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四川達州人

    《尚書》大約成書前5世紀,本意是,上古之書,原本已失傳,漢代的伏生記憶重錄,稱今文尚書。

    官職中的尚書來自於尚書令。秦代設定了尚書令,是少府輔助官員,掌管文書及奏摺。東漢時期,尚書令成為政令發出的首腦,也就逐步形成”錄尚書事”的官銜加職,實為宰相。

    隋唐因此設定尚書省,主官即尚書令。也就是管轄六部,並負責執行的中樞行政機構。

    因李世民曾經擔任尚書令,所以尚書令被裁撤改為尚書左右僕射。

    也因此,六部主官被命名為尚書。直到清末。

  • 2 # 只愛潘多拉

    這個問題提到挺好的,《尚書》作為儒家經典之一,他和古代相當於部門首長的“尚書”之間有什麼關係,這個我們習以為常的東西,似乎平時還真沒想過。不過,仔細一想,這兩者之間的關係,其實不大。作為官名的尚書和作為經典的《尚書》沒有直接的關係。

    《尚書》原來叫做《書》,儒家把他叫做《書經》,書就是檔案文書的意思,直到漢代,人們才開始把《書》叫做《尚書》,加上一個“尚”字,有兩個意思,一是表明這篇檔案文獻的“上古時代”的文獻,這個時候,“尚”就是“上”的通假字,因為《尚書》裡的內容主要是夏、商、週三代的官方檔案。二是表明這些檔案文獻具有非常高的價值,代表著最偉大時代的精神遺產,是應該好好學習的,尚就是“崇尚”的意思。

    金代的度支尚書(財政部部長)的官印

    而作為官名的“尚書”,並不是借用《尚書》這部經典,而是另有所本,“尚書”作為官名,在戰國時代就有了,不過戰國時代,這個職位不重要,很少有人知道罷了。“書”是檔案文獻,是“文書”,而秦漢時代,政府工作中政務執行最重要的內容就是處理文書,皇帝需要看大量的文書,秦始皇一天要看一百多斤的文書,工作量很大的,於是協助皇帝處理文書工作的“人員”就隨之出現了,這些人員就叫“尚書”,這個“尚”是“管理、處理”的意思,尚書這個官名,本意就是“文書管理員”,最初地位也很低,都不算正式的官,只能算是皇帝的私人秘書,但因為常常在皇帝身邊處理公文,是皇帝親信,有參與朝政決策和執行的實際權力,所以尚書部門後來漸漸取代了三公九卿的正式政府部門,成為國家最高政務機關,到隋唐以後,尚書部門由原來的皇帝的秘書機構升級為正式的國家最高政務執行機關——尚書省,下設六部,每部的部長就沿用了“尚書”的名稱,這時的“尚書”,就是部門的首長,大家已經忘了它原本只是“文書管理員”的意思了。

  • 3 # 象眼觀天下

    兩者沒有任何關係。

    《尚書》的意思,一般認為“尚”字通“上”字,所以《尚書》也就是《上書》,這個“上書”的意思就是上古時期的書。當然還有人認為,“上書”的意思是人們崇尚的書、上(帝王)閱讀的書等等。但一般的解釋都是認為是上古的書。這本書的內容都是傳說中的堯舜禹,以及後來夏、商、周早期帝王的文告、諭旨、檄文等等內容,是中國最古來的著作。

    作為官職的“尚書”,“尚”就是掌握、管理的意思,尚書的意思就是管理圖書的官員。最早在秦漢時期就已經設定,和尚冠、尚衣、尚食、尚浴、尚席,合稱“六尚”。當時的國家官員和帝王的私人官員並沒有區分,尚書相當於是皇帝的私人文書。

    漢武帝時,為了加強皇權,漢武帝將尚書(私人秘書)、侍中(高階隨從)等組織起來,組建了“中朝”(或稱內朝)。

    按照當時的制度,國家有事時,皇帝和丞相、百官一起商議,然後做出決策,但是漢武帝覺得丞相和百官對於皇權制約太大,於是有事就先和這些“內朝”的人商量,內朝的人官位比較低,一般不敢挑戰皇帝權威,只敢出主意、完善皇帝的想法,從而成為皇帝得力的助手。皇帝和內朝形成決策後,再交於外朝的丞相和百官予以執行,這樣以來內朝成為實際上的中央決策機關,地位逐漸升高,“尚書”一職也越來越顯得位高權重,經過漢朝、魏晉的發展,到了隋唐時期,尚書正式成為高階官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兩個彼此相愛的人,分開多久才能不難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