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別來歷】道教教派。茅山在江蘇句容。茅山是中國著名道教名山,上清派發祥地,道教稱之為“第八洞天,第一福地”。中國南朝齊、梁道士陶弘景所創。因在茅山築館修道,尊三茅真君為祖師,故名。【歷史淵源】漢元帝初元5年(公元前44年),陝西咸陽茅氏三兄弟茅盈及其弟固、衷於茅山採藥煉丹,濟世救民,被稱為茅山道教之祖師,茅氏三兄弟得道於茅山,開茅山道派。後有陶弘景創立了道教茅山派,《黃庭經》是茅山派的重要經典,也是後代全真道派的功課經。陶弘景和他的弟子在茅山經營數十年,從而使茅山成為上清派的中心,故後世也稱上清派為“茅山宗”。他編寫的《真誥》一書記錄茅山道教的傳授歷史,人數在百人以上。【傳奇人物】唐朝道教傳奇人物比較多,有名的有張果、葉法善、羅公遠、呂洞賓。張果,居中條山,可能有長壽秘訣,會閉氣功。生活於武則天和唐玄宗時期。葉法善,括州括蒼(今浙江仙居)人,精通道術。歷高宗、中宗、睿宗、玄宗四代,活了107歲,書法家李邕的《有道先生葉國重神道碑》傳說是葉法善迫使李邕在夢中寫的,又稱《追魂碑》。羅公遠,唐玄宗時期人物。呂洞賓(798—?),字巖,號純陽子,唐京兆(今西安)人。64歲時遇鍾離權得道,傳說較多,有江淮斬蛟、岳陽弄鶴、客店醉酒、黃粱一夢等。【茅山派簡介】茅山派,道教最為著名與主要的教派之一。實際為南梁陶弘景所創,故名。此派主修上清、靈寶和三皇等經書,奉元始天王、太上大道君、太微天帝君、後聖金闕帝君、太上老君等為最高神,主張思神、誦經、修功德,兼修辟穀、導引和齋醮。該派除代表人物大宗師陶弘景外,先秦時有仙人展上公、郭四朝等,秦漢時有高道李明、左慈等,兩晉時有祖師魏華存、楊羲、許謐、許翽與著名的道教大師葛洪等,南北朝時有科儀大師陸修靜、孫遊嶽等,隋唐時有王遠知、潘師正、司馬承禎、李含光以及著名詩人李白等,高道輩出,為道教正宗與道門主流。北宋時與龍虎山、閤皂山同為道教三大符籙派,號稱三山符籙,以茅山上清經籙為三宗最高。
【派別來歷】道教教派。茅山在江蘇句容。茅山是中國著名道教名山,上清派發祥地,道教稱之為“第八洞天,第一福地”。中國南朝齊、梁道士陶弘景所創。因在茅山築館修道,尊三茅真君為祖師,故名。【歷史淵源】漢元帝初元5年(公元前44年),陝西咸陽茅氏三兄弟茅盈及其弟固、衷於茅山採藥煉丹,濟世救民,被稱為茅山道教之祖師,茅氏三兄弟得道於茅山,開茅山道派。後有陶弘景創立了道教茅山派,《黃庭經》是茅山派的重要經典,也是後代全真道派的功課經。陶弘景和他的弟子在茅山經營數十年,從而使茅山成為上清派的中心,故後世也稱上清派為“茅山宗”。他編寫的《真誥》一書記錄茅山道教的傳授歷史,人數在百人以上。【傳奇人物】唐朝道教傳奇人物比較多,有名的有張果、葉法善、羅公遠、呂洞賓。張果,居中條山,可能有長壽秘訣,會閉氣功。生活於武則天和唐玄宗時期。葉法善,括州括蒼(今浙江仙居)人,精通道術。歷高宗、中宗、睿宗、玄宗四代,活了107歲,書法家李邕的《有道先生葉國重神道碑》傳說是葉法善迫使李邕在夢中寫的,又稱《追魂碑》。羅公遠,唐玄宗時期人物。呂洞賓(798—?),字巖,號純陽子,唐京兆(今西安)人。64歲時遇鍾離權得道,傳說較多,有江淮斬蛟、岳陽弄鶴、客店醉酒、黃粱一夢等。【茅山派簡介】茅山派,道教最為著名與主要的教派之一。實際為南梁陶弘景所創,故名。此派主修上清、靈寶和三皇等經書,奉元始天王、太上大道君、太微天帝君、後聖金闕帝君、太上老君等為最高神,主張思神、誦經、修功德,兼修辟穀、導引和齋醮。該派除代表人物大宗師陶弘景外,先秦時有仙人展上公、郭四朝等,秦漢時有高道李明、左慈等,兩晉時有祖師魏華存、楊羲、許謐、許翽與著名的道教大師葛洪等,南北朝時有科儀大師陸修靜、孫遊嶽等,隋唐時有王遠知、潘師正、司馬承禎、李含光以及著名詩人李白等,高道輩出,為道教正宗與道門主流。北宋時與龍虎山、閤皂山同為道教三大符籙派,號稱三山符籙,以茅山上清經籙為三宗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