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多揚激伯夷隘,公獨謙虛下惠和。
吊死自慚知己少,逃生卻喜活人多。
這首詩的作者是南宋史學家、詩人徐鈞,他曾據《資治通鑑》所記史實,作詠史詩一千五百三十首。我們今天點評賞析的是其中一首《陳寔》,是詩人徐鈞緬懷東漢能臣陳寔的。
下面我們逐句來進行解讀。
“世多揚激伯夷隘”。就是說世上的文人學者都以張揚偏激的態度,指責批評伯夷不為國家前途著想的狹隘主義觀念。
首句中的“伯夷隘”出自《孟子·公孫丑上》第九章,而《資治通鑑》的作者司馬光在《疑孟》一書中是質疑孟子這一說法的。恰恰詩人徐鈞是推崇《資治通鑑》的。
先聊聊伯夷這個人吧,伯夷籍貫孤竹國,孤竹國君有三個兒子,長子名允字公信,即後來諡號為伯夷。幼子名智字公達,即後來諡號為叔齊。 孤竹君生前有意立叔齊為嗣子,繼承他的事業。後來孤竹國君死了,按當時社會常禮,長子應該即位。但清廉自守的伯夷卻說:"應該尊重父親生前的遺願讓位與叔齊。"於是他放棄自己繼承王位的權利,逃到孤竹國外。大家又推舉叔齊作國君。叔齊說:"我若繼承王位,既破壞了禮制,又於兄弟不恭。"也逃到孤竹國外。歷史上留下了“夷齊讓國”的美談。
孟子對伯夷、叔齊二人的行為持反對意見,大體意思是講他們這是誤國誤民之舉。可是孟子忽略了伯夷、叔齊讓國的初衷,他們是相互理讓的德高之行。
這也是詩人愛屋及烏地思想觀點所在,司馬光反對的,他也是反對的。而這裡更是影射陳寔的。因為他在東漢當朝德冠一時,在經過幾次黨禍之亂後,拒絕再出仕當官,以致於光祿大夫楊賜、司徒陳耽每拜公卿,輒曰:“陳寔未登大位愧於先。”啥意思呢,我們做了三公九卿之職,很是慚愧呀,我們那裡比得上陳寔呢?
實際上,詩人這裡又為後文埋下了伏筆。
“公獨謙虛下惠和”。這裡也有一個典故。即“和聖”柳下惠的故事。柳下惠稱和聖不是出於帝王的頒賜,而是從孟子對他的評價得來的,孟子講:"柳下惠,聖之和者也。”柳下惠被認為是遵守中國傳統道德的典範,他"坐懷不亂"的故事中國曆代廣為傳頌。柳下惠還是中國柳姓的得姓始祖。
詩人徐鈞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唯獨你陳公為人謙虛的秉性與品德,就如同當年的“和聖”柳下惠一樣呀。
“吊死自慚知己少”。這句詩的意思是現在我來憑弔你呀,感覺很是慚愧,你生前有那麼多的知己朋友,而我呢,卻寥寥無幾。
公元187年8月陳寔卒於家中,享年84歲。史書記載:致悼會葬者三萬餘人,車數千乘,司空荀爽、太僕令韓融等披麻戴孝執子孫禮者以千計。陳寔死前是德高望重,死後更是萬人悲痛呀。
“逃生卻喜活人多”。詩的末句很有玩味性。其實,這首詩的第一句就有了鋪墊和交待。
眾所周知,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並起,最終形成三足鼎立之局。而當時陳寔的同僚們呢,比如何進、袁隗(袁紹的叔父)等都葬身戰亂。而陳寔卻歸隱鄉野,逃過了一劫。這就是“逃生”的意思。
俗話說,大難不死,必有後福。陳寔的十八世孫陳霸先(也就是陳武帝)建立了南陳王朝,其侄陳蒨(也就是陳文帝)追封陳寔為康樂侯,後加封潁川郡公,他的後世子孫綿延成一大望族,陳寔也被尊為潁川陳氏之始祖。這就是“活人多”的意思。
我們整理一下詩人徐鈞的《陳寔》四句詩歌,它的基本意思總結如下:
世上的文人學者都以張揚偏激的態度,指責批評伯夷不為國家前途著想的狹隘主義觀念。
唯獨你陳公為人謙虛的秉性與品德,就如同當年的“和聖”柳下惠一樣呀。
現在我來憑弔你呀,感覺很是慚愧,你生前有那麼多的知己朋友,而我呢,卻寥寥無幾。
最可喜的是,由於你高深的智慧和理性的研判,陳氏一家逃過了生死之劫,並且厚延子孫,繁衍家族,令後世尊崇呀!
