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家長都感到隨著孩子年齡增長,跟孩子的交流越來越少。以前無話不談,現在說不了幾句話就沒詞了。一般都認為這是代溝,出現這種情況是必然的,所以好多家長就心安理得,任其發展下去。而這樣下去,家長跟孩子的隔閡只會越來越深,感情只會越來越淡薄。這樣一來,時間一長,孩子就很容易出現問題,甚至走上邪路。
跟孩子談心交流,家長對自己要有個適當定位,要有個恰當的心態,還要有個恰當的切入點,更要想方設法營造一個隨心所欲的自然和諧的氛圍。要隨意一些,不要表現出明顯的目的性。
(1)
要給孩子做好表率
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嚴以律己,要在孩子的心目中樹立一個良好的形象,要讓孩子感覺到自己的父母是最棒的,併為有這樣的父母而引以為自豪。這就給父母與孩子進行正常的交流和溝通奠定了一個良好的基礎。
(2)
要有換位思考的意識
父母要站在孩子的立場去想問題、考慮問題、處理問題,同時也讓孩子做做當父母的角色,讓他(她)體驗一下做父母的難處,角色的互換就很容易贏得相互的理解和信任。相互之間的理解和信任是父母與孩子之間進行交流和溝通最重要的前提條件。不妨試試和孩子對換角色,讓孩子體驗一把做家長的感覺,負責整個家庭某一段時間的日常事務。到時候,他不和你們溝通,恐怕也不行了。
(3)
要學會和孩子交朋友
放下父母的架子,敞開自己的胸懷,尊重孩子的觀點,和孩子平等地交談。給孩子營造一種他(她)已是大人的氣氛,讓他(她)享受大人的部分權利,同時引導他(她)自覺地履行大人的義務。如果做到這些,他(她)與父母的共同語言就多了,父母與孩子的交流和溝通自然就更容易了。時間一長,孩子就會什麼都告訴你的,父母和孩子就會成為無話不談的好朋友了。
(4)
學會設計啟發式問題
很多家長對於溝通問題的認識往往處於一個誤區,就是認為只要家長說的話孩子聽了,這就是溝通。家長的成長年代受各種因素的限制,使得他們缺乏教育自己孩子的語言和思維方式。所以作為家長應該注意和孩子溝通的方式和方法,學會設計問題,用問話的方式來和孩子溝通,儘量不要用陳述句,而要儘可能地讓孩子說。“問”在今天是一種高階的交流形式,父母的提問也應該具有很強的技巧性,家長在這方面應該加強。
(5)
溝通的問題要具體化
家長有一種習慣就是容易語重心長,但是說出的話卻又特別空洞。比如“你可得努力學習”
,這種語言表達在今天對孩子的教育是無效的,也是無益的。因為這些話缺乏明顯的可操作性,作為孩子基本把握不住,反倒容易造成孩子心理上的緊張焦慮。積極的方式是要以一種具體的問話,透過鼓勵的方式漸進式地與孩子溝通,這樣就比較容易調動孩子的積極性,而且能夠把握住孩子思考、行動的方向。
(6)
創造多元化的溝通渠道
家長不能僅僅立足於語言溝通的方式,應該採取多種方式與孩子溝通。孩子比較喜歡音樂,那就採取音樂的方式,循循善誘。心理學上有“對立違抗”的說法,就是孩子首先會將攻擊面設定為他最親近的人。家長的語言符號用多了,往往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而多種新穎的溝通方式,容易增加情趣。常規的溝通方式往往引不起孩子的興趣和能動性。
(7)
充分認識人格型別
作為家長,既要認識到自己的人格型別,也要充分理解孩子的人格型別。比如有的孩子內向,有的孩子比較外向,這些都是孩子的天性,是與生俱來的,很難更改。要根據孩子的性格特點來選擇談心內容和交流方式。
好多家長都感到隨著孩子年齡增長,跟孩子的交流越來越少。以前無話不談,現在說不了幾句話就沒詞了。一般都認為這是代溝,出現這種情況是必然的,所以好多家長就心安理得,任其發展下去。而這樣下去,家長跟孩子的隔閡只會越來越深,感情只會越來越淡薄。這樣一來,時間一長,孩子就很容易出現問題,甚至走上邪路。
跟孩子談心交流,家長對自己要有個適當定位,要有個恰當的心態,還要有個恰當的切入點,更要想方設法營造一個隨心所欲的自然和諧的氛圍。要隨意一些,不要表現出明顯的目的性。
(1)
要給孩子做好表率
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嚴以律己,要在孩子的心目中樹立一個良好的形象,要讓孩子感覺到自己的父母是最棒的,併為有這樣的父母而引以為自豪。這就給父母與孩子進行正常的交流和溝通奠定了一個良好的基礎。
(2)
要有換位思考的意識
父母要站在孩子的立場去想問題、考慮問題、處理問題,同時也讓孩子做做當父母的角色,讓他(她)體驗一下做父母的難處,角色的互換就很容易贏得相互的理解和信任。相互之間的理解和信任是父母與孩子之間進行交流和溝通最重要的前提條件。不妨試試和孩子對換角色,讓孩子體驗一把做家長的感覺,負責整個家庭某一段時間的日常事務。到時候,他不和你們溝通,恐怕也不行了。
(3)
要學會和孩子交朋友
放下父母的架子,敞開自己的胸懷,尊重孩子的觀點,和孩子平等地交談。給孩子營造一種他(她)已是大人的氣氛,讓他(她)享受大人的部分權利,同時引導他(她)自覺地履行大人的義務。如果做到這些,他(她)與父母的共同語言就多了,父母與孩子的交流和溝通自然就更容易了。時間一長,孩子就會什麼都告訴你的,父母和孩子就會成為無話不談的好朋友了。
(4)
學會設計啟發式問題
很多家長對於溝通問題的認識往往處於一個誤區,就是認為只要家長說的話孩子聽了,這就是溝通。家長的成長年代受各種因素的限制,使得他們缺乏教育自己孩子的語言和思維方式。所以作為家長應該注意和孩子溝通的方式和方法,學會設計問題,用問話的方式來和孩子溝通,儘量不要用陳述句,而要儘可能地讓孩子說。“問”在今天是一種高階的交流形式,父母的提問也應該具有很強的技巧性,家長在這方面應該加強。
(5)
溝通的問題要具體化
家長有一種習慣就是容易語重心長,但是說出的話卻又特別空洞。比如“你可得努力學習”
,這種語言表達在今天對孩子的教育是無效的,也是無益的。因為這些話缺乏明顯的可操作性,作為孩子基本把握不住,反倒容易造成孩子心理上的緊張焦慮。積極的方式是要以一種具體的問話,透過鼓勵的方式漸進式地與孩子溝通,這樣就比較容易調動孩子的積極性,而且能夠把握住孩子思考、行動的方向。
(6)
創造多元化的溝通渠道
家長不能僅僅立足於語言溝通的方式,應該採取多種方式與孩子溝通。孩子比較喜歡音樂,那就採取音樂的方式,循循善誘。心理學上有“對立違抗”的說法,就是孩子首先會將攻擊面設定為他最親近的人。家長的語言符號用多了,往往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而多種新穎的溝通方式,容易增加情趣。常規的溝通方式往往引不起孩子的興趣和能動性。
(7)
充分認識人格型別
作為家長,既要認識到自己的人格型別,也要充分理解孩子的人格型別。比如有的孩子內向,有的孩子比較外向,這些都是孩子的天性,是與生俱來的,很難更改。要根據孩子的性格特點來選擇談心內容和交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