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正能量傳播日常生活
-
2 # 安徽解
姜維的對手認為他也是一時豪傑,鍾會也認為姜維可以與夏侯玄,諸葛誕相提並論,自然不會差。諸葛亮也認為姜維是個人才,是他的接班人。可是在蜀弱魏強的條件下,姜維八攻中原,只是消耗了西蜀的國力。姜維雖然有非常強的能力與毅力,但是認不清當時形勢,硬要強攻中原,在國力和智力都不如魏國將領的條件下,落了個身死國滅的下場!
-
3 # 北社野老
單刀赴會,二士爭功,三戰呂布,四越巢湖,五攻昌霸,六出祁山,七擒孟獲,八卦陣圖,九次伐魏,概因十常侍亂政,才引出坎坎坷坷,轟轟烈烈,小說大家,曲曲折折,錦繡文章。
三國是一個人才輩出的年代,姜維不愧是三國後期一個傑出的俊才。一個初出茅蘆的年青人竟能打敗諸葛亮,諸葛亮費了好大週摺才收服了他。諸葛亮一生歷經了許多人,身邊也不乏彥俊後昆,單單要把平生所學傳給姜維。諸葛亮的器重是慧眼獨識,適得其人。
姜維九次伐魏,毅力不可謂不堅,只是劉禪毫無鬥志還時時掣肘著姜維。諸葛亮未竟的事業,姜維也沒有完成,但二人皆是名垂青史的英雄。三國後期,三個青年英雄,鍾會,鄧艾,相比之下,他倆都要稍遜與姜維。只是他們的客觀背景不同。
-
4 # 趣愛一起嗨俊哥
姜維憑此三點足矣稱為大英雄!1:孝!諸葛亮用計收姜維提前就照顧好其母親!讓他無後顧之憂!可見姜維侍母極孝。讓諸葛亮都意識到這一點!2:文武雙全,三國全書能讓趙雲心生敬畏和欣賞之人只有姜維一人。姜維在極其不利的情況下將郭淮反殺!文方面唯一學到諸葛亮衣缽之人。3:忠義,蜀國後期面對內外排擠,單挑大樑,即使在離間計不成和鍾會一起被反殺,80多年後從其遺物中找到他寫給劉禪的“反間計”策略。足見其人忠心可昭日月!金庸說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姜維的一生功過足以堪稱英雄矣!!!
-
5 # 蘇沉船
真丈夫可以算,大英雄未免太廉價。
“姜維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眾黷旅,明斷不周,終致隕斃。老子有云:‘治大國者猶烹小鮮’況於區區蕞爾,而可屢擾乎哉。”——就因為陳壽寫了這麼一段評語,姜維的粉絲把陳壽罵得體無完膚就未免太過分。
傅玄:“維為人好立功名,陰養死士,不修布衣之業。——姜維欲速立其功,勇而無決也。”——結合這一段話看費禕之死就有些詭異了。
孫盛諷刺姜維畢生功過,裴松之獨只能反駁蜀亡非姜維的過錯,又說諸葛瞻罪重過於姜維,實則姜維不撤除劉備的佈防,鍾會還未必能打到劍閣,再不濟還能死守陽平關。鄧艾走陰平的策略建立在鍾會威壓劍閣而行,如果鍾會大軍不在劍閣跟前,鄧艾不大可能出這一條計策,要知道劍閣和陽平關的距離可差得遠了,退守劍閣根本並非姜維本意,是蔣舒投降令姜維行的無奈之舉。如果姜維軍在陽平,鄧艾還走陰平道那就是凶險徒增萬分。鄧艾分析的很清楚,一旦自己這隻軍隊入蜀,姜維就只有兩個方法可行,一是退保涪,夾擊鄧艾,另一是死守劍閣,那麼鄧艾有利於取蜀,姜維兩處都是敗勢。就算鍾會、鄧艾無法滅蜀,但只要想法子守住漢中,蜀漢就名存實亡了。姜維在整場戰爭都處於被動狀態,若果他能把鍾會拖在漢中一段時間,由東吳出兵增援,再調動南中和永安的部隊回防,如此就是蜀漢滅了也不失為殊死決戰一場。
裴松之最後一句“天水一匹夫”並非沒有道理,只是說的很過分,蜀漢確實仗著姜維令曹魏奔波忙碌多年。姜維過分追求建功立業,勇而無智這一點很多記載能夠體現出來。
《漢晉春秋》:景耀五年,姜維率眾出狄道,廖化曰:""兵不戢,必自焚",伯約之謂也。智不出敵,而力少於寇,用之無厭,何以能立?詩云"不自我先,不自我後",今日之事也。"
《三國志·卷四十五·蜀書十五·鄧張宗楊傳》:自翼建異論,維心與翼不善,然常牽率同行,翼亦不得已而往。
