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戰發生於公元208年(漢獻帝建安十三年)十月,其結果是孫劉聯軍擊敗了南下來犯的曹軍,三國鼎立的局面由此形成。時年三十四歲的孫吳聯軍統帥周瑜,乃是這次戰役中的頭號風雲人物。因此,古往今來許多文人墨客暢遊赤壁古戰場黃州(關於赤壁古戰場的今日所屬歷來眾說紛紜,有湖北黃州、蒲圻、嘉魚三種說法),留下了大量吟詠赤壁周郎的詩詞名篇。詩之代表,當首推晚唐杜牧的《赤壁》;詞作方面,則非北宋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莫屬。值得注意的是,同是文豪大家,兩位對周瑜卻褒貶各異。
《赤壁》一詩寫道:“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杜牧將周瑜的取勝原因歸結為是借了“東風”的方便,並設想如果沒有東風,火攻之計就難以奏效,赤壁之戰的結果就將改寫,勝敗雙方就要易位,或許二喬將被曹操擄去,深藏於銅雀臺上了,意謂東吳與周瑜將國破家亡。其言下之意是說周瑜其才有限,算不得真正的英雄。蘇軾則在《念奴嬌·赤壁懷古》中盛讚周瑜得吳主知遇,於“雄姿英發”、“談笑”間,大破強敵的英雄氣概:“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間如夢,一樽還酹江月。”上片描寫古戰場壯美景色,氣勢磅礴,意境雄渾;下片獨於“千古風流人物”中擇一週瑜,塑造了其英雄形象,頌揚其豐功偉績。赤壁之戰時,周瑜年僅三十四歲,而寫該詞時的蘇軾已是四十七歲了,卻仍然功業無成,身世飄零。故而,蘇軾於詞的節拍中發出了 “人間如夢”的深深感嘆。此外,蘇軾還寫了前、後《赤壁賦》等,黃州赤壁也因蘇軾的詞、賦而聲名遠播,被稱為“東坡赤壁”、“文赤壁”。
蘇軾的揚和杜牧的抑,看似不同,其實卻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杜牧、蘇軾二人所處年代雖相隔近兩百年,卻也有著破多相似之處:其一,二人都素懷大志,想在政治上有一番作為。其二,二人都曾受到朝中權貴的排斥,被流放黃州(即今天的湖北黃崗)。杜牧遭李德裕排擠,於唐武宗會昌二年(公元842年)外放為黃州刺史,時年四十;蘇軾則因不滿王安石變法的激進舉措而自請外放,後因“烏臺詩案”獲罪入獄,後於宋神宗元豐二年(公元1079年)以黃州團練副使安置,時年四十有三。因此,杜牧和蘇軾都懷有一種揮之不去的“閒愁”。所謂“閒愁”,源自南宋詞人辛棄疾的《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更能消、幾番風雨,匆匆春又歸去。惜春長怕花開早,何況落紅無數。春且住,見說到,天涯芳草無歸路。怨春不語。 算只有殷勤,畫簷蛛網,盡日惹飛絮。長門事,準擬佳期又誤。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縱買相如賦,脈脈此情誰訴?君莫舞,君不見、玉環飛燕皆塵土!閒愁最苦。 休去倚危欄,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這首詞表面上寫的是失寵女人的苦悶,實際上卻抒發了作者對國事的憂慮和屢遭排擠打擊的沉重心情。“閒愁最苦”,其實是一種胸懷大志卻被擯棄不用的閒置之愁,是最使人感到痛苦的。只不過,由於杜牧平生自負用兵,寫詩又喜歡作翻案文章,發唱驚挺,故能“無中生有,死中求活”,出人意料地“獨憂當時之敗”,借史事以吐其胸中抑鬱不平之氣,不惜將周瑜說成是僥倖取勝的庸碌之輩,從而抒發了與阮籍“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相類似的感嘆。蘇軾寫詞喜歡跟柳永作對,曾自矜“雖無柳七郎風味,亦自成一家”(《江城子·密州出獵》),還“令東州壯士抵掌頓足而歌之,吹笛擊鼓以為節”(《與鮮于子駿書》)。這種豪放超逸之風也必然地反映到他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中。所以,蘇軾於詞中不惜筆墨地塑造了周郎叱吒風雲的英雄形象,其尊崇豔羨之情溢於言表,同時也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了自己懷才不遇的感傷之情。
所以說,杜牧和蘇軾的抑揚周瑜,看似兩樣情思,其所表現的恰是同一種閒愁,他們借用“周郎赤壁”的故事將之巧妙精緻地抒發了出來。
