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社會我亮哥
-
2 # 浪蕩騷年風流叟
春秋戰國時期的建築,基本上可以分為幾大類,第一大類是防禦工事類建築,這類建築主要以城牆為主,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戰國時期燕,趙,秦的長城,而秦始皇時期,也是將這三個國家的長城,連成一片,成了萬里長城。而各國除了邊境有長城以外,一些主要城池都有完整的防禦工事。在春秋時期,禮制還沒有完全崩塌,因此,城池的高度也有嚴格等級劃分。
第二大類,應該算是道路和水利工程。在春秋戰國時期,似乎就已經明白了要想強,先修路,要想富,先治水。因此,各國為了發現,都會修築許多道路和水利工程,比如西門豹渠,鄭國渠,都江堰。水利工程不僅讓土地更加肥沃,一些水利工程還有極其重要的戰略意義,比如靈渠。對於道路,雖然各國都積極施工,但又不統一,才有了車同軌的政策。
第三大類,是陵墓建築,那時候的王公貴族,或者是一些有錢人,都喜歡厚葬,不但陵墓規格超乎想象,裡面陪葬,也是令人驚奇的。比如最為著名的金縷玉衣,戰國編鐘,勾踐劍,夫差戈,即使許多年前一個徐國將軍墓,也出土了一個極為罕見的金器。許多陵墓即使知道在哪裡,也不敢隨意挖掘,因為缺少足夠技術來保護這些寶藏,兵馬俑掉色,就是明證。
第四大類就是宮殿建築,很容易理解,王公貴族死的時候,都想著要享樂,何況活著的時候。不過,現在即使有些春秋戰國時候的宮室,也都是遺址了。我們只能從史料記載中,看到幾千年前的華麗富庶。
中國的建築聞名於世,長城、故宮、都江堰都是享譽世界。
春秋戰國時期,從建築成就來看,主包括以下幾點:
一、建築的材料。當時發明了多功能的磚和瓦,磚瓦的出現大大推動了中國古代建築的發展,也為大規模的城市建築提供了方便和可能。磚瓦的發明與使用,可謂功垂千古,至今仍廣泛用於建築。由於磚和瓦的普遍使用,諸侯宮室用的高臺建築(或稱臺榭)的開始出現。這種臺榭式建築,都以階梯形的夯土臺為核心,倚臺逐層建木構房屋,然後藉助土臺,以聚合在一起的單層房屋,形成類似多層的大型建築。從河南洛陽東周故城中,還出土了質地堅硬、表面有花紋的空心磚,輕便美觀,表明當時磚的製作水平和工藝都達到了較高的水準。
二、城市和宮室的大量湧現。出於春秋戰國政治、軍事統治和統治階級生活享樂的需要,諸侯們開始建造了大量高臺官室,這些官室不僅追求高大,以彰顯地位和權威。同時,宮室建築還尋求華麗,這一時期的建築裝飾和色彩有了較大的發展,如《左傳》中記載的“丹楹”就是紅柱,“刻桷”就是刻椽的意思。這都說明了當時很注意室內裝飾和環境的美化。春秋戰國時期,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飛躍時期,特別是鐵器和牛耕的使用,大大提高了生產的效率,即使是戰亂頻扔,封建經濟還是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在農業發展的基礎上,手工業和商業也呈現出繁榮的局面,於是,城市開始發展起來,城市的規模日益擴大,這一時期出現了一個城市建設的高潮。如秦的咸陽、趙的邯鄲、楚國的郢、齊國的臨淄、魏國的大梁等。這一時期都城建築很講究規劃,一般都有大小二城,大城稱郭,是居民區,內有封閉的閭里和市,閭里指的是有圍牆的住宅區,市指的是商品交易的場所;小城是宮城,這裡有高大的臺榭建築,是諸侯和其他貴族居住和辦公的地方,宮殿皆建於全城制高點,這既有實用價值又有審美價值。制高一方面便於監視全城,又有利於防衛,還能顯示權力的至高無上,體現森嚴的等級秩序。城市之中,瓦已經普遍使用,甚至還出現陶製的欄杆和排水管。
三、建築精品。
這一時期的建築精品大量湧現,其中最能代表當時建築水平的應該是長城和都江堰。長城始建於春秋戰國時期,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這一時期的各諸侯國大都修建了長城,一是為了防範大國的侵犯,這主要是中原的一些國家,還有就是應對北方少數民族的侵擾,如秦趙燕三國,把各國的長城加起來,總長度達5千萬米以上。都江堰在200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其規模和設計都堪稱一流,更難得的是,2000多年以來,經歷了那麼多的自然災害,它還完好無損,至今還發揮著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