《三國志·卷四十五·蜀書十五·鄧張宗楊傳》:十八年,與衛將軍姜維俱還成都。維議復出軍,唯翼廷爭,以為國小民勞,不宜黷武。維不聽,將翼等行,進翼位鎮南大將軍。維至狄道,大破魏雍州刺史王經,經眾死於洮水者以萬計。翼曰:“可止矣,不宜復進,進或毀此大功。”維大怒。曰:“為蛇畫足。“維竟圍經於狄道,城不能克。
《華陽國志·卷十·先賢士女總贊中》:維欲進,翼諫不可,必進無功,為蛇畫足。
《三國志·卷四十四·蜀書十四·蔣琬費禕姜維傳》:十九年春,就遷維為大將軍。更整勒戎馬,與鎮西大將軍胡濟期會上邽。濟失誓不至,故維為魏大將鄧艾所破於段谷,星散流離,死者甚眾。眾庶由是怨讟,而隴已西亦騷動不寧。維謝過引負,求自貶削。
裴松之《三國志注》引《異同記》:瞻、厥等以維好戰無功,國內疲弊,宜表後主,召還為益州刺史,奪其兵權。
常璩:“姜維才非亮匹,志繼洪軌,民嫌其勞,家國亦喪矣。”
譙周的《仇國倫》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才寫出來,並非單純的賣國思想。就算曹魏不發動滅蜀戰爭,罷免姜維一事,由尚書令諸葛瞻和中常侍黃皓可都贊成,朝中對姜維的不滿已經到了極點。姜維並非不知,他卻選擇到沓中避難,劉禪有罪,諸葛瞻有罪,黃皓有罪,何為唯獨姜維無罪?蜀漢上下將帥不合,姜維身為蜀漢軍事最高指揮官卻沒有能力解決這些問題。先有人怪廖化沒情懷,不知道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精神,所以段谷之敗令蜀軍備受重創,蜀中民怨沸騰都不能責怪姜維。又有說胡濟豬隊友,失約不至,然而身為主將的姜維何故不能將帥同心?陳壽說“張翼亢姜維之銳”很是重要,姜維既不能緩解將帥矛盾,豈不影響全軍士氣,這一點責任身為主將的姜維可大於張翼,後人多說張翼是無能之論。人都在罵蔣舒通敵賣國,大家可先去查查蔣舒原來擔任的武興督駐守什麼位置,能阻擋天水和陳倉的來兵,是當初劉備拒敵於國門之外的佈防之一。蔣舒被調到陽平,除了他本身沒有什麼建樹之外,也跟姜維的佈防戰略有關。倒戈固然不可取,主將失策也不見得高明吧?
再說陳壽吧,第一個說法是陳壽的父親曾在諸葛亮麾下為官,犯法受罪。第二個說法是陳壽在諸葛瞻麾下為官,被諸葛瞻瞧不起。第三個說法是陳壽做姜維的主簿受到輕視。這下可好,陳壽一下飽受蜀漢歷代高官欺壓,乾脆陳壽所寫的蜀書一個字都不要信好了。歷史雖然是勝利者所寫,可是人們往往同情弱者,難道曹魏歷代名將郭淮、陳泰、鄧艾、毌丘儉、王基均無可敬之處?人們只看到戰火點燃的意志,沒看到日漸消弱的蜀漢。在這一段故事中也只看了姜維的主角視角,其餘之人都成為英雄的陪襯品..........
獨奏未免寂寞,姜維在蜀中之所以顯得突出就是因為蜀漢無人之故,諸葛亮死時尚有名將,一直到了姜維時代只能依照廖化、張翼幾個傢伙,姜維何不培養自己的接班人呢?大概沒有舉賢任能之才吧?
最後郤正的評價最為客觀:“姜伯約據上將之重,處群臣之右。宅舍弊薄,資財無餘,側室無妾媵之褻,後庭無聲樂之娛。衣服取供,輿馬取備,飲食節制,不奢不約,官給費用,隨手消盡;察其所以然者,非以激貪厲濁,抑情自割也。直謂如是為足,不在多求。凡人之談,常譽成毀敗,扶高抑下,鹹以姜維投厝無所,身死宗滅,以是貶削,不復料擿,異乎《春秋》褒貶之義矣。如姜維之樂學不倦,清素節約,自一時之儀表也。”
姜維雖然沒有雄才,論其人的品行以及性格不失為人傑,也就是真丈夫。
-
6 # 數點梅花天地心
姜維的一生,到底能否算得大英雄、真丈夫?要看從什麼角度。姜維的確有些本事,不然不會得到諸葛亮的高度評價。當然他也有一身的毛病,性格上是有缺陷的。甚至有些方面堪稱是偽君子。這需要我們全方面的考察一個人的生活經歷。
著名詩人陸游曾寫過一首詩《劍門感蜀亡事》:
自昔英雄有屈信,危機變化亦逡巡。
陰平窮寇非難御,如此江山坐付人!
