期,有九樓、十八閣、七十二殿堂,僧徒達三千餘眾。靈隱寺建築中軸線上依次為天王殿、大雄寶殿、藥師殿。
登封少林寺:少林寺在河南登封縣城西北12公里的少室山麓五乳峰下。因寺院坐落在叢林茂密的少室山陰,以此得名。少林寺始建於北魏太和年間(495年)。32年後,印度名僧菩提達摩來到少林寺傳授禪宗。達摩被稱為中國佛教禪宗的初祖,少林寺被稱為禪宗的祖庭。傳說少林拳是達摩創造的。少林寺以其卓絕的少林武功名揚天下。少林寺儲存有唐代以來的碑碣石刻共計300多塊,其中的一塊\"太宗文皇帝御書碑\"記載了少林寺十三僧人勇救唐王李世民的史蹟,碑文為唐太宗親筆書寫。少林僧人練武、習拳的情景在寺內白衣殿的壁畫之中均有描繪記載。
蘇州寒山寺:寒山寺始建於公元502年的梁天監年間。到了二百年後的唐代,相傳唐時僧人寒山曾在該寺居住,故改名為“寒山寺”。自從唐代詩人張繼題了《楓橋夜泊》一詩後,寒山寺便聞名了。寒山寺中的主要景點有大雄寶殿、藏經樓、鐘樓、碑文《楓橋夜泊》、楓江第一樓。
正定隆興寺:隆興寺始建於隋開皇六年(586 年),原名\"龍藏寺\"。宋初,太祖趙匡胤敕令在龍藏寺內鑄造銅佛,並蓋大悲閣,遂大興土,以大悲閣為主體的一組宋代建築先後告成。到了清康熙、乾隆年間,又兩次大規模維修和增建,寺院發展到鼎盛時期。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改龍藏寺為隆興寺,俗稱大佛寺。
泉州清淨寺:清淨寺又名艾蘇哈子大寺,位於市區塗門街。始建於1009年(北宋大中祥符二年,回曆400年),建立和重修者皆為阿拉伯伊斯蘭教徒。清淨寺建築採用西亞形式,是中國現存最古老、具有阿拉伯伊斯蘭建築風格的清真寺,清淨寺面積2100平方米,現在主要建築在門樓,高20米、寬45米,輝緣石和白花崗石構築,三層穹形尖頂拱門。
開封大相國寺:大相國寺位於河南省開封市自由路西段。開封是“富麗甲天下”、“自古帝王都”的歷史文化古城,民間向有“一蘇二杭三汴州”之說。而“大相國寺天下雄,天梯縹緲凌虛空”(元·陳孚),寺院歷史上名僧輩出,名士薈萃,活動頻繁,寺藏豐富,鼎盛時期轄64禪律院,佔地達540畝。高僧、達官、文人、使節、民眾出入其特別是北宋期間;佛事,大相國寺、巡幸、文娛、參訪、商貿彙集其中,成為中外佛教及文化交流的中心,深為海內外佛教界矚目。
北京臥佛寺(十方普覺寺):臥佛寺即\"十方普覺寺\"。它位於西山北的壽牛山南麓、香山東側,距市區30公里。臥佛寺始建於唐貞觀年間(627-649),原名兜率寺,又名壽安寺。清雍正十二年重修後改名為普覺寺。由於唐代寺內就有檀木雕成的臥佛。後來元代又在寺內鑄造了一尊巨大的釋迦牟尼涅磐銅像,因此,一般人都把這座寺院叫作\"臥佛寺”。據元史記載:當時鑄銅像冶銅50萬斤,用工七千。銅佛身長5米作睡臥式,頭西面南,左手自然地平放在腿上,右手曲肱託頭。臥佛後面圍坐著12圓覺菩薩,他們面部表情沉重悲哀,構成一幅釋迦牟尼涅磐於婆羅樹下,向12弟子囑咐後事的景象。
中國十大名寺介紹
白馬寺、靈隱寺、少林寺、寒山寺、隆興寺、清淨寺、大相國寺、臥佛寺、塔爾寺、扎什倫布寺。
洛陽白馬寺:白馬寺在河南洛陽市東郊,稱為“中國第一古剎”。白馬寺是佛教傳入中國後由官方營造的第一座寺院。白馬寺的營建與中國佛教史上著名的“永平求法”緊密相連。白馬寺內主要建築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毗盧閣、齊雲塔等。
