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回覆列表
  • 1 # 秋天燦爛

    第一次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是1804至1842年間英國列強對中國發動的一系列侵略戰爭,它的發生源於英國與中國的進出口貿易摩擦,清王朝一直採取限制對外貿易的政策,規定除廣州外,不許外國船隻到其他沿海口岸進行貿易,而英國殖民者為了擴大工業產品推銷,掠奪原料市場,從而扭轉貿易逆差,從中牟取暴利,因此開始對中國走私鴉片,從嘉慶到道光,鴉片輸入逐年猛長,既損害了中中國人,也給清政府造成很大的財政損失。但英國資產階級及其政府並不滿足於此,為了得到更多的利潤和財政收入,開始策劃挑起戰爭,用船堅炮利轟開中國的大門。

    第一次鴉片戰爭的過程比較複雜。而1839年6月的林則徐虎門銷煙,則成為鴉片戰爭的導火索,它沉重打擊了英中國人的貿易。1840年6月,英國侵略軍的船艦封鎖珠江口,中國軍隊也進入戰爭狀態,從此鴉片戰爭爆發。戰爭初期,林則徐帶領的清朝軍隊毫不畏懼,嚴密封鎖,勇敢對抗,英國艦隊無計可施,則北上進攻廈門,在廈門碰到愛國將領鄧廷楨和當地民眾的英勇抵抗,因此英軍又繼續北上。開始攻打定海,而戰爭拐點就出現在定海,由於定海守軍準備不足,使英軍攻入定海城,大肆燒殺掠奪。當定海失守和英軍繼續北上要到大沽口的訊息傳到道光帝耳朵裡時,皇帝甚是吃驚,為了維護天朝上國和皇帝的尊嚴,他命妥協投降派琦善與英軍在大沽口談判,並撤了林則徐的職,隨後在琦善的斡旋下,英軍答應退出大沽口,回到廣州與琦善談判。在廣州琦善一面消極抵抗英軍,一面與英軍談判求和,雖然廣州人們奮起抵抗,清軍愛國將領奮勇殺敵,但還是沒有阻止琦善的賣國行為。後來英軍為了持續給清朝政府施壓,二次北上,派兵攻擊廈門、定海、吳淞口,但都由於清政府的軟弱無能和投降求和派的不抵抗政策,致使戰鬥的失敗。這期間湧現出不少愛國將領,如關天培,麥廷章,葛雲飛,陳化成等。

    終於時間來到了1842年8月,英國艦隊開進南京下關江面,準備攻取南京,道光皇帝在無可奈何之下,派耆英、伊里布等人在英軍的“皋華麗”號軍艦上,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

    綜觀整個戰爭過程,我們會發現戰爭初期,實際上中國的局勢還是比較樂觀的,但定海的失陷,使道光皇帝有所畏懼,他確實在深宅大院的皇宮裡呆的太久了,已沒有了戰鬥的勇氣,若有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亦或有他的祖輩康熙大帝在世,戰爭也不會打的如此憋屈,其實主要是道光皇帝的傳統帝位觀念在作祟,只要天國上朝的尊嚴受到維護和尊重,他就可以委屈求全,不明就裡,而當時清朝身具要職官員的求和軟弱、昏庸無能也是失敗的主要原因。其次道光皇帝沒有發現廣大人民群眾蘊含著無窮的抵抗力量,人民群眾都是愛國的,他們都沒有停止鬥爭,反而朝廷先妥協了,而清廷官員還出面鎮壓他們,在這種上無支援援助,下午抵抗支援的條件下,縱有再多的愛國將領出現,也扭轉不了戰爭的走向。最後就是清政府閉關鎖國的政策,也使中國喪失了工業革命帶來的成果,武器技術遠遠落後於西方。從此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又過了10多年吧,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現在到了咸豐帝,清朝的上層統治者不但不思考如何發奮圖強,臥薪嚐膽,他們還在用傳統帝位觀念來審視中英關係,當對方的大炮再次開啟中國大門的時候,失敗當然也就如約而至了。