世多揚激伯夷隘,公獨謙虛下惠和。
吊死自慚知己少,逃生卻喜活人多。
這首詩的作者是南宋史學家、詩人徐鈞,他曾據《資治通鑑》所記史實,作詠史詩一千五百三十首。我們今天點評賞析的是其中一首《陳寔》,是詩人徐鈞緬懷東漢能臣陳寔的。
下面我們逐句來進行解讀。
“世多揚激伯夷隘”。就是說世上的文人學者都以張揚偏激的態度,指責批評伯夷不為國家前途著想的狹隘主義觀念。
首句中的“伯夷隘”出自《孟子·公孫丑上》第九章,而《資治通鑑》的作者司馬光在《疑孟》一書中是質疑孟子這一說法的。恰恰詩人徐鈞是推崇《資治通鑑》的。
先聊聊伯夷這個人吧,伯夷籍貫孤竹國,孤竹國君有三個兒子,長子名允字公信,即後來諡號為伯夷。幼子名智字公達,即後來諡號為叔齊。 孤竹君生前有意立叔齊為嗣子,繼承他的事業。後來孤竹國君死了,按當時社會常禮,長子應該即位。但清廉自守的伯夷卻說:"應該尊重父親生前的遺願讓位與叔齊。"於是他放棄自己繼承王位的權利,逃到孤竹國外。大家又推舉叔齊作國君。叔齊說:"我若繼承王位,既破壞了禮制,又於兄弟不恭。"也逃到孤竹國外。歷史上留下了“夷齊讓國”的美談。
孟子對伯夷、叔齊二人的行為持反對意見,大體意思是講他們這是誤國誤民之舉。可是孟子忽略了伯夷、叔齊讓國的初衷,他們是相互理讓的德高之行。
這也是詩人愛屋及烏地思想觀點所在,司馬光反對的,他也是反對的。而這裡更是影射陳寔的。因為他在東漢當朝德冠一時,在經過幾次黨禍之亂後,拒絕再出仕當官,以致於光祿大夫楊賜、司徒陳耽每拜公卿,輒曰:“陳寔未登大位愧於先。”啥意思呢,我們做了三公九卿之職,很是慚愧呀,我們那裡比得上陳寔呢?
實際上,詩人這裡又為後文埋下了伏筆。
“公獨謙虛下惠和”。這裡也有一個典故。即“和聖”柳下惠的故事。柳下惠稱和聖不是出於帝王的頒賜,而是從孟子對他的評價得來的,孟子講:"柳下惠,聖之和者也。”柳下惠被認為是遵守中國傳統道德的典範,他"坐懷不亂"的故事中國曆代廣為傳頌。柳下惠還是中國柳姓的得姓始祖。
詩人徐鈞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唯獨你陳公為人謙虛的秉性與品德,就如同當年的“和聖”柳下惠一樣呀。
“吊死自慚知己少”。這句詩的意思是現在我來憑弔你呀,感覺很是慚愧,你生前有那麼多的知己朋友,而我呢,卻寥寥無幾。
公元187年8月陳寔卒於家中,享年84歲。史書記載:致悼會葬者三萬餘人,車數千乘,司空荀爽、太僕令韓融等披麻戴孝執子孫禮者以千計。陳寔死前是德高望重,死後更是萬人悲痛呀。
“逃生卻喜活人多”。詩的末句很有玩味性。其實,這首詩的第一句就有了鋪墊和交待。
眾所周知,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並起,最終形成三足鼎立之局。而當時陳寔的同僚們呢,比如何進、袁隗(袁紹的叔父)等都葬身戰亂。而陳寔卻歸隱鄉野,逃過了一劫。這就是“逃生”的意思。
俗話說,大難不死,必有後福。陳寔的十八世孫陳霸先(也就是陳武帝)建立了南陳王朝,其侄陳蒨(也就是陳文帝)追封陳寔為康樂侯,後加封潁川郡公,他的後世子孫綿延成一大望族,陳寔也被尊為潁川陳氏之始祖。這就是“活人多”的意思。
我們整理一下詩人徐鈞的《陳寔》四句詩歌,它的基本意思總結如下:
世上的文人學者都以張揚偏激的態度,指責批評伯夷不為國家前途著想的狹隘主義觀念。
唯獨你陳公為人謙虛的秉性與品德,就如同當年的“和聖”柳下惠一樣呀。
現在我來憑弔你呀,感覺很是慚愧,你生前有那麼多的知己朋友,而我呢,卻寥寥無幾。
最可喜的是,由於你高深的智慧和理性的研判,陳氏一家逃過了生死之劫,並且厚延子孫,繁衍家族,令後世尊崇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