詩中對歷史人物姜維表達了傷懷之意。
這位引起陸游感懷的英雄就是姜維。
姜維(202年-264年)字伯約,天水冀縣(今甘肅甘谷東南)人。
此人在《三國演義》中是蜀國名將,諸葛亮唯一學生兼接班人,演義中的姜維在諸葛亮死後繼承了武候遺志,主持軍事。而正史中並非如此,諸葛亮死後,系由蔣琬和費禕接掌大將軍,在之後姜維才出人頭地。
演義僅僅是小說,為了情節發展需要而設定,娛樂誤導了讀者。
但歷史上諸葛亮確實重視姜維。從第一次見面可見一斑。
當姜維走投無路,從魏國投靠蜀漢來見諸葛亮,僅有27歲。
諸葛亮當時可謂眼前一亮,對這位年青才俊由衷欣賞,認為他是上天賜予國家的一位優秀人才。
在諸葛亮的一生當中,他很少對人有如此之高的評價。
他讚譽姜維忠於職守、勤於政務,特別愛思考問題,注意細節勝人一籌。即便馬良、李邵這樣的能吏亦不如之。
對於軍事,諸葛亮更是喜出望外,他心目中的姜維簡直就是軍事天才。因為姜伯約懂兵法,會武藝、且有膽識。更為關鍵的一點是他還時時刻刻想著漢室江山,這與諸葛亮的精神理想不謀而合,這麼年輕、有本事、有情懷的人物打著燈籠都找不到呀。
真不知道諸葛亮當時大腦抽風沒有,他才叛變魏國沒有幾天,現在突然又想著真心實意為漢室賣命了。
諸葛亮去世後,姜維被任命為右監軍、輔漢將軍,封平襄侯。瞧瞧,有個好恩師罩著就不一樣,有諸葛丞相推薦,他比那些跟著諸葛亮多少年的老人爬得都快,又是將軍又是封候的。有些蜀國的老跟班到死都沒有這樣的待遇,可見引路人有多重要。
但諸葛亮死後,姜維的表現與諸葛亮的深邃眼光相比,似乎武侯大人讓打了臉。
公元249年,後主授予了姜維指揮軍隊的符節,意謂著對姜維的信任。
於是姜維率軍攻打魏國西平一帶,結果好大喜功的他並沒有達到戰略目標,無功而返。
姜維自以為才華超群,為了繼續證明自己的武力強大,想出兵攻擊魏國隴山以西。但本部人馬不夠,他想多調動些軍隊,可是當時的大將軍費禕制止了他。
在諸葛亮離開的這段歲月裡,費大將軍對這位所謂的軍事天才已有了深度的認識。他知道姜維做事有時很衝動,考慮問題根本沒有丞相說的那樣細緻。他不同意姜維的軍事行動,而且調撥給他的本部人馬始終不超過一萬人,這就是費禕大將軍的基本態度。事實上後來在費禕死後,姜維的多次軍事行動失敗,損兵折將,證實了費禕的看法是多麼有遠見。
姜維精通軍事不假,但恃才傲物,利用軍隊打不謹慎的戰爭,他縱是孫子再世,也無繼於事呀。
數年後,費大將軍去世了,姜維升任大將軍。軍事上的事他說了算,沒有人敢與他抬槓了。
但你總得與朝臣相處吧,人事關係有時比戰場砍殺還有殺傷力。
於是乎,他又和一位大臣偶然相遇了,這一次火花的迸射,產生了一個小小的意外。
這位大臣是蜀中著名才子楊戲,他著的《季漢輔臣贊》是一篇流傳千古的文章。其內容是對蜀漢歷代君臣的讚美及評價,文辭華美,可謂巨筆如椽。
諸葛亮生前極其賞識楊戲,致使楊戲20多歲就開始掌管一州刑獄,他為人正派,斷案公正,為一時所稱道。
諸葛亮死後,他又深得孔明的接班人蔣琬信任,稱他為人坦誠,舉薦其出任成都護軍監軍兼梓潼太守,後又擔任朝廷射聲校尉。
楊戲所任職的地方都是清聲一片,他處事明理幹練,是位優秀的政治人才。
公元257年,楊戲因軍務隨姜維出征。楊戲雖誠實忠厚,但心裡很瞧不起這位背叛祖國的將軍,尤其是他不斷率軍攻打母國,證明自己對蜀漢的忠誠,真是讓天下人恥笑。
在一次軍中宴會上,楊戲酒喝多了,開始說胡話,開著姜維的玩笑,說著說著,越來越難聽了。大將軍姜維心裡極不舒服。也怪諸葛亮將姜維身份抬得高,他哪受得了一個文官對自己的諷刺。
