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要看你學習的目的,是學習鑑賞古詩,還是學習寫古詩。學習寫古詩,現在一般不太有必要,涉及到韻律,學起來就複雜了。學習詩歌鑑賞就要容易得多,喜馬拉雅FM上面專門有人講詩,主要是面向中小學生和一般詩歌愛好者的。要求高一點的,我推薦大家下載一個“中國大學慕課”App,裡面有很多大學教授開講古詩,我特別推薦浙江大學的《唐詩經典CAP》,中南大學的《發現唐詩宋詞》——這個是我同學劉學教授主講的,我當然特別推薦啦。若是家長指導孩子學詩,則宜從小學起,三歲四歲不算早,當然八歲九歲也不算遲,12歲之後上初中了,仍然要學詩,但才開始學,那就遲了點。小孩子學詩,宜分三個階段,3歲到三年級為低年級生,學詩主要是背誦,吟唱頌都可以,小和尚唸經有口無心那種,只管讀熟到能脫口而出。我訓練孩子背詩,是先讓教他讀音,但不管他會不會寫,會讀了之後,讓他先慢慢讀,然後隨熟練程度語速不斷加快,直至快到旁人聽不清他在讀什麼,如此反覆幾次,就可以做到熟能生巧、功到自然成。小孩子記性很好,不是說會背就成了,有些小孩讀一兩遍就會背。是不是這樣會背就成了呢?不是的,這樣記得快也忘得快。小孩子背詩,一定要用笨辦法。我們從小聽到一種說法,反對死記硬背,主張理解記憶。我要說,持這種觀點的人,一定是自己不讀書的。你想想,小孩子背那些名家的詩作,創作者首先是個成人,然後還是個古人。成人世界和古人世界,你讓一個10歲不到、甚至只有三四歲的孩子,如何去理解啊?那是不可能的,他們怎麼也理解不了的,你只管喂他吃就是了。如果說有什麼辦法可以輔助小孩子加深印象,那就是繪畫,可以讓小孩子用繪畫的形式,把他理解的詩畫出來,你也別管他畫成什麼樣、畫得好不好。他只要畫了,有畫面了,就是一種理解,哪怕他畫得腦洞大開,畫得像凡高的作品,那也種再創作。第二個階段是小學高年級,四五六年級,10歲到12歲,這個時候除繼續背誦唐詩宋詞之外,可以開始講詩啦,透過給孩子講詩,培養孩子初步的詩歌鑑賞能力。這個時候的重點,就是理解詩了。理解詩,絕不是簡單地理解一首詩的字面意思,僅僅理解字面意思是很不夠的,必須融入到詩人的命運和創作背景中去,才能真正理解一首詩。孔子說,詩可以興可以群可以怨,就講到了詩的審美功能和社會功能。孔子又說,不學詩,無以言。可見詩對於一個人身心修養和語言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詩也因此被認為是最高境界的雅言。雅言,當然是相對沒文化的粗鄙語言而言的。作為一種訓練,這個時候就可以要求小孩子把他理想的詩意,寫出來,寫成小品文也好,還是寫成故事也要——我主要還是要求寫成故事。我為此專門開了“讀唐詩 寫故事”的訓練計劃。初中可以延續小學高年級的學詩模式,但內容就不止限於唐詩宋詞,要擴大到詩經、楚辭、賦、漢樂府等,自然也少不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詩作和部分駢文。第三個階段,要到高中及大學,這個階段,重點是辯詩,屬於高階階段的詩歌鑑賞了。同時進入西方詩歌和中國現當代詩的學習程序。中國是有著悠久的學詩傳統的,中華民族一定意義上可以稱為一個詩歌的民族。因此從小培養孩子學詩,是十分有必要的。現代人必須要有兩個基本素養,一個叫科學精神,一個叫人文精神,這兩個素養必須比翼齊飛。我們過去這幾十年的教育,對科學素養的培養抓得很緊,成為教育的核心內容,因此培養了全世界最多的工程師;對人文素養的培養,就做得很不夠,這一定意義上侷限了科學家的創造力,也因此不能再誕生人文大師。為長遠謀,我是一力主張恢復基礎教育中的詩學傳統的。雖然詩只是人文的一方面,但卻是很重要很基礎的方面。我以為,人文精神的核心是真善美,其中詩與真、詩與善、詩與美,無疑均具有最緊密的聯絡。有人哀嘆,我們民族今天的審美能力已經低下到不能再低下,我估計這一定程度上與中國詩學傳統的中斷,有較大的關係。不學詩,無以言,孔子的這個教誨,於今並不過時。
