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鑰哥

    首先清明節上墳掛紙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多年的文化底蘊,每個節氣都充滿著老祖宗的智慧。

    清明節掛紙分兩種紙,一種是三路紙,一種是五路紙,三路紙是山神土地爺享用,五路紙才是先人用的,所以有的地方又叫拜山神,拜祖宗,一般都是一個家族或者個人去的,去的人越多說明你們的家族大,去的少或者清明節沒人掛紙,就其他說法了。清明節很多地方都是在清明節前掛紙的,所以有清明掛紙在前,冬至掛到年的說法。掛完紙像我們家庭都會聚餐,當然香燭鞭炮都是一起籌錢買的,聚餐也是AA制,這個錢每個人都不能少。掛紙有魚肉蛋酒之類的供品。有人還會帶銅鑼,告訴先人子孫來掛紙了。

    清明節過後應該是陽氣最足的時候,所以有的地方又叫閉墓,那麼有人會問有閉就有開,是的冬至節後夜間長所以陰氣重,所以叫開墓,至於裡面的知識應該和道教有關吧

    一年二十四節氣是古人的智慧結晶,比如我們這裡就是清明節前後播種的,又是萬物花開的季節,出去走走踏踏青聽聽蛙叫也是不錯的

  • 2 # 路尋寫作創富

    我們清明節祭祀祖先,對於中華民族的延續及文化傳承意義重大!

    清明節是一個禮敬先祖、慎終追遠的節日!祭祀祖先,是提升家、國凝聚力有效方式;祭祀祖先,代表的是中華民族血脈的延續;祭祀祖先,意味著飲水思源,代表著文化的傳承。

    祭祀有什麼作用?

    “祭祀”意為敬神、求神和祭拜祖先。《史記.禮書》中說,“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意思是祭祀天地,是報答天地覆載之德,而祭祀祖先,則是在盡孝道,感謝賜予生命之恩。

    人類最原始的信仰有兩種: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天地信仰和祖先信仰產生於早期人類對自然界以及祖先的崇拜。《史記.禮書》說:“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師,是禮之三本也”。祭祀鬼神可以說是人與自然的一種溝通方式,是人在對自然的敬畏中追求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體現。祭祀祖先則是古人們認為祖先雖死,但靈魂猶在,可以降福禍於子孫,於是他們虔誠地祭祀祖先,以求祖先庇佑。

    古人的天命觀可以說是以德配天、以孝祭祖。此後祭祖的傳統一直延續至今。春節、清明節也是由這種天命觀形成的祭祀天地神靈、祖先的節日。

    祭祀的重要性

    古代,祭祀與保土衛疆是同等重要的。

    古代“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左傳·成公十三年》)。意思是:國家最重大的事情,在於祭祀與武力。若是武力太弱,難免會被強國併吞;若是忽略祭祀,則國家無以凝聚民心,甚至會因而成為大國征伐的藉口。一個國家如果重視祭祀,將使百姓飲水思源,存心仁厚,而不至於為了爭奪利益而傷害公義。 

    新時代祭祀的方式在變,但祭祀文化的傳承不變

    隨著時代的變遷,我們今天祭祀的方式也發生了天翻地覆地變化。當前提倡人們進行網上祭祀活動,以減少對環境的汙染。祭祀形式變了,但我們對祖先的敬畏和緬懷仍是不變的。

    清明祭祀,除了要準備豐盛潔淨的祭品、嚴格按照程式之外,最重要的是態度要嚴肅,心要虔誠。《論語》中有這樣的話“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意思是說,孔子祭祀祖先的時候,就好像祖先真在那裡;祭神的時候,就好像神真在那裡。從這裡就能清楚地看出孔子對於祭神祭祖的態度。

    今天對於祭祀我們也要同樣懷著敬畏的心理,即在祭祀前、祭祀中乃至祭祀後都要懷著一顆虔敬之心。要像孔子主張的那樣“祭如在”,對於現在擁有的一切,能夠心存感恩,同時認真省察自己的言行與思想,那我們自身在祭祀的過程中也會受益良多。

    祭祀是一種文化傳承,祭祀文化讓我們中華民族一直保持著強大的凝聚力。無論是戰亂年代還是和平年代,祭祀文化一直在民間傳承,紮根在所有華人的內心深處。這種文化凝聚力是中華文明五千年未曾中斷的內在原因,也是中華民族復興的堅實基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誰有好玩的動圖?發來大家一起樂呵樂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