  • 2 # 月刊少女

    本質上是思想意識的問題吧,仍舊認為自己還是“老子天下第一”,“天朝上國”,其他不過是蠻夷,就算被人家炮轟輸到各地賠款,不過認為是如同前朝一樣,失去點土地,不過是賞賜給蠻夷而已。完全沒有現代的國家主權意識。海關稅務、通商口岸在清朝統治者眼裡不過是它們不瞭解、不懂的東西,沒有一點主權意識,所以也不會在乎,給了就給了。所以第二次失敗它們就習慣了。第一次鴉片戰爭失敗或許是沒有做好準備,或者還在迷夢中沒有清醒的話,第二次鴉片戰爭那就是執迷不悟自取滅亡了,第一次失敗沒有認識到自己的落後,沒認識到自己制度或者意識這種深層次的落後也就罷了,那麼這種武力武器上的落後也應該意識到了吧?結果是並沒有,只有少部分人醒了過來,看到了人家的船堅炮利,所以開始去了解對方,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的思維下,去探索近代化,然而當時的清王朝上層統治者在幹嘛?沉迷吃喝玩樂大興工程,被打敗了?沒事,我們幅員遼闊給他們一點又不能怎麼樣,還能安撫他們,不讓他們再逼逼。

    你看,你永遠叫不醒裝睡的人。外面都炮火震天硝煙瀰漫到把你嗆死了,你仍然沉迷……

  • 3 # 半生元

    諸如“清政府的腐敗無能、指揮不利以及英軍的堅船利炮”等等作為和表現,都是兩次“鴉片戰爭”以慘敗收場的重要原因。同時,深刻說明了“落後就要捱打”的鐵律。

    清政府腐敗無能,國力下降嚴重。“康乾盛世”以後,清政府就“江河日下”,一日不如一日。乾隆末期,貪官汙吏橫行,不斷地搜刮民脂民膏,導致人民苦不堪言。大貪官“和珅”的富可敵國,就是最好的體現。嘉慶年間,“白蓮教”、“天理教”等起義的烽火狼煙,就狠狠動搖了清政府的統治秩序,加速了清政府衰敗的步伐,導致國力一蹶不振。隨後,英國方面派人與清政府接觸,提出了一些開放的要求。比如“建立外交關係、開放’通商口岸’以及割讓土地”等等要求。當然,這些要求均被嘉慶一口回絕了。從此,清政府更加收緊了“閉關鎖國”的既定政策,不知道世界局勢的變化了。

    清軍戰鬥力低下,加上指揮不利,給了英軍各個擊破的機會。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後,清軍在沒有搞清楚英軍實力之前,就貿然短兵相接,造成了極大的傷亡,導致軍隊士氣一落千丈。在隨後的作戰之中,更是分散兵力個個作戰,犯了兵家的大忌。反觀英軍,戰略戰術運用得當,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最終,鴉片戰爭以清政府的慘敗收場,簽訂了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內容包括“割地、賠款、開放通商口岸”等諸多喪權辱國的條文。

    英軍武器裝備遠勝於清政府,其“堅船利炮”所向披靡。在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以前,英國就已經完成了“工業革命”,國力極為雄厚。不但成為了世界上的第一個“工業化”國家,而且還一躍成為了世界上最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也正為如此,英國的武器裝備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全都換上了清一色的“熱兵器”。可想而知,清政府對上這樣一支部隊,其結果不言而喻了。

    此後,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清政府依舊以慘敗收場。要知道,第一次“鴉片戰爭”與第二次“鴉片戰爭”可是間隔了將近二十年的時間,結果還是如出一轍。可見,清政府絲毫沒有汲取前一次失敗的經驗與教訓,還在那“原地沒動”。真是腐朽到了極點,不可救藥也。

    兩次“鴉片戰爭”的失敗,充分顯示了“落後就要捱打”的鐵律。清政府一味地“閉關鎖國”,導致“盲目自大”情緒日益氾濫,以至於沉浸在“天朝上國”的美夢之中,不可自拔。而英國順勢而為,大力發展“資本主義”,積極拓展海外殖民地,建立了一個龐大的“日不落帝國”。此消彼長之下,在看到清政府“日薄西山、不思進取”後,英國自然把“侵略的目光”放在了清政府身上,摧古拉朽一般的打敗了清政府。於是,開啟了中國近代百年的“恥辱”

    總之,兩次“鴉片戰爭”的失敗,說明了清政府不行了,封建制度不行了,一場革命勢在必行,正在醞釀之中。

  • 4 # 大秦銳士天下無敵

    鴉片戰爭,一個被西方描述為經濟總量佔世界三分之一的東方大國,面對堅船利炮竟然如此不堪一擊,究竟為什麼會這樣?大清失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們來分別說說。