但姜維多年行走官場,在官員面前保持冷靜的這點定力還是有的,於是現場打哈哈,大笑道:沒事沒事,大家說說玩笑,人之常情。眾將皆認為姜維真是肚子裡能撐船。
但回朝之後,姜維越想越氣,開始翻臉。最後竟然指使部下對後主上奏摺,說了楊戲一大堆壞話,結果楊戲免職回老家,直接轉為平民。
對楊戲來說,真是人生就是一場戲,喝點酒,吐點真言,一朝夢醒,一輩子的功勞讓姜維一下子打掉了。幾年後楊戲鬱悶而終。
我想縱然諸葛亮在世也不會允許姜維這麼幹吧,不是不允許,姜伯約估計只會深深地將這份預謀埋藏在自己的心間,吭都不會吭一聲吧。
所以,人言姜維是一個為官清廉,喜歡學習、與時俱進,文武雙全的人物。此是優點,但從另一方面來說,吾卻認為其外表寬容,內心陰暗,性格有嚴重缺陷。
最終姜維在紛亂的三國動盪之中身死殞命,滿門被殺,成為一位悲劇英雄,讓後世之人不禁唏籲不已。
-
7 # 老照片
《三國演義》中的姜維被抬高了一些,《三國志》中的姜維被低估了一些。
姜維雖不比諸葛亮,畢竟三國就出了一個諸葛亮,但他也是位極具才華、有勇有謀、不屈不撓、堅定執著的雄傑。鄧艾評價他是一代豪傑,鍾會認為他足夠和夏侯玄、諸葛誕相提並論。這已經是相當高的評價了。他一生為官清廉,是個品德高尚的人,不貪財、不貪色,對下人們也很優待,時常會將自己的俸祿分給下人。
姜維有才,面對險境總能臨危不亂、沉著應對。即使面對魏軍壓境,身處沓中,也能突破鄧艾的重重包圍,殺出陰平橋,騙過諸葛緒,完美脫身回到劍閣,可以說這次行動幾乎毀掉了魏國西征的大計。
其實到這時,姜維對漢可以說已經是仁至義盡了。但蜀漢滅亡後,姜維還是在幫劉禪策劃復興大業,他告訴劉禪:“願陛下忍數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復安,日月幽而復明。”
有個詞形容他很貼切:窮兵黷武。在蔣琬、費禕去世前,很少有人知道他遭受了多大的控制;在那之後,他又是如何被黃皓等人在朝中排擠。難想像如此一個在夾縫中生存的男人,還能時刻為國著想,逆轉局勢,衝擊命運。他為蜀漢熬到了最後一刻,雖然沒有成功,但執著程度令人驚歎。或許他的才華比不過諸葛亮,但論執著,他絕對是三國第一人。
回覆列表
姜維是一個文武雙全的武將,總的來說是大英雄真丈夫。姜維是個悲情人物!也是個英雄人物!看三國演義時,我們一般把諸葛亮去世當做前後三國時代的分界點,前三國時代謀臣猛將如雲,縱橫捭闔,經典戰役不斷,讓人看的大呼過癮。後三國時代的故事主要集中在姜維,鄧艾,鍾會和司馬昭之間。很多人忽視了這一段的的故事,我卻覺得這時期的故事很精彩,只因為有姜維的存在!
姜維在諸葛亮死後嶄露頭角,率領蜀軍北伐曹魏,但戰局僵持沒有取得勝利,後來劉禪投降,姜維想憑一己之力復興蜀漢,失敗被殺。
到了蜀漢後期,優秀的將領也不多了,稱得上的只有王平,廖化,張翼,以及後來的降將夏侯霸。面對強大的魏軍,姜維一人要擔負起統帥,大將,參謀的全部職責。稍懂軍事的人可以理解姜維當時作戰的艱難了吧,可是儘管是在這種條件下,姜維仍然能在戰術上不斷取得勝利。
一呂二趙三典韋,四關五馬六張飛,黃許孫太兩夏侯(夏侯惇,夏侯淵),二張(張遼,張郃)徐龐甘周魏,神槍張繡與文顏,雖勇無奈命太悲。三國二十四名將,打末文鴦與姜維。雖然在詩中姜維排名最後,位列三國第二十四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