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漢武大帝》裡面,匈奴用西域精鐵做寶刀,一下就劈斷了漢朝的劍。漢代兵器真的這麼差勁嗎?
20
回覆列表
  • 1 # knife名刀

    《漢武大帝》當中提到的“匈奴用西域精鐵所做的彎刀”,其實就是大馬士革刀。

    劇中提到,漢武帝對這種精鐵彎刀深感驚訝,召集了國內最著名的鐵匠進宮研究。最後鐵匠彙報了幾點,1、這是精鋼所制。2、這不是匈奴所造,而是出自西域。2、中國暫時造不出來。其實在漢代,已經有零星的大馬士革刀流入中國,作為鐵匠,對此早有耳聞,但是地理位置的表述可能不是很確切。這種刀真正的產地應該是西域以西的伊朗地區。

    劇中還提到,漢武帝為得到打造這種精鋼寶刀的方法,派張騫出使西域,進而促成了 絲綢之路的開闢。這個就有點牽強了,起碼沒有史料的直接支援。

    鍛造這種寶刀的精鋼,究竟是什麼呢?其實就是“經過精加工,把效能調整到極佳狀態的好鋼”。我們都知道,鋼鐵的硬度、韌性、鋒利度、抗震抗鏽抗腐蝕等特性,取決於鋼鐵中碳含量及微量元素的多少,以及這些元素的均勻程度,鋼鐵內部阻止結構的緻密程度等等。古代冶煉和鍛造技術不發達,在手工條件下想要鍛造出精鋼,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古代波斯諸族的大馬士革刀,主要是依靠得天獨厚的烏茲鋼,加上反覆摺疊鍛打,完成滲碳和組織結構緻密化,最終鍛造出當時條件下的精鋼。

    其實在漢代,中國的百鍊鋼在萌芽發展當中,它的工藝原理跟大馬士革刀基本相同,也是透過摺疊鍛打來提高鋼材效能,鍛造混合型鋼鐵合金。

  • 2 # 匠人工坊大馬士革鋼

    西域諸國所謂“精鐵刀”,其實就是一種“經過精加工,把硬度和韌性調整到最佳狀態的優質鋼刀”。

    西域人打造精鐵彎刀的材料,並不產自當地,而是一種由波斯、印度地區傳來的超級鋼,沒錯,正是後來舉世聞名的大馬士革鋼。

    在史料《喀布林(阿富汗首都)》中記載:

    “阿富汗(即大月氏/貴霜)產西方人所說至珍貴之‘印度鋼’。至良之劍,則鑄自波斯、敘利亞。古代印度鋼,馳名四海,人爭求之。”

    這種印度鋼,也就是烏茲鋼,在張騫出使西域後,被大量引進中國,被華人稱為鑌鐵。古代伊朗語、帕米爾語言中對印度鋼的稱謂就是“spaina”、“spin”。它是將印度原產的優質鐵礦石新增上木炭、樹皮等滲碳劑,在坩堝內冶煉而成的一種高碳鋼。

    “波斯薩珊朝的‘鑌鐵’,是使用熟鐵配合定量的滲碳劑和催化劑,密封加熱而煉成的優質鋼。”——《中國古代冶鐵技術發展史》212頁

    烏茲鋼太脆,並不適合直接鑄造成刀劍,還需要配合質地較軟的熟鐵,經過反覆鍛打,使鋼鐵組織進一步均勻、緻密化,兼具硬度和韌性,才能製作出剛柔並濟的“精鋼寶刀”。而最早把烏茲鋼和摺疊鍛打結合在一起,製作出大馬士革刀的,則是西亞一帶的波斯人。

    在電視劇《漢武大帝》當中,匈奴鐵匠鍛造寶刀會新增一種粉末狀的秘料,據推測應該是軟性材質的熟鐵粉末和粉末狀鐵礦石之粘土混合物,這些“秘料”還可以強化鋼錠的脫碳,使之更易於鍛打。

    古代冶煉和鍛造技術不發達,在手工條件下想要鍛造出“精鋼”,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

    古代波斯諸族的大馬士革刀,主要是依靠得天獨厚的印度烏茲鋼,輔以軟性材料,經過反覆摺疊鍛打,清除雜質、使組織結構均勻緻密化,最終才能鍛造出當時條件下的“精鋼”。

    張騫出使西域,最終沒能完成聯合大月氏的目的,但漢通西域,卻打通了連線中亞、西亞的一條橫貫東西的通道,促成絲綢之路的誕生,將華夏文明推向世界,澤被後世。

    誰又能想到,當年促使漢武帝下決心派張騫出使西域的,竟然是一把彎刀。

    史書中,有很多關於大馬士革刀的描寫,可以一刀劈斷甲冑,價值堪比金銀。

    “古代印度鋼,馳名四海,人爭求之,波斯五代詩歌,屢有讚美,雖在今日,呼羅珊及大馬士革,所鑄之偃月刀,其原料仍來自印度也。大馬士革刀,突厥人購之,一擊可斷歐羅巴人之甲冑。—《印度歷史》”

    更神奇的是,這種刀劍自帶天然花紋,由於不同含碳量的材料反覆鍛打,形成了明暗不一、形態各異的刀劍紋理。

    “價值過銀,剖開有自然花紋。——《八紘譯史》”

    直到今天,大馬士革刀依然受到世界各華人民的熱愛。

    它不只是一件武器,更是一個時代的象徵。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店只有五六種菜品,如何溫馨提示客人小店只做這幾種菜品,不做其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