    有人認為是皇帝昏庸腐朽、奴才透頂,不敢說“不”。但果真如此嗎?或許好多人不知道,請看看這四分宣戰詔書:1841年1月27日,道光皇帝對英國宣戰詔書、1860年9月12日,咸豐皇帝對英法宣戰詔書、1894年8月1日,光緒皇帝對日本宣戰詔書、1900年6月21日,慈禧太后對諸國宣戰詔書。這一份又一份慷慨激昂的宣戰詔書使人看到,大清末年的統治者們並不缺乏說“不”的勇氣和決心,但結局卻是一個比一個敗得更慘,這是為什麼?如果簡單以敢不敢說“不”來詮釋歷史,該怎麼解釋這些現象呢?

    有人從軍備失敗上找原因,李鴻章說:“中國文武制度,事事遠出西人之上,唯火器萬萬不能及。”痛定思痛,於是有了那場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開工廠、制機器、鑄大炮、造輪船,這一步,比日本的明治維新竟然還早了七年。但結果怎樣,無先進武備無法一戰,有先進武備便一切都迎刃而解了嗎?

    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爆發,令人大跌眼鏡的是,本實力佔優的北洋水師卻接連失利,一敗再敗,半年時間內,30年洋務運動積攢下的最大軍事成果——北洋水師徹底全軍覆沒,連英法等作為旁觀者的西方列強都感始料未及,中國竟然衰弱至此。

    既然不是軍備的原因,痛徹肺腑的中中國人又開始在體制上找根源,維新派主流人物向皇帝“公車上書”,力主變法,改君主專制為君主立憲,效法英日等國,以為這樣便能和它們一樣國富民強,擺脫被欺凌的困境。殊不知,此舉完全是不顧事實的異想天開,嚴重脫離了實際,既不嚴謹,也不科學,註定難逃失敗命運,更何談國富民強?

    歸根結底,還是京師大學堂譯局總辦嚴復,對這個泱泱大國的根本病灶認識的最為深刻:“中國自秦以來,無所謂天下也,無所謂國也,皆家而已,一姓之興則億兆為之臣妾,其興也,此一家之興也,其亡也,此一家之亡也。天子之一身兼憲法、國家、王者三大物,其家亡則一切與之俱亡。顧其所利害者,亦利害於一家而已,未嘗為天下計也。”

     這段話點出了中國至弱之源。當西方各國從17世紀中葉紛紛開始構建現代民族國家之時,中華民族大大落後了。以血緣和姓氏為核心的封建王朝統治者,只對姓氏、家族負責,不對民族負責。這種狀況反過來又導致民眾認為天下都是皇上的,打敗了也是皇上打敗了,割皇上的地,賠皇上的款,與我何干。這種只有王朝安全、沒有民族安全的狀況,使國家安全一開始就從民眾心理養成和大眾精神狀態上處於千瘡百孔的脆弱狀態。

      歷史也正是如此。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英軍登陸後發生在三元里的抗擊未能成為普遍現象,更多的是民眾主動向侵略者出售牲畜、蔬菜、糧食。1860年,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周圍有民眾也加入了哄搶園內財物的行列。1900年八國聯軍攻打北京,身後有民眾推車幫助運送物資給養;聯軍部隊包圍北京,又得民眾指引從廣渠門下的水道攻進城內。一幅令人印象深刻的照片,畫面是當聯軍部隊從廣渠門下的水道魚貫而入、一個一個順土坡往上攀爬時,兩側有一群一群的中中國人,揣著手站在那裡,麻木地觀看。這就是孫中山描述的狀況:“四萬萬中中國人,一盤散沙而已。”一盤散沙同堅船利炮對抗,結果可想而知。

      侵略者敢於一再冒險,就是看透了中國國家內耗、政府腐朽、社會渙散,這才是近代自鴉片戰爭以來,我們反抗列強的侵略屢屢失敗的最根本原因。

  • 5 # 想成為你的知心小老弟

    我們不得不承認,英國為這場戰爭蓄謀已久,可以追溯到19世紀20年代,東印度公司,英國散商和來華貿易的其他各國商人就呼籲英國政府用武力威脅手段,迫使中國開放自由貿易。