赤壁之戰發生於公元208年(漢獻帝建安十三年)十月,其結果是孫劉聯軍擊敗了南下來犯的曹軍,三國鼎立的局面由此形成。時年三十四歲的孫吳聯軍統帥周瑜,乃是這次戰役中的頭號風雲人物。因此,古往今來許多文人墨客暢遊赤壁古戰場黃州(關於赤壁古戰場的今日所屬歷來眾說紛紜,有湖北黃州、蒲圻、嘉魚三種說法),留下了大量吟詠赤壁周郎的詩詞名篇。詩之代表,當首推晚唐杜牧的《赤壁》;詞作方面,則非北宋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莫屬。值得注意的是,同是文豪大家,兩位對周瑜卻褒貶各異。
《赤壁》一詩寫道:“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杜牧將周瑜的取勝原因歸結為是借了“東風”的方便,並設想如果沒有東風,火攻之計就難以奏效,赤壁之戰的結果就將改寫,勝敗雙方就要易位,或許二喬將被曹操擄去,深藏於銅雀臺上了,意謂東吳與周瑜將國破家亡。其言下之意是說周瑜其才有限,算不得真正的英雄。蘇軾則在《念奴嬌·赤壁懷古》中盛讚周瑜得吳主知遇,於“雄姿英發”、“談笑”間,大破強敵的英雄氣概:“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間如夢,一樽還酹江月。”上片描寫古戰場壯美景色,氣勢磅礴,意境雄渾;下片獨於“千古風流人物”中擇一週瑜,塑造了其英雄形象,頌揚其豐功偉績。赤壁之戰時,周瑜年僅三十四歲,而寫該詞時的蘇軾已是四十七歲了,卻仍然功業無成,身世飄零。故而,蘇軾於詞的節拍中發出了 “人間如夢”的深深感嘆。此外,蘇軾還寫了前、後《赤壁賦》等,黃州赤壁也因蘇軾的詞、賦而聲名遠播,被稱為“東坡赤壁”、“文赤壁”。
蘇軾的揚和杜牧的抑,看似不同,其實卻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杜牧、蘇軾二人所處年代雖相隔近兩百年,卻也有著破多相似之處:其一,二人都素懷大志,想在政治上有一番作為。其二,二人都曾受到朝中權貴的排斥,被流放黃州(即今天的湖北黃崗)。杜牧遭李德裕排擠,於唐武宗會昌二年(公元842年)外放為黃州刺史,時年四十;蘇軾則因不滿王安石變法的激進舉措而自請外放,後因“烏臺詩案”獲罪入獄,後於宋神宗元豐二年(公元1079年)以黃州團練副使安置,時年四十有三。因此,杜牧和蘇軾都懷有一種揮之不去的“閒愁”。所謂“閒愁”,源自南宋詞人辛棄疾的《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更能消、幾番風雨,匆匆春又歸去。惜春長怕花開早,何況落紅無數。春且住,見說到,天涯芳草無歸路。怨春不語。 算只有殷勤,畫簷蛛網,盡日惹飛絮。長門事,準擬佳期又誤。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縱買相如賦,脈脈此情誰訴?君莫舞,君不見、玉環飛燕皆塵土!閒愁最苦。 休去倚危欄,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這首詞表面上寫的是失寵女人的苦悶,實際上卻抒發了作者對國事的憂慮和屢遭排擠打擊的沉重心情。“閒愁最苦”,其實是一種胸懷大志卻被擯棄不用的閒置之愁,是最使人感到痛苦的。只不過,由於杜牧平生自負用兵,寫詩又喜歡作翻案文章,發唱驚挺,故能“無中生有,死中求活”,出人意料地“獨憂當時之敗”,借史事以吐其胸中抑鬱不平之氣,不惜將周瑜說成是僥倖取勝的庸碌之輩,從而抒發了與阮籍“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相類似的感嘆。蘇軾寫詞喜歡跟柳永作對,曾自矜“雖無柳七郎風味,亦自成一家”(《江城子·密州出獵》),還“令東州壯士抵掌頓足而歌之,吹笛擊鼓以為節”(《與鮮于子駿書》)。這種豪放超逸之風也必然地反映到他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中。所以,蘇軾於詞中不惜筆墨地塑造了周郎叱吒風雲的英雄形象,其尊崇豔羨之情溢於言表,同時也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了自己懷才不遇的感傷之情。
所以說,杜牧和蘇軾的抑揚周瑜,看似兩樣情思,其所表現的恰是同一種閒愁,他們借用“周郎赤壁”的故事將之巧妙精緻地抒發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