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又見炊煙777
-
2 # 弄墨人3476384831199
這個問題其實與古代甲骨文、石鼓文、金文、墓誌銘、摩崖等有密不可分的聯絡。一般先寫後刻,約始於春秋戰國,刻刀如寫字用筆,所謂“執刀如執筆”、“運刀如用筆”。書法藝術講究“筆情墨趣”,刻石藝術亦同樣追求“刀情石趣”之完美純熟。歷代刻碑高手,無不精於書道、繪畫與詩文。這樣創作出來的書法作品,一筆一劃就非常的真實。
-
3 # 趙國林
您這問題實際是在想了解古人刻碑工藝的問題。
聊這話題之前,先說說“一筆一畫都那麼真實”這問題吧。在碑刻裡,工匠的“誤解”和錘鑿刻制的因素是一定存在的,所以無論多麼優秀的刻制工匠,多麼真實地反映了書寫原貌,都會和紙上墨跡有所差異。看下面的王羲之寒切帖的帖和碑,原帖的一些墨色、飛白等還是沒法全部反映出來。書法家啟功先生有過“透過刀鋒看筆鋒”的說法,說明碑和帖之間的差異,所以迄今,碑學、帖學也是書法學習的兩大類別,筆法、字法、章法都有不同之處。
“怎樣被刻在石碑上的”?首先是把要刻的字上石,然後由工匠鑿刻製成。上石有兩種方法:一種是書寫者直接在要刻碑面上書寫,一般用紅色硃砂,所以稱為“書丹”,下圖就是書丹之後沒有刻的碑;另一種是摹勒上石,是將文字寫在紙上,再在紙背以顏料依樣勾勒字的輪廓,然後覆於備刻的碑面上,以紙數層疊放於摹紙上,以石均勻砑磨,使雙勾顏料粘於面上,據此刻制。摹勒上石的好處是可以把書家的墨跡保留下來,但摹勒謄寫的過程因為製作者的水平不同,存在一定的影響。
古代刻制碑的石工,是和畫工、泥瓦匠等一樣,是具有傳技學藝的工匠。有很多是家族祖輩以此為生,所以,技藝精湛,可以很好地再現書寫者的字跡甚至神韻。
但隨著不同的歷史階段、不同社會階層的碑刻製作,是有差異的。在官宦文人士大夫階層,不僅聚集了當時社會優秀的書寫者,也一樣聚集了優秀的石匠,所以,這些碑刻一般是“製作精良”。碑刻內容裡不僅有書寫者,也有鐫刻者落名。我們學習臨摹的碑刻,很多出於此。如我們學習《集字聖教序》,懷仁集字,由“諸葛神力勒石”。歷史有過類似的記錄,為求精良,大書法家書丹之後和石匠一起刻制,甚至自己動手鐫刻。
一些民間刻碑,差異就很大了。黃惇先生針對北魏墓誌碑刻這樣說道:“拙劣的刻工,由於工藝不佳,用刀不穩,乃至目不識丁,所以所刻作品往往完全出於熟練工匠達不到的"奇怪’……”。從現在的碑拓片上也見過這樣的現象:書丹者寫錯字後,在原字上更改,沒有抹去錯誤的朱跡,不想鐫刻者把正確的、錯誤的一併全刻了出來。下圖是北魏墓誌,其中的“金、䧡”中間的豎畫都被截短,這些都說明了碑刻之間的差異。
回覆列表
我們來看看刻工。刻工是一種考驗其體力,技術,耐心的作業。刻工的作品體現著刻工的綜合文化素養,沒有文化底蘊的刻工很難刻出一手漂亮的字跡。唐代的書法大家都有自己固定的刻工,他們長期配合,彼此熟知,能把書家的筆意充分表達出來。
再看看碑刻的過程。
一,書寫也叫書丹。就是書寫者直接用毛筆蘸上紅色硃砂把文字寫在打磨平整並塗黑的石板之上,刻工再刻字,硃砂是由細微顆粒組成,寫在光滑的石板上不滑筆、不走樣。用紅顏色的硃砂書寫,黑紅分明,筆畫更加清晰,便於刻工刻字。
二摹就是摹勒上石之法,摹是書者將碑文寫在紙上,再以紙覆蓋原本之上,利用光線摹取,或用黃蠟半透明之紙摹取。勒是以紙覆在原稿之上,依原樣用筆勾勒,或者勾勒後用墨填充,這種方法稱之為雙鉤或雙鉤填充法。刻工在上石時,要在摹勒的樣稿背面用硃砂勾塗出字跡,覆於塗黑上蠟經過處理的石面上,再在上石後的樣稿上覆以多層軟紙,用圓滑卵石均勻砑磨,使雙鉤硃砂粘於石面之上,呈現出烏面朱字來,方可於石板上刻字。
三,最後就是刻工刻字,這完全看刻工的素養和技術了。吳昌碩給篆刻有個完美的標準就是“篆如書”,就是刻出來跟書家完全一樣。
隨著刻工最後一刀完成,一塊精美的碑刻就完成了。當然由於各種工序,碑刻與原作可能有失真,啟功先生說得好,透過刻痕見筆痕,就是臨摹是要有我們的思考和見解。
這就是為什麼碑刻一筆一畫都那麼真實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