    我們不得不承認,19世紀20年代前後,英國政府就開始收集中國情報,中國長期處於閉關鎖國,對英國侵略意圖全然不知,無應戰準備。

    我們不得不承認,在鴉片戰爭之前與英國大大小小的摩擦中,東方屢戰屢敗,但是在林則徐的奏報中卻變成了七戰七捷,舉報戰績,在戰爭中是無可避免的現象,但是鴉片戰爭中,這些官員都不約而同集體忽悠了道光帝,幾乎所有的戰績都是虛報的,以至於道光帝無法做出正確的決策,在虛假捷報的鼓舞下,道光帝於1839年12月下令禁止廣東口岸的全部對外貿易,斷絕了中外之間全部貿易往來,再度激起了中英衝突。

    我們不得不承認,英軍堅船利炮炮火猛烈,擁有專業的海軍,清政府官兵使用大刀長矛等冷兵器,甚至那種可以稱之為大刀的鐵片都已經生鏽。

  • 6 # 第一孺子牛

    鴉片戰爭共進行過兩次。。

    第一次鴉片戰爭於1840年6月28日爆發,於1842年8月29日結束,斷斷續續打了兩年多。這次鴉片戰爭是老牌帝國主義英國為了把中國變為它的商品市場和掠奪原料地、擴大鴉片銷售而對中國發動的一場侵略戰爭。戰爭主要在廣東、福建、浙江、江蘇等

    地進行。這場戰爭主要是以林則徐為代表的官兵對侵略者進行了浴血奮戰;又以三元里人民為代表的沿海、沿江對英國侵略者以沉重打擊。這次戰爭以清政府失敗和英國簽訂《南京條約》而告終。

    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於1856年10月23日,結束於1860年10月,持續打了4年,以清政府與英國、法國簽訂喪權辱國的《北京條約》而結束。這場戰爭是英

    (鴉片戰爭雕塑)

    法等國家為了進一步開啟中國市場、擴大侵略特權而發動的戰爭。1856年10月8日早8點,有人舉報懸掛在英國“ 亞羅”號上的英國國旗被清朝巡河水師千總樑國定帶人撕毀了,並以此為藉口直接向中國開戰。而法國則以“ 馬神甫事件”為藉口發動對華戰爭,1853年法國天主教神甫潛入廣西西林縣進行非法活動,至1856年,西林知縣張鳴鳳據當地

    村民控告,查實後,即對神甫等26人收捕,並依法對神甫等兩人判處死刑,法國以此為藉口對中國發動戰爭。

    這次戰爭先後與英、法、美、俄於1858年簽訂《天津條約》,與沙俄簽訂《瑗琿條約》。1860年又與列強簽訂了《北京條約》等不平等條約,這使得侵略者在華擴大了特權,中國領土主權遭到破壞,半殖民地、半封建更加深了,從此,中國被外國勢力開始奴役。

    (抗擊侵略者火炮)

    兩次鴉片戰爭都是以我們失敗告終,是什麼原因使我們在自己的國土上能輸掉戰爭呢?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以清道光帝為首的統治集團黑暗腐敗,又以當時掌握實權的穆彰阿為代表的官僚集團結成“ 統一聯盟”,對林則徐等抗擊外來侵略進行打擊。

    二,清統治集團對外採取了動搖與妥協的政策,不積極組織軍民對入侵者進行反擊。

    三,清政府在鴉片戰爭期間,把清軍的主要力量調去對付和鎮壓太平天國的農民起義。

    四,鴉片戰爭中,沙俄和美國趁夥打劫,做了英、法的幫凶,使清政府“ 雪上加霜”,從而畏懼列強的淫威。

    五,清政府的基業本也因自身的原因已經動搖,就像 “ 殘喘短氣” 的老人,已不能支撐一個龐大的身驅。

    雖然鴉片戰爭已經過去了160多年了,但對我們的教訓是深刻的,那就是國家落後了就要捱打,國家貧窮了就要受人欺負,這 就是兩次鴉片戰爭對我們的教訓,也是兩次鴉片戰爭失敗的主要原因,你說對嗎?

  • 7 # 青梅煮茶客

    我來回答,不妥之處,敬請批評指正!

