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百家合鳴

    我有這樣一個朋友,她的母親是一位控制慾極強的人,雖然說沒有到達捆綁人生的地步。

    從小到大,她小事上尊重孩子的意願。但是在大事上,就是那種命運的轉折點,她母親總是忍不住以過來人的姿態“安排”孩子的人生,美名其曰:“我是為你好。”

    比如,分文理科的時候;比如,她高三執意學舞蹈的時候……

    如果,她固執的堅持自己的選擇,她母親無奈之下總會把”不孝順”的大帽子扣給她。

    她有一次抹著眼淚和我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都是自己去經歷一些事情然後才能成長。溫室的花朵生存環境固然是好的,但也經不起任何打擊,我寧願做一株蘆葦,風裡雨裡,野趣橫生。”

    她還說:“經歷過的才是真的,我不會後悔自己的選擇。因為現在的一切想法、為人處世都是這些經歷帶給我的,我願意買單,我覺得吃苦是好事。但如果我乖巧的按照別人說的那樣走,遇到問題我會非常後悔的。但是,我的母親從來不聽我說這些,她就覺得不會害我!可我也只是想走自己的人生啊!”

    她和我說這些話的時候痛苦異常,她覺得別人的母親總是和孩子統一戰線、一致對外。可她的母親只想安排她的人生。

    每次想起她我總是會想到她那個看起來溫柔和善的母親,或許她從沒想過自己會給孩子帶來這麼大的痛苦和壓力。

    有許許多多像她母親那樣的人,嚴重者就像是最近很火的《小歡喜》中喬英子的母親一樣,最後孩子反著來,什麼事情都要對著幹。很多家長頭大,說“孩子大了,翅膀硬了,愈發的不懂事”,這時候家長們是否應該反思一下是不是自己的教育方式出了問題,孩子為什麼會那麼抵抗?是不是一味的管教、束縛出了錯。

    我認為,尊重應該是中國每位家長的必修課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應該把自己放到被動的位置上,讓孩子主動去面對人生,父母的角色應該是在困難中及時伸出手去扶一把,其餘時間只需要尊重與支援。每個人都有一條自己獨特的人生之路,那些贏過、輸過的經歷才是一個完整的你。

  • 2 # 流年牆

    小時候,我是個很叛逆的人。總是按照自己的想法來規劃自己的人生,長大後,我發現,我的生活走了很多的彎路。我的父母都是地道的農民,他們的見識,閱歷,無法為我的人生出謀劃策,指點江山。現在回想起來,我卻期待那份“綁架式親情”。

    小學時期,有的父母給孩子報很多的興趣班,週末書法,音樂,美術……差不多能佔用的都佔用了。累的孩子筋疲力盡,連抽空和別的小朋友玩的時間都沒有!學習的壓力讓孩子喘不過氣來,卻缺少了童年的那份調皮和靈氣。終於有一天孩子扛不住了。撒嬌式的和父母說“我累了,不想學了,我想玩會”。父母立馬生氣回覆“玩什麼玩,小孩子就應該贏在起跑線上”。孩子扭過頭,眼淚默默地就出來了……

    父母的“捆綁式親情”就好比給大樹澆水,恰當的水分可以養育出參天大樹。過量的水分會讓樹苗

    在萌芽期就慢慢溺亡。拔苗助長的故事也許都聽說過,它最終以悲劇式的形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如果說我期待那份“捆綁式的親情”,那麼我願意在它面前給它加個定義是理性的“捆綁式親情”,無論如何,父母的出發點都是為自己好,為你勾畫美好的人生藍圖,為你的人生選擇,職業規劃鋪路,助你走向更成功的人生大道。

    高中時期,我們還在為選擇文科和理科頭疼的時候,大多數父母會要求孩子選擇學習理科。他們會給孩子灌輸好就業的思想!但是當今社會也不乏在文科領域的佼佼者。作為家長,我們要給孩子分析文理科的利弊,再結合孩子喜好程度做出一個很好的評估。

    青年甚至到中年時期,父母依然在對我們的生活千叮嚀,萬囑咐,進行著“捆綁式的情感教育”,生活就是一門很深的學問,也是一生的學問,哪怕結婚生子我們也要學習老一輩家庭處理的問題的方式。

    從出生到死亡,我們一直在接受著“捆綁式”教育。而唯一不同的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更懂得取捨,懂得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荔食記板栗酥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