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渴望沙漠
-
2 # 丹書戰史
人類文明從來不缺戰爭,所以人類生產活動有很多都是圍繞著戰爭進行的,打造兵器,訓練士兵等。為了有效的攻擊敵人,人們製造刀劍,而為了防止自己被敵人傷害,人們製造防禦的盔甲。盔甲的出現很早,盔甲的重要部分頭盔也是,歷朝歷代都有不同的發展,所用的材質和製作工藝也不盡相同。
皮製頭盔
頭盔與身甲一樣,主要由皮革和金屬製造,也不乏一些特殊情況,木製和石制也少量存在。最早的盔甲應該是大量由皮革製造,而且延續至近現代,人體的頭部不同於身體其它部位,脖子是一個容易疲勞的,且對力量的承受能力更低的結構,再著戰場廝殺時,人體需要不斷運動頭部,來判斷當前形式,所以頭盔應該是輕便靈巧加防禦力。皮革正好符合這一要求,它的重量相對更輕,具有一定的防穿刺和切割能力,可以更輕鬆的切割縫合,是大規模製作頭盔的理想材料。實際製造中,往往還配合一定的金屬,用於頭盔定型,增加一些防禦力。
金屬頭盔
金屬頭盔的出現比皮革製造的晚不了太久,因為金屬相對皮革之類的防禦力優勢,是十分明顯的;但是金屬的缺點也很明顯,那就是時間越往前的時候,金屬的稀有程度越高,對於大規模裝備金屬偶頭盔限制嚴重,金屬本身的密度高,重量也大,實際使用中問題也很多。金屬頭盔主要三種製作工藝:一種的鑄造,這種方法制造起來相對快速一些,但是金屬消耗多,頭盔重量大。一種是金屬甲片縫製,好處是重量更輕,具有一定的柔韌度,但是做工複雜,金屬甲片在使用中磨損很嚴重。另一種是甲片縫製的延伸,既歐洲的板甲,透過工匠反覆的錘打造型,將各部件組合起來,組成一套完整的盔甲,其防禦力當然是槓槓的,造價可也高得離譜。金屬頭盔往往還有各種棉質絲質內襯,以提高舒適度。當今世界依然大量裝備金屬頭盔,採用衝壓製造的頭盔,製造簡單,造價便宜,不過正逐漸被凱夫拉等材料代替。
其它型別頭盔
除了皮革和金屬,古代還有用石材、竹、藤、木等材料製造的頭盔,兵馬俑就曾出土過一頂石制頭盔。此外還有《三國演義》中記載的藤甲兵,就是使用藤條製作頭盔,日本戰國時期,由於國家很小,資源有限,往往使用竹木等材料製作頭盔,刷上油漆,看起來拉風得不行,實際上不怎麼樣。
明朝出現了棉甲,這種甲的防禦力戰場上還行,好處是既保暖又柔軟,因為被大量使用,在頭盔的製作中,也大面積使用棉甲,配合皮革金屬等,這一工藝被清軍效仿,八旗軍基本都是這類頭盔。
-
3 # 歷史隆中對
頭盔的製作是隨著冶鐵工藝的不斷髮展而不斷改進的。中國軍人的頭盔叫做“胄”,主要材質為青銅,皮革,鐵或鋼材。
商朝冶鐵技術落後,鐵器還都是簡單粗製的隕鐵,製革技術也不發達,所以商朝是不會出現鐵盔或者皮盔的。但是眾所周知,商朝青銅器製作相當發達,所以當時的頭盔也多為青銅澆鑄而成。
周朝頭盔變得簡約以方便量產,春秋戰國時期的戰爭也促進了軍事技術的發展。戰國時期皮胄和鐵胄出現,多為多片組合式,分為胄脊,盔體片,護額片和項頓片四個部分,由絲線串聯而成。
世上多稱“秦軍無胄”,但實際上秦軍是有胄的,不過不是鐵胄,而是以石胄為主,而且秦軍喜歡輕裝作戰,有時候也不喜歡戴盔。
之後,頭盔的型制不斷變化,衝角盔,折返頓項盔,狻猊盔,鳳翅盔,笠形盔,帽兒盔,缽盔,頭盔的作用也從防護慢慢走向等級劃分,軍官的頭盔往往非常華麗(尤其是日本大將的頭盔,異常誇張,恨不得讓對面全軍都知道敵方大將在這裡),士兵的頭盔則多樸實無華。
回覆列表
最開始從走獸的皮革 骨頭而來 漸漸地開始有藤 竹等類 冶金技術開始發展流行後高級別的將領一般用銅合金和生鐵的冶致品 但這些用金屬合金的人很少 大多數將官還是非金屬 甚至普通士兵都是一個布巾 僅有自己安慰作用而已 到宋朝才開始有大量將領開始用熟銅 士兵還是很可憐的非金屬 畢竟物質匱乏 除非有些工種是像現代的特種兵和敢死隊類似的 才會出現特殊披帶 一直到清朝 士兵才有了厚重的藤帽 一句話 古代其實不管哪個朝代 其實都沒有電視劇寫的那麼完美 物質匱乏 技術落後 壓迫隨處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