    鴉片戰爭為什麼以中國失敗而告終,難道是因為英國侵略者不可戰勝嗎?顯然不是。

    我們先從英國方面來分析:英國軍隊在武器裝備和訓練方面確實比中國要先進,但其他條件則處於劣勢。一是英國兵力嚴重不足。當時英國分佈在本國及其廣大殖民地上的軍隊總共10萬人,能夠投入對華戰爭的兵力,最初只有4000多人,即使到了戰爭最緊要關頭,最多也只到過15000人。二是英國遠離本土作戰,補給線過長,當時蘇伊士運河尚未開鑿,從英國航行到中國至少要四個月,從印度航行到中國至少要一個月。

    再從中國方面分析看:清朝軍隊的武器裝備比英國落後一些,其他條件則處於優勢地位。一是中國所進行的是反侵略的、正義的民族自衛戰爭,清軍在本土作戰,能夠得到千百萬民眾的直接支援和配合;二是中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擁有較雄厚的人力、物力。三是軍隊數量多,廣大愛國官兵在抵抗侵略者的戰鬥中,勇敢頑強,體現出中華民族不可侮的氣慨。

    對比雙方的優劣形勢,英軍用那樣有限的兵力,遠渡重洋,進攻中國,困難是很大的。在戰爭中,英軍只能利用其武器裝備的優勢及所謂船堅炮利在中國沿海沿江地區進行騷擾,攻佔幾個城鎮,然後對清政府進行軍事訛詐。既不敢把戰線拉得太長,也不敢將戰爭拖延的太久。相反,中國卻具備持久作戰、拖垮、趕走英國侵略者的有利條件。因此,中國只要堅持抵抗,必能取得最後勝利。

    那麼,中國為什麼不能利用自己的有利條件,把反侵略戰爭進行到底呢?根本原因是領導這次戰爭的清政府是一個腐朽、反動的地主階級政權。鴉片戰爭中,清政府也很想打敗英國侵略者,曾經幾次組織抵抗,但它從維護封建統治出發,總是把防範、鎮壓人民放在第一位,正所謂“防民甚於防寇”,所以每次出兵,都只是從各省抽調少數兵力,始終不敢把眾多兵力集中起來,投入抗英戰場。由於同樣的原因,它每次出兵,總是希望一戰而勝,擔心對外戰爭曠日持久,人民群眾可能趁機起來造反。所以對外戰爭一旦受到挫折,它便立即向外國侵略者求和。戰爭幾起幾落的形勢,清楚地說明了這一點。戰爭的第一階段,英軍攻佔定海,到達天津海口,中國在軍事上並沒有受到什麼重大打擊,清政府馬上決定與英國侵略者妥協;戰爭的第二階段,奕山在廣州戰敗,不過是區域性失利,清政府便不願徵兵再戰;戰爭的第三階段,奕經在浙江潰敗,直至英國艦船到達南京江面,中國都遠遠沒有喪失繼續作戰的能力,但清政府決計向英國侵略者委屈求和,結束對外戰爭。

    綜上所述,中國之所以在鴉片戰爭中遭到失敗,武器裝備落後是一個重要因素,不可忽視。但清政府出於敵視人民,不惜對外妥協投降,更具有決定的意義。歷史事實表明,在外國資本主義進攻面前,代表地主階級利益,頑固維護落後的封建制度的清政府,已經不可能、也沒有力量保衛中國的獨立和中華民族的尊嚴。

  • 8 # 亦竹

    鴉片戰爭失敗的原因

    中國這麼一個大國,竟敗於一個在土地、人口等方面都遠遠不如自己的小國,乍一看來,確實令人費解的。僅就雙方的軍事條件事說吧:英方不過數十艘艦船,最初投入的兵力四五千人,增加到最多時也不滿二萬人。在當時的交通條件下,從英國本土航行到中國,至少要四個月,從印度到中國,也至少要一個月,所以它的後援和供應很不利。在這種條件下英對華侵略本是一種海盜式冒險行為。而中中國人民儘管在武器裝備方面落後於英國,但是在本土作戰,應該說有著極大優勢。中中國人口這麼多,就說當時軍隊吧,清朝常備軍八九十萬人(旗兵約二十五萬,綠營兵64萬,合計89萬人),任清廷調遣,但中國卻一敗塗地,當時統治階級中的有識之士,都深感到“失人心,傷國體……是不能無恨爾!”(姚瑩語)當時和後人,有不少總結教訓,探究原因,提出了一些看法,例如認為英國船堅炮利,中國皆弗及,敵人有漢奸幫助,中國“兵心不固”等等,有的看法應該就有一定道理,但或者片面,或者表面,都未觸及根本。其根本原因就在於:

