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野史著作郎

    古時傳統的繼位方式基本就以上三種,“父死子繼”是中國古代最傳統的繼承方式,其中最合乎禮制的是嫡長子繼承製;兄終弟及在商朝時十分盛行,周朝以後被逐漸摒棄,其中,春秋時宋宣公傳位弟弟宋穆公,北宋時宋太祖傳位弟弟宋太宗是比較典型的事例;祖父去世由孫子繼位已屬罕見,歷史上比較著名的就是明太祖傳位太孫建文帝。

    除以上三種,還有一些比較特別的繼位方式。

    第一,禪讓制,這是一種古老的繼位方式,流行於上古五帝時期,後世則多是權臣篡位一種冠冕堂皇的理由,如王莽代西漢,曹丕代東漢,司馬睿帶曹魏用的都是禪讓制。

    第二,叔伯傳位侄子。歷史上,叔伯死後傳位給侄子的也大有人在,一般可分為主動和無奈兩種。主動傳位侄子的以春秋時宋穆公傳位侄子宋殤公為經典,宋殤公是宋宣公的兒子,宣公臨終前傳位給弟弟穆公,穆公感念哥哥的恩德,臨終前沒有傳位給自己的兒子,而是傳位給宣公的兒子與夷,是為宋殤公。除此之外,更多是迫於無奈,自己無子嗣只能傳位侄子,光緒帝死後無子嗣,傳位給侄子宣統皇帝。

    第三,侄子死後,叔叔繼位。這更為罕見,甚至是違背禮法的,歷史上著名的有,西周時周懿王死後叔父周孝王闢方繼位,當時西周內憂外患,可能周懿王的兒子年幼無法主持大局由王叔闢方繼位,整頓朝綱,周孝王在位期間周朝國力有很大恢復。還有就是明朝“靖難”明成祖取代侄子建文帝。

    第四,母親取代兒子,兒子取代母親。武則天廢自己的兒子唐睿宗,自立為帝,武則天死後,他的兒子復位為帝。

    第五,代為攝政。這種情況多發生在國君年幼,由叔父、長兄代理攝政。如周朝周公代理攝政七年,最後讓位周成王,被稱為“無冕之王”。春秋,魯隱公受父遺命,代理國政十一年,本想讓位弟弟魯桓公,卻被權臣發動政變殺死,他並非魯國國君,但卻被授予了國君的諡號。清朝,清軍入關時皇帝是年幼的順治帝,大權掌握在攝政王多爾袞手中,清朝實際掌舵人也是多爾袞。

    以上大概是中國古代不常見的幾種傳位方式。

  • 2 # 鄧海春

    “父死子繼”、“兄終弟及”、“子死孫承”是中國古代,或者說儒家文化圈的主要皇位、王位繼承方式,也稱作“嫡長繼承製”。嫡長繼承製的原則是“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

    上圖數字為繼承順序

    從長遠來說,嫡長繼承製作為一種比較固定的有一定繼位條件和順序的制度,對於穩定最高統治層的內部關係是有利的。除了嫡長繼承製之外,就沒有可以稱作“制度”的繼承方式了。嫡長繼承製在具體執行過程中,也有微調和權變。因為爭權奪位和政治鬥爭或皇帝個人的原因,上面三種繼承方式之外的情況也大量存在。

    第一種情況,父親主動退位。如北魏的獻文帝拓跋弘十八歲就禪位於太子;唐睿宗禪位給唐明皇;宋徽宗禪位給宋欽宗;乾隆皇帝在位六十年,為兌現自己即位時“在位不超過康熙”的諾言,禪位於嘉慶皇帝。

    第二種情況,父親被動退位。如唐高祖在玄武門之變兩個月後傳位給唐太宗;唐肅宗在靈武被擁立後,唐明皇順勢退位。

    第三種情況,舍子立弟。宋太祖有子趙德昭、趙德芳,卻由宋太宗繼承了皇位。

    第四種情況,兄弟之間。明英宗在土木之變中被俘,其弟明代宗景泰皇帝即位,明英宗復辟後,明代宗又退位。

    第五種情況,叔侄繼承。如漢哀帝繼承漢成帝、宋度宗繼承宋理宗、溥儀繼承光緒,這是侄子繼承叔叔。也有叔叔繼承侄子的,漢質帝去世,繼承者漢桓帝是五服之內的叔叔;高貴鄉公曹髦的繼承者魏元帝曹奐也是五服之內的叔叔。

    第六種情況,同宗繼承。宋仁宗的兒子早夭,繼承者宋英宗是濮王趙允讓的兒子,這是五服之內的侄子;宋高宗趙構無子,繼承者宋孝宗雖是同宗侄子輩,但已出了五服;宋寧宗無子,繼承者宋理宗也是出了五服的侄子。太宗到高宗是一系,孝宗、光宗、寧宗是太祖之子趙德芳的後代,理宗及以後是太祖之子趙德昭的後代。

    第七種情況,旁系孫輩繼承。漢昭帝駕崩後,繼承者漢宣帝是他哥哥的孫子。

    第八種情況,旁系爺爺輩繼承。晉廢帝司馬奕的繼承者,簡文帝司馬昱是他爺爺的異母弟。

    以上只是我立即就能想到的,難免有所遺漏,還請朋友們補充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防曬霜能直接塗抹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