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無中生有1972
-
2 # 木頭奶奶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還特別又去看了全文。讀罷,悲從中來,淚如雨下。
造成他們這種悲劇的,應該是當時的社會背景造成的。《禮記·本命》中有記載:“婦有七去:不順父母去,無子去,淫去,妒去,有惡疾去,多言去,竊盜去。”焦母迫害劉蘭芝可以用其中的任何一點,便能把她打發回家。
劉蘭芝與焦仲卿雖然感情深厚,但他們也必須遵守倫理綱常。當時在婚姻制度方面就規定有“七出”、“天下無不是之父母”等清規戒律。正是這“天下無不是之父母”,讓焦仲卿無法反抗焦母要把劉蘭芝趕回家的決定。
焦仲卿本身也知道劉蘭芝並沒有做錯什麼,只是因為母命難違,只好暫時把妻子送回家。焦仲卿還答應劉蘭芝,不久後他便來接她回家,讓劉蘭芝一定要等他。
劉蘭芝回家後,家裡的父母和長兄都因為她被趕回家心生不解和埋怨。不久便有媒人為縣令家公子來說媒,卻被劉蘭芝以和焦仲卿有約謝絕了。
沒過多久,太守家又遣媒人來說媒。劉蘭芝和劉母又以同樣的理由回絕。但這次因為劉蘭芝的長兄在家聽到後,便有不悅,給他的妹妹施加了壓力。“阿兄得聞之,悵然心中煩。舉言謂阿妹:‘作計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後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榮汝身。不嫁義郎體,其往欲何雲?’”
劉蘭芝出於無奈,只好答應了。“蘭芝仰頭答:‘理實如兄言。謝家事夫婿,中道還兄門。處分適兄意,那得自任專!雖與府吏要,渠會永無緣。登即相許和,便可作婚姻。’”
其實劉蘭芝是被逼無奈只好先答應了的。因為在當時她沒有找到更好的辦法,她唯一能選擇的只有兩條路,要麼聽父母和長兄的話改嫁,要麼為了忠貞的愛情去犧牲自己。
為了她與焦仲卿的誓約,“君當作磐石,妾當作蒲葦,蒲葦紉如絲,磐石無轉移。”最後她選擇了自殺,成全了愛情的高尚。
結局大家都知道了,也與這個提問的話題無關,就不做詳細的說明了。
-
3 # 亭林文學
但是畢竟落入了這樣的境地,她想安靜等待焦仲卿一起商量辦法,不過事實證明這人實在靠不住。
而縱使劉蘭芝不想接受後來的求親,但題主忽略了她還有個哥哥,也沒注意她後來同意娶親是由於她哥哥的“逼迫”:
阿兄得聞之,悵然心中煩。舉言謂阿妹:“作計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後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榮汝身。不嫁義郎體,其往欲何雲?”
蘭芝仰頭答:“理實如兄言。謝家事夫婿,中道還兄門。處分適兄意,那得自任專!雖與府吏要,渠會永無緣。登即相許和,便可作婚姻。“
看看這兩句話:“處分適兄意,那得自任專!”這才是理由,這才是問題的實質。要知道古時候女子可不像我們一樣,真的可以想單身就單身,想丁克就丁克。劉蘭芝的母親最開始還問她結婚的意思,在看到劉蘭芝的堅決後,母親終究還是理解心疼女兒,尊重她的意思,回絕了別人。結果還是哥哥看不下去,劉蘭芝也只好同意。
其實我覺得這樣挺不錯的,以我一個現代女子的眼光。後來訂婚的那個公子多麼好,和蘭芝多麼配。可惜,蘭芝出門碰上了焦仲卿。
這個人啊……唉,一聽蘭芝說,平時懦弱無主見的性格立刻丟了,大男子主義立馬上頭,指責劉蘭芝背叛誓言。
於是劉蘭芝一聽覺得實在委屈,本來就是性子剛烈的一個女子,立刻說要殉情證情,後來馬上就投河而死。
而焦仲卿呢,最為人詬病的也在這裡,他在兩人約定好殉情後並沒有去,而是先聽說了劉蘭芝的死,知道必然是黃泉相見了,才跟著去自掛東南枝了……
一個舉身赴清池,一個自掛東南枝。也不知道這兩個死了後一個水裡一個樹上,還能不能相見……
總之,這個樂府故事其實是為了突出劉蘭芝這樣的奇女子形象,焦仲卿真的是太容易讓人唾棄。另外呢,在後來讀了很多書生活中也明白了很多事後,我斷定,焦母一定有戀子情節。
可惜了劉蘭芝。
回覆列表
劉蘭芝開始拒絕縣令家求婚,家人並未反對。太守求婚,劉蘭芝還是拒絕,他兄長很不高興,並以長兄如父的身份訓斥了她。劉蘭芝無法抗拒,所以表面答應,心中已有以死明志的想法。見了前夫以後,大家想約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