    第一、清朝社會制度的腐朽和經濟、科技的落後。關於清朝社會制度的腐朽我們在上邊《鴉片戰爭前的世界和中國》中已詳細講了。通過中國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對比,明顯地揭示出了這一點。總的來說,從社會條件說,西方國家正處於資本主義發展時期,一方面它的社會生產力水平比較高,經濟科技比較先進,武器裝備也就比較精良;一方面,其制度本身就決定了它向外侵略擴張,不可遏制,從這個意義上說,它是凶惡的真老虎。而清王朝處於封建制度的衰敗時期,政治昏暗,各種矛盾加劇,傳統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的禁錮,使得社會生產力低下,科學技術落後,財政拮据,軍備廢弛,武器低劣,封建統治自身已陷入嚴重危機,連其本階級的有識士都感到面臨“末世”,在這種情況下,御外必然受到很大限制。

    第二,統治集團昏庸腐敗,採取投降主義政策。這是從總體上說的,清統治集團的腐敗在鴉片戰爭中得以充分地暴露。譬如,苟且偷安,驕奢淫佚(例:煙毒氾濫日深,許多官僚,卻仍躺在安樂椅上醉生夢死,甚至象奕經那樣身膺大帥之人,赴前線途中尚遊玩水,優哉遊哉);妄自尊大,虛驕盈心(對世界大勢一無所知,對敵情不甚了了,卻以“天朝上國”自居,開始,大有“區區夷國,何足掛齒”之概,遭到挫敗,尚與不堪與外夷計較自慰,無異於阿Q的兒子打老子”精神勝利法。如奕山打了敗仗卻謊報勝仗,道光帝明知其情卻順水推舟地說:“該夷性等犬羊,不值與之計較,況既經懲創,已示兵威……云云”);昏聵愚昧,無知之極(如楊芳的“馬桶妙計”堪為典型事例);限制和打擊抵抗派,敵視和破壞人民抗擊侵略的鬥爭(這方面的典型例子俯指皆是:如奕山的“防民勝於防寇”,清當局對三元里抗英的限制和破壞等)。綜觀之,鴉片戰爭當中,清政府執行的是妥協投降為主導的政策,這既是由於清政府的腐敗所致,也是清政府腐敗的具體表現。正是在清朝統治集團的這種狀況下,英國方面的優勢才得以顯示和發揮出來。同樣的英國兵同樣的武器裝備,為什麼在林則徐那裡打不贏,在三元里打不贏,而只在琦善、奕山、奕經之流那裡打贏了呢?這不很能說明問題嗎?所以我們說失敗的原因在於以上兩點。

  • 9 # 當代曹植

    農業國家打不過工業國家,中世紀國家打不過近代國家。

    1750年,英國開啟工業革命,珍尼紡紗機與蒸汽機廣泛應用,使生產力水平極大提高。英國開設銀行,發行紙幣,設立準備金,發行國債。

    至1840年,英國完成第一次工業革命,此時英國在全球擁有廣泛的殖民地,總面積兩三千萬平方公里,大英帝國總人口2.5億,僅次於清朝的3.6億,世界第二。但是英國生產力水平遠甚於清朝,一個英中國人的產量抵得上十幾個清朝人。

    英國的工商業極為發達,創造了大量的財富,因此,英國的財政收入遠邁清朝,英國的軍費開支都超過清朝的財政收入。

    英國是當時唯一的超級大國,取代西班牙成為日不落帝國,英國還是世界金融霸主、海洋霸主與世界霸主。

    第一次鴉片戰爭時,由於當時清朝水師太弱,大清有海無防,英國艦隊在清朝沿海暢通無阻,尋找薄弱環節,遇堅城則退,換個地方登陸。清軍疲於奔命,處處設防,但處處防不住,英軍在幾乎每場戰役中,都具有火力優勢與兵力優勢,清朝的失敗,不可避免。

    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清朝正值內亂,太平天國、捻軍、西北迴亂、阿古柏等,清朝瀕臨滅亡,英國又拉上法國,清軍更打不過了,英法聯軍從天津大沽口登陸,攻佔北京,咸豐被迫到承德北狩。

    綜上,清朝沒有實現工業化,是兩次鴉片戰爭失敗的主因。

  • 10 # 那溫柔的回眸

    兩次鴉片戰爭失敗的原因:

    1、根本原因是腐朽沒落的封建主義不能對抗新興的資本主義

    3、英國綜合國力強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體驗過最奇葩的馬殺雞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