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秦始皇陵到底有多神秘,為什麼不開啟,是沒技術,還是不願
3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62726841248

    考古發掘已經證明,古人墓葬裡,偶見水銀。比如內蒙古吐爾基山遼國貴族墓(墓主為女性,身份不確定,有說是遼國公主的,有說是薩滿祭司的),在整理死者(女性)衣服時,就發現了一些呈水珠狀的水銀。(水銀珠大大小小地就夾在死者的衣服褶皺中/皇帝不稱朕)平常我們接觸到的水銀,就封閉在溫度計裡。水銀是汞的俗稱,是常溫常壓下唯一以液態存在的金屬。水銀劇毒,且易揮發,由於古代墓葬中偶然會碰到,所以考古工作者在接觸屍體時,必須戴上手套和口罩(甚至是防毒面具),以防揮發性有毒物質的侵害。從目前發掘的情況來看,古屍體內的水銀(或由於屍體腐爛,溢位體外,夾在衣服中),量一般都不大,可能都是在死者生前(自殺)或故後,灌入口內的。古人相信水銀具有防腐作用(只能說是部分古人,畢竟墓葬中發現水銀的只是區域性現象);由於水銀在自然條件下的存量較少,普通人家沒有條件大量獲取它,這也可能是古代墓葬中使用水銀防腐的情況較為少見的一個主要原因。帝王家絕對是有條件使用水銀的,但就考古發現及文獻記載的情況來看,古代帝后死後用水銀防腐的情況也很少見。可見,對於水銀是否防腐,古代沒有一致意見。否則,皇帝們不會不用。(由於水銀具有劇毒、高揮發性等特點,很容易讓人想到,墓中佈設水銀池能有效起到防盜的作用,不僅古代故事裡如此,在當代靈怪動漫和盜墓小說裡也比較常見/皇帝不稱朕)司馬遷在《史記》裡,記載了秦始皇陵的奢華,用了“上具天文,下具地理”的說法,說始皇陵裡模仿了星辰山川,其中的河流就是用水銀灌注。這種說法在當代得到驗證,經儀器檢測,秦始皇陵區土壤的含汞量明顯超標,遠遠高過附近其他地區。可以肯定,秦始皇陵裡是用了水銀的,而且量還不小。這對秦始皇來說似乎並不奇怪,眾所周知,秦始皇好仙,身邊圍聚著許多方士,而水銀作為一種化學物質,正是古代“煉丹家”或“鍊金士”們最常用的三種元素之一。(秦始皇只活了49歲,可嘆,他的“業餘愛好”促了他的壽/皇帝不稱朕)這些水銀不可能如司馬遷所記載的,是用來在始皇陵里布置“天文地理”。去年九月我曾在悟空問答答過一題《為什麼不去發掘秦皇陵》,對秦始皇陵存在大型地宮予以了否定。主要觀點是:先秦大墓,包括漢代的帝陵、王陵,沒一座有地宮。那時陵寢的形制,就是往地下挖一個巨大的覆鬥形墓穴,放入棺槨,然後將土回填,再在上面築起高大的封土(可參考秦始皇的祖先秦景公的大墓)。(秦公一號大墓,其主人是秦景公。據說此墓僭越了“天子葬儀”,那麼周天子也是如此安葬的/皇帝不稱朕)我認為:雖然秦始皇陵規模無二,但作為一座帝王陵,就其制度而言,也該是“傳承有序”的。也就是說,它不可能搞得像外星人到地球人來建的,與前後帝王級陵寢毫不相干。盡信書不如無書。《史記》雖有“天文地理”的記述,但該記載只表明,早在西漢時,關於始皇陵已有許多神奇的傳說,被司馬遷“如實”記錄下來;然而,所“實”的,是當時傳聞即如此,而不是說,秦始皇陵“地宮”真的如此。那麼,秦皇陵裡的水銀是用來防腐的?看官莫忘了,同樣根據《史記》記載,秦始皇死在巡遊的路上(沙丘,在今河北邯鄲),盛暑之日,屍體很快發臭,趙高策劃奪位,決定秘不發喪,為了掩蓋屍臭,在皇帝鑾輿後拖了一車鮑魚(當然“鮑魚”的故事也未必為真)。秦始皇入葬時,肯定已爛得不行了,防腐何用?如果“死皇帝”還沒爛得那麼幹淨,撬開他的嘴,往裡面強灌一勺水銀倒不是絕無可能,可是有必要、有可能將他泡在水銀裡嗎?這就是絕無可能。首先,那個時代的古人沒有能力造出那麼大量的水銀,即便造出,他們也沒有能力儲存這種劇毒且不穩定的物質。而且秦始皇下葬應相當倉促,透過密謀登位的秦二世哪有閒情來搞這些玩意(製造大量水銀,並妥加儲存,然後運到皇陵,其過程相當耗時)。再者,帝王遺體如何處理,自有其國制,不是隨便想當然搞發明創造的,“把始皇帝泡在水銀裡”,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本身就是不可信的。如果我們從歷史學的科學嚴謹,而不是從講故事的趣味,來研究某件事,那就不能天馬行空,將某件事隔斷了誇誇其談,而必須講求某種制度的因果關係及其傳承譜系。秦始皇陵的所謂“地宮”,被傳得神乎其神,就打破了這種傳承,變成了“外星文明”,什麼可能都有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豐田旗下最保值的車型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