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梅里一了

    謝邀,如果僅從這兩句看,意思很淺顯,四體就是手腳,不勤,不幹活罷。五穀,泛指莊稼,不分,不會辨別吧。當年評法批儒,這兩句話就成了批儒的有力武器。也成為臭老九們的統一標籤。然而把這兩句話放回原文,卻完全不是這回事,所以說斷章取義害死人。且看原文:

    子路從而後,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丈人曰:“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隱者也。”使子路反見之。至,則行矣。子路曰:“不仕無義。長幼之節,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欲潔其身,而亂大倫。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這段講的是個故事。孔子的學生子路隨孔子出國遊學,有一天掉了隊,在田間遇到個用鋤頭挑著竹簍的老漢,就上前打聽看見他的老師沒有,老漢就說了這段話:“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為夫子?”這個回答有三種解釋,1,看你(子路)四肢懶散,五穀不分的樣子,誰會是你的老師呢?2,那個(孔子)四肢懶散,五穀不分的傢伙,憑什麼當老師呢?3,我在這裡四肢忙碌,給種子漚肥,哪有功夫看到你的老師呢?前兩種解釋就是批儒者常講的,特別是第二種,直指孔子,夠爽。第三種,把不字作為語氣詞,取消了否定的意思,變成了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看似有點扯,但結合前後文,卻有幾分道理。因為子路是來打聽人的,初次見面,這老頭當頭就把子路批一頓,象個噴子,太沒禮貌和來由吧。如果這番話不是指子路,而是指孔子,那說明這老漢遇見過孔子,離開的時間不長,他諷刺完了,應該叫子路趕緊去追,沒理由請子路回家殺雞款待,並介紹給自己的兩個兒子,還住上一宿。他應該是沒遇上孔子,才請子路回家的,而且跟這年輕人很談得來。正因為談了許多道理,子路找到老師轉告孔子後,孔子覺得這老漢知禮節才認為這人應該是隱士,便要子路帶路回頭去求見,見面後才繼續趕路。這第三種解釋並非個人的杜撰,宋代朱熹,清代語言學家俞樾均持此見。我覺得蠻有道理。

  • 2 # 衣羊羊

    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為夫子?從論語原文上理解應當是我勞作耕種五穀,沒有閒暇時間,沒看到子路說的夫子樣子的人、從子路問夫子恭敬而立,到路宿,剎雞招待,引薦二子,子路教化來看,飽食終日,不參加勞動,不能分辨五穀、形容脫離群眾缺乏生產知識顯然是不是的,只是現代人對那些高高在上權貴,和富豪的諷刺,和論語中意思意義完全不同,現代人們只是單獨用四體不勤五穀不分來形容社會現象,可以確定和論語原文意思意義完全不同和沒有任何關係的,中國文字,文化,在表達,在凸顯個性風格的同時,在不同場合,不同環境,不同作為,不同風格,不同人際關係溝通都可以產生不同層次差異很大,華人靈活運用了中國文字的含義和意義,更加說明中國文化文字的博大精深,充滿創造力,充滿想象力,豐富多樣文化生活水平。

  • 3 # 誠摯人生為夢啟航

    四體:人的兩隻手和兩條腿

    五穀:水稻、小麥、穀子、高粱、豆子(遠古詞彙迄今存有爭議)

    多指一個人懶,連最近本的五穀都不能分清楚。

    在現實生活中也常常作為訓斥他人的口語。記的在小的時候,那時收秋天收割沒有現在的機械化,大多都靠人力勞作來完成秋收。而且每家都有場,把收割了的大豆,芝麻等在場裡統一拖子兒。我和哥哥都是要去幫忙的,不過那時候玩心很重,每次去場裡總是追來追去,相互打鬧,幹不到什麼實事。那天又在打鬧,父親就把我們兩個叫過去,抓了一把大豆問這時什麼,我說這不大豆麼,父親又問,那“五穀”是什麼,是哪五穀,我便順口答說,玉米、小麥、大豆、小米、綠豆、芝麻,哎不對呀,這麼多農作物,五穀到底指的哪五種呢?一下子陷入了迷惑。父親說:"五穀是:稻、黍、稷、麥、菽,做事不勤快連五穀都分不清,我們一下子就蒙了。還不趕緊過來幫忙幹活。這句話是小的時候第一次聽說,那時還沒理解透。現在也常聽人說起,不過都是形容一個人懶的。

    平時不管做什麼事情、工作,都要勤快點,把基本工作內容、常識搞清楚,不要被人說用這句話給形容了。

    追夢路上期待與您同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新手美工如何找工作?美工崗位要求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