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ditdh42550

    竺可楨,著名科學家,中國現代氣象學的開拓者。一生髮表了近300篇論著,寫了800萬字極有價值的日記。在臺風、季風、中國區域氣候、物候學、氣候變遷等眾多領域都取得了重大成果,堪稱氣象學的一代宗師。竺可楨於1890年3月7日出生於浙江紹興東關鎮。小時候的竺可楨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1910年,竺可楨以優異的成績取得了赴美留學的資格。在選擇專業時,他考慮到農業的重要性,選擇在伊利諾斯州立大學農學院學習農業。在學習過程中,他覺得氣象學對農業的發展影響極大,而在當時的中國,氣象學還是空白,因此在農學院畢業以後,他又來到哈佛大學專攻氣象學。竺可楨在美國期間,學習非常刻苦,同時十分關心祖國的情況。報刊上有關祖國的報道,他都認真閱讀,並將氣象和自然災害方面的內容一一記錄下來。當他看到颱風、乾旱和雨澇不斷給祖華人民帶來巨大損失時,他感到非常難過,同時感到自己肩負的責任十分重大。他決心以中國的雨量和風暴作為自己的研究專題,認真收集和整理相關的資料,並進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1916年,他發表了自己的第一篇氣象學論文:《中國之雨量及風暴說》。1918年,竺可楨又以《颱風中心的若干新事實》的論文,獲得哈佛大學的博士學位。獲得博士學位以後,竺可楨滿懷希望回到了祖國。然而迎接他的卻是軍閥混戰的衰敗局面,氣象事業幾乎為零。面對困難,竺可楨並不氣餒。1921年,他在東南大學任教,帶領學生在校園東南角建立了中國的第一個氣象站。隨後,他又以不畏艱難的闖勁,在全國各地建立了四十多個氣象站和一百多個雨量觀測點,組建起粗具規模的氣象觀測網,奠定了中國現代氣象事業的基礎。1925年,竺可楨擔任了全國氣象研究所所長。當時的氣象研究所設在南京市的北極閣,條件非常簡陋。竺可楨來到這裡後,親自動手修建了一座氣象臺。不論嚴寒酷暑、颳風下雨,他始終堅持在第一線進行實地觀測,並進行資料記錄。此外,竺可楨還一百六十多次放飛高空氣球進行觀測,終於掌握了南京地區天氣的一些規律,寫出了《南京三千米高空之風向與天氣預測》的論文。竺可楨還十分注意物候的觀察和研究。在長期觀察中,他發現南京的桃李開花在3月31日左右,而北京的桃李要到4月19日才露出花瓣,南北相差近20天,但是到了5月下旬以後,南京和北京的物候現象相差就沒有幾天了。這是什麼原因呢?竺可楨從氣候上進行了分析。他認為中國是典型的大陸型氣候,冬末春初,南北溫差相當大,而初夏後南北溫差比較小。例如:南京和北京,3月份溫差達到4攝氏度,而到了5月份,就幾乎沒有明顯差別了。後來,竺可楨將他幾十年對物候現象的觀察和研究結果寫成了一本專著《物候學》,這也是對中國氣象學的一大貢獻。竺可楨不僅為我們留下了大量的科學著作和論文,還留下了800萬字的日記,從1936年到1974年2月6日,共計38年37天,幾乎一天也未間斷,而1936年以前的日記則在搬家過程中散落了。竺可楨的日記,內容極其豐富,文采亦很好。很多日記,只要稍加整理便是一篇精彩的科技文章。竺可楨有一個習慣,就是隨身攜帶兩件寶:氣溫表和高度表。每到一處,就利用這兩件寶貝進行觀測,並用筆和本子記下來,這成了他日記的重要內容。他那幾十年如一日的嚴謹治學精神,是許多人所缺乏的,也是我們需要學習的。1974年2月6日,身患重病的竺可楨躺在了床上。當他從昏迷中醒來時,正聽到收音機裡廣播北京地區天氣預報,他用顫抖的手在日記本上寫下了人生的最後一篇日記:“氣溫,最高零下1攝氏度,最低零下7攝氏度。東風一至二級。晴轉多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現在電視臺文藝節目中主持人的說笑和作秀成分太多,你喜歡這種形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