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神話對後世作家的文學創作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正如馬克思所說:
在文學中,我們能看到神話精神的延續、光大。
神話對文學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作為文學創作的素材,二是直接影響了文學創作的思維方式、表現手法、欣賞效果。
作為文學創作的素材
神話除了被後人直接載錄之外,還為各類文學作品提供素材。中國神話以其廣博精深的意蘊,生動活潑的表現力,為後世文學奠定了基礎。
神話本身因其隱喻性和形象性而具有鮮明的文學性,它的形象、母題、情節等,常為後世各類文學作品所借鑑。
在先秦散文中,《莊子》一書以“意出塵外,怪生筆端”、“飄渺奇變”著稱。《莊子》說理的精妙和文風的恣肆,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神話。如《逍遙遊》鯤鵬之變化,《應帝王》之“鑿破混沌”,這兩則神話為全文抹上了變幻奇詭的浪漫色彩。
至於曹植採用洛水女神宓妃的形象,創作了膾炙人口的《洛神賦》,則是利用神話素材進行的一次成功的創作。
上古神話常有以詩歌形式傳播下來的,如《詩經·大雅·生民》描述了后稷的種種神蹟,楚辭《離騷》、《天問》、《九歌》中記載了多個神靈。
此後的詩人,尤其是浪漫主義詩人常常以神話入詩,如陶淵明《讀山海經》:
還有,李商隱的《瑤池》:
這兩首詩都以神話形象或情節作為素材。
小說、戲曲對神話素材也多有汲取,主要是藉助於神話奇特的想象,利用神話形象或神話情節進行再創作。
此外,如《聊齋志異》、《鏡花緣》、《封神演義》、《紅樓夢》中也有不少發人深省的神話情節。
可以說,古代神話作為素材,遍佈在中國古典文學的每一個角落,它經文學家的發掘、改造,在新的作品中重新散發出光芒,使文學作品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
直接影響文學創作的思維方式、表現手法、欣賞效果
神話作為原始先民意識形態的集中體現,凝結著先民對自身和外界的思考和感受,包含著濃郁的情感因素。這些神話意象在歷史中固定下來,透過文化積澱,在一代代人的心底默默傳承著,並總是不失時機地透過各種形式,在後代文學作品中表現出來。
也就是說,神話對於文學的意義,不僅僅在於它是文學家的素材,更重要的是,那些自覺或不自覺地運用了神話原型的作品,都可以把作者或讀者領入先民曾經有過的那份深厚的情感體驗之中,從而緩釋現實的壓力,超越平凡的世俗。
神話作為原型的意義,要遠比它作為素材的意義更為重要。
當屈原在現實世界中屢遭打擊而悲苦無依的時候,他就毅然地轉向古老的神話:龍鳳結駟,巡遊天界,四方求女。是神話世界巨大的力量,讓他從現實中超越出來,支援他的人格,撫慰他心靈的創傷。同時,由楚辭《離騷》所抽象概括的某些意象,由於他深沉的神話背景和屈原創造性的提煉,而成為一種穩固的神話原型,在中國文學史上,在一代代作家的筆下傳遞。
蒲松齡的《聊齋志異》則不僅是將神話看作素材,更是將其當成全部的精神寄託,是對當時那個不公平的世界厭棄和對神話感情、神話世界的皈依。
正如榮格所說的那樣:
屈原、蒲松齡等人的作品,就是神話原型的精髓和力量最淋漓盡致的體現。
中國古代神話對後世作家的文學創作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正如馬克思所說:
希臘神話不只是希臘藝術的武庫,而且是它的土壤。在文學中,我們能看到神話精神的延續、光大。
神話對文學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作為文學創作的素材,二是直接影響了文學創作的思維方式、表現手法、欣賞效果。
作為文學創作的素材
神話除了被後人直接載錄之外,還為各類文學作品提供素材。中國神話以其廣博精深的意蘊,生動活潑的表現力,為後世文學奠定了基礎。
神話本身因其隱喻性和形象性而具有鮮明的文學性,它的形象、母題、情節等,常為後世各類文學作品所借鑑。
在先秦散文中,《莊子》一書以“意出塵外,怪生筆端”、“飄渺奇變”著稱。《莊子》說理的精妙和文風的恣肆,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神話。如《逍遙遊》鯤鵬之變化,《應帝王》之“鑿破混沌”,這兩則神話為全文抹上了變幻奇詭的浪漫色彩。
至於曹植採用洛水女神宓妃的形象,創作了膾炙人口的《洛神賦》,則是利用神話素材進行的一次成功的創作。
上古神話常有以詩歌形式傳播下來的,如《詩經·大雅·生民》描述了后稷的種種神蹟,楚辭《離騷》、《天問》、《九歌》中記載了多個神靈。
此後的詩人,尤其是浪漫主義詩人常常以神話入詩,如陶淵明《讀山海經》:
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刑天舞干鏚,猛志固常在。同物既無慮,化去不復悔。徒設昔心在,良辰詎可待。還有,李商隱的《瑤池》:
瑤池阿母綺窗開,黃竹歌聲動地哀。八駿日行三萬裡,穆王何事不重來。這兩首詩都以神話形象或情節作為素材。
小說、戲曲對神話素材也多有汲取,主要是藉助於神話奇特的想象,利用神話形象或神話情節進行再創作。
此外,如《聊齋志異》、《鏡花緣》、《封神演義》、《紅樓夢》中也有不少發人深省的神話情節。
可以說,古代神話作為素材,遍佈在中國古典文學的每一個角落,它經文學家的發掘、改造,在新的作品中重新散發出光芒,使文學作品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
直接影響文學創作的思維方式、表現手法、欣賞效果
神話作為原始先民意識形態的集中體現,凝結著先民對自身和外界的思考和感受,包含著濃郁的情感因素。這些神話意象在歷史中固定下來,透過文化積澱,在一代代人的心底默默傳承著,並總是不失時機地透過各種形式,在後代文學作品中表現出來。
也就是說,神話對於文學的意義,不僅僅在於它是文學家的素材,更重要的是,那些自覺或不自覺地運用了神話原型的作品,都可以把作者或讀者領入先民曾經有過的那份深厚的情感體驗之中,從而緩釋現實的壓力,超越平凡的世俗。
神話作為原型的意義,要遠比它作為素材的意義更為重要。
當屈原在現實世界中屢遭打擊而悲苦無依的時候,他就毅然地轉向古老的神話:龍鳳結駟,巡遊天界,四方求女。是神話世界巨大的力量,讓他從現實中超越出來,支援他的人格,撫慰他心靈的創傷。同時,由楚辭《離騷》所抽象概括的某些意象,由於他深沉的神話背景和屈原創造性的提煉,而成為一種穩固的神話原型,在中國文學史上,在一代代作家的筆下傳遞。
蒲松齡的《聊齋志異》則不僅是將神話看作素材,更是將其當成全部的精神寄託,是對當時那個不公平的世界厭棄和對神話感情、神話世界的皈依。
正如榮格所說的那樣:
一個用原始意象說話的人,是在同時用千萬個人的聲音說話。……他把我們個人的命運轉變為人類的命運,他在我們身上喚醒所有那些仁慈的力量,正是這些力量,保證了人類能夠隨時擺脫危難,度過漫漫長夜。屈原、蒲松齡等人的作品,就是神話原型的精髓和力量最淋漓盡致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