杭州靈隱寺:靈隱寺又名雲林寺,創建於東晉咸和元年(公元326年)。當時印度僧人慧理來到杭州,看到這裡山峰奇秀,認為是“仙靈所隱”,所以就在這裡建寺,取名“靈隱”。清康熙南巡時,賜名靈隱寺為“雲林禪寺” 靈隱寺全盛時期,有九樓、十八閣、七十二殿堂,僧徒達三千餘眾。靈隱寺建築中軸線上依次為天王殿、大雄寶殿、藥師殿。
登封少林寺:少林寺在河南登封縣城西北12公里的少室山麓五乳峰下。因寺院坐落在叢林茂密的少室山陰,以此得名。少林寺始建於北魏太和年間(495年)。32年後,印度名僧菩提達摩來到少林寺傳授禪宗。達摩被稱為中國佛教禪宗的初祖,少林寺被稱為禪宗的祖庭。傳說少林拳是達摩創造的。少林寺以其卓絕的少林武功名揚天下。少林寺儲存有唐代以來的碑碣石刻共計300多塊,其中的一塊\"太宗文皇帝御書碑\"記載了少林寺十三僧人勇救唐王李世民的史蹟,碑文為唐太宗親筆書寫。少林僧人練武、習拳的情景在寺內白衣殿的壁畫之中均有描繪記載。
蘇州寒山寺:寒山寺始建於公元502年的梁天監年間。到了二百年後的唐代,相傳唐時僧人寒山曾在該寺居住,故改名為“寒山寺”。自從唐代詩人張繼題了《楓橋夜泊》一詩後,寒山寺便聞名了。寒山寺中的主要景點有大雄寶殿、藏經樓、鐘樓、碑文《楓橋夜泊》、楓江第一樓。
正定隆興寺:隆興寺始建於隋開皇六年(586 年),原名\"龍藏寺\"。宋初,太祖趙匡胤敕令在龍藏寺內鑄造銅佛,並蓋大悲閣,遂大興土,以大悲閣為主體的一組宋代建築先後告成。到了清康熙、乾隆年間,又兩次大規模維修和增建,寺院發展到鼎盛時期。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改龍藏寺為隆興寺,俗稱大佛寺。
泉州清淨寺:清淨寺又名艾蘇哈子大寺,位於市區塗門街。始建於1009年(北宋大中祥符二年,回曆400年),建立和重修者皆為阿拉伯伊斯蘭教徒。清淨寺建築採用西亞形式,是中國現存最古老、具有阿拉伯伊斯蘭建築風格的清真寺,清淨寺面積2100平方米,現在主要建築在門樓,高20米、寬45米,輝緣石和白花崗石構築,三層穹形尖頂拱門。
開封大相國寺:大相國寺位於河南省開封市自由路西段。開封是“富麗甲天下”、“自古帝王都”的歷史文化古城,民間向有“一蘇二杭三汴州”之說。而“大相國寺天下雄,天梯縹緲凌虛空”(元·陳孚),寺院歷史上名僧輩出,名士薈萃,活動頻繁,寺藏豐富,鼎盛時期轄64禪律院,佔地達540畝。高僧、達官、文人、使節、民眾出入其特別是北宋期間;佛事,大相國寺、巡幸、文娛、參訪、商貿彙集其中,成為中外佛教及文化交流的中心,深為海內外佛教界矚目。
北京臥佛寺(十方普覺寺):臥佛寺即\"十方普覺寺\"。它位於西山北的壽牛山南麓、香山東側,距市區30公里。臥佛寺始建於唐貞觀年間(627-649),原名兜率寺,又名壽安寺。清雍正十二年重修後改名為普覺寺。由於唐代寺內就有檀木雕成的臥佛。後來元代又在寺內鑄造了一尊巨大的釋迦牟尼涅磐銅像,因此,一般人都把這座寺院叫作\"臥佛寺”。據元史記載:當時鑄銅像冶銅50萬斤,用工七千。銅佛身長5米作睡臥式,頭西面南,左手自然地平放在腿上,右手曲肱託頭。臥佛後面圍坐著12圓覺菩薩,他們面部表情沉重悲哀,構成一幅釋迦牟尼涅磐於婆羅樹下,向12弟子囑咐後事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