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禹宗昌書法篆刻培訓

    書法作品的題款可繁可減,減則僅題名,連姓都不題,如謝無量。俗稱窮款。

    繁則稱跋,或稱後序,俗稱富款。題在正文前面的稱序,或稱敘、上款、引。另外,印章也是題款序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凡此種種都將以正文為中心,為正文服務,切不可各自為政,不服統領。

    所謂的規格形式的講究很廣泛,意義非常,筆者從古法舊制上深入探討一下這個話題相信對大家是大有裨益的。

    甘為配角

    不論序跋多豐富,字數甚至比主題多多少倍,還要在形制上進而求其次。主要從體現在字的大小、方位、字型上。不論是題款還題跋(上款),字號都不能大於主體(乾隆皇帝例處)。字數可不限,但卻要根據主體的幅長而不可逾矩,注意留出謙虛的空白出來,切不可頂天立地,與主體正文試比高,這是功高鎮主的不敬德行。

    款跋有釋文和敘事的功能。在書寫時,不求象主體一樣正襟危坐,可以以書史為據選擇書體。如正文是大篆,題款可以選擇先秦時期的民間手寫體——簡書。與正文相得益彰,既沒有歷史的距離感,又顯得尊卑有序。當然也可以寫先篆以後的其它書體(小篆除外)。若正文為正書(小篆、漢隸、魏碑、真楷)也以其同時代或後世書札形式題款跋。不可與正文同書體。正文為正書時,款跋皆可以行草題之,但正文為行草書時,題跋仍可以是行草書,也可以為小楷、行楷、小草書。在行文時,須謹存恭謹,遇到尊者的名諱或字號須空格或換行。這一點也能增強多字款跋的疏密感。

    現代提供人人平等,沒有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且在行文中也不常遇到無量尊者的名諱,故往往忽略了這些講究。可是,我們又想追求變化,從哪變?何故而變?便從此。另外,遇自己的名字時一定再小一號甚至更多號,謙虛得無以遁形。尤其是自己的名字出現在卷首時,應該小得無以復加才是,如XX頓首。

    黑肥紅瘦

    一件書法作品的款跋中,出現紅色的情況大概只有朱墨(硃砂)、印章了。只所以提到這個問題,不僅是因為其紅。因其紅,又要充當綠葉,如何解決這種沖和關係,也是這個問答的重要一項。

    用朱墨題款跋,更應該注意字號不能越制的問題,且面積不宜過大,字型應為瘦筋疏朗的小楷一類。因朱墨身份特殊,非尊勿動。現代人雖淡化了禮制,卻從章法布白上也應顧及得失。

    然後是印章。古之法帖流傳有序,觀其印則一目瞭然。因鈐印有法,亦屬定法。遂古人行文順序自上而下,自右而左的法則,印章亦然。古人作者鈐印僅始於宋元,作者用印與今人並無大異。款印兩枚(一朱一白),引首一枚(長條或隨形)。僅有不同,則是宋元時期因篆刻藝術剛剛起蒙,不甚講究。而自明清至今篆刻由文人自主完成,篆刻才得以從秦漢印裡發展為真正的篆刻藝術,因此也開始講究起來。這點不同主要表現在作者用印越來越精緻,大小一般不超越題款的字號。

    在用印的位置方面,古代法貼上的印大多是後人加蓋上去的。古帖流傳到誰手,誰都都隨古帖流傳百世。然而卻也都很文雅謙遜。按照約定成俗的規則行事。一般第一個收藏家會把印蓋在卷右中下外,第二人依次向下,至底換行,依然選取中下位置。依次而行。卷首無處可蓋時便至卷尾,秩序井然。但也有見縫插針者,或不甘落後,或憑著印小找一空地。但也不敢高高居上(乾隆們除外)。但這也不是唯一法則,也有個別例外,另當別論。

    當我們大概瞭解了古人用印法則後,我們再看如今作者用印就應該有所體悟。我們如今沒有封建體制的約束,也沒想過自己的作品流傳百世,卻但憑用印的章法,還是很有必要效法古人。雖然是出於不同的目的,但卻是大同小異的結果。保持墨肥紅瘦的效果是古今不變的追求,作為今人,給人以似曾相識的感覺也就是學古的目的。

    我們現代人用印講究的是依從款跋,有種隨遇而安的感覺,但絕不是亂撒芝麻鹽。用印應講究聚散,大小的參差有致,朱白間或。不可見縫插針,注意留白,永遠注意身份,印法款,款法主。切不可見一塊一馬平川的場亮地,把一顆大印截在那裡,你以為你是乾隆爺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卡西歐PRT-B50這個系列都是哪幾種顏色,有哪些適合女孩子的顏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