這要看你學習的目的,是學習鑑賞古詩,還是學習寫古詩。學習寫古詩,現在一般不太有必要,涉及到韻律,學起來就複雜了。學習詩歌鑑賞就要容易得多,喜馬拉雅FM上面專門有人講詩,主要是面向中小學生和一般詩歌愛好者的。要求高一點的,我推薦大家下載一個“中國大學慕課”App,裡面有很多大學教授開講古詩,我特別推薦浙江大學的《唐詩經典CAP》,中南大學的《發現唐詩宋詞》——這個是我同學劉學教授主講的,我當然特別推薦啦。若是家長指導孩子學詩,則宜從小學起,三歲四歲不算早,當然八歲九歲也不算遲,12歲之後上初中了,仍然要學詩,但才開始學,那就遲了點。小孩子學詩,宜分三個階段,3歲到三年級為低年級生,學詩主要是背誦,吟唱頌都可以,小和尚唸經有口無心那種,只管讀熟到能脫口而出。我訓練孩子背詩,是先讓教他讀音,但不管他會不會寫,會讀了之後,讓他先慢慢讀,然後隨熟練程度語速不斷加快,直至快到旁人聽不清他在讀什麼,如此反覆幾次,就可以做到熟能生巧、功到自然成。小孩子記性很好,不是說會背就成了,有些小孩讀一兩遍就會背。是不是這樣會背就成了呢?不是的,這樣記得快也忘得快。小孩子背詩,一定要用笨辦法。我們從小聽到一種說法,反對死記硬背,主張理解記憶。我要說,持這種觀點的人,一定是自己不讀書的。你想想,小孩子背那些名家的詩作,創作者首先是個成人,然後還是個古人。成人世界和古人世界,你讓一個10歲不到、甚至只有三四歲的孩子,如何去理解啊?那是不可能的,他們怎麼也理解不了的,你只管喂他吃就是了。如果說有什麼辦法可以輔助小孩子加深印象,那就是繪畫,可以讓小孩子用繪畫的形式,把他理解的詩畫出來,你也別管他畫成什麼樣、畫得好不好。他只要畫了,有畫面了,就是一種理解,哪怕他畫得腦洞大開,畫得像凡高的作品,那也種再創作。第二個階段是小學高年級,四五六年級,10歲到12歲,這個時候除繼續背誦唐詩宋詞之外,可以開始講詩啦,透過給孩子講詩,培養孩子初步的詩歌鑑賞能力。這個時候的重點,就是理解詩了。理解詩,絕不是簡單地理解一首詩的字面意思,僅僅理解字面意思是很不夠的,必須融入到詩人的命運和創作背景中去,才能真正理解一首詩。孔子說,詩可以興可以群可以怨,就講到了詩的審美功能和社會功能。孔子又說,不學詩,無以言。可見詩對於一個人身心修養和語言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詩也因此被認為是最高境界的雅言。雅言,當然是相對沒文化的粗鄙語言而言的。作為一種訓練,這個時候就可以要求小孩子把他理想的詩意,寫出來,寫成小品文也好,還是寫成故事也要——我主要還是要求寫成故事。我為此專門開了“讀唐詩 寫故事”的訓練計劃。初中可以延續小學高年級的學詩模式,但內容就不止限於唐詩宋詞,要擴大到詩經、楚辭、賦、漢樂府等,自然也少不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詩作和部分駢文。第三個階段,要到高中及大學,這個階段,重點是辯詩,屬於高階階段的詩歌鑑賞了。同時進入西方詩歌和中國現當代詩的學習程序。中國是有著悠久的學詩傳統的,中華民族一定意義上可以稱為一個詩歌的民族。因此從小培養孩子學詩,是十分有必要的。現代人必須要有兩個基本素養,一個叫科學精神,一個叫人文精神,這兩個素養必須比翼齊飛。我們過去這幾十年的教育,對科學素養的培養抓得很緊,成為教育的核心內容,因此培養了全世界最多的工程師;對人文素養的培養,就做得很不夠,這一定意義上侷限了科學家的創造力,也因此不能再誕生人文大師。為長遠謀,我是一力主張恢復基礎教育中的詩學傳統的。雖然詩只是人文的一方面,但卻是很重要很基礎的方面。我以為,人文精神的核心是真善美,其中詩與真、詩與善、詩與美,無疑均具有最緊密的聯絡。有人哀嘆,我們民族今天的審美能力已經低下到不能再低下,我估計這一定程度上與中國詩學傳統的中斷,有較大的關係。不學詩,無以言,孔子的這個教誨,於今並不過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