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武器百科

    所謂輕型反坦克導彈,我個人理解是美國“標槍”、以色列“長釘”和中國HJ-12這類行動式反坦克導彈都可以稱之為輕型反坦克導彈。

    這裡我以“標槍”行動式反坦克導彈為例說說輕型反坦克導彈的作戰效能。“標槍”是美軍第三代行動式發射後不管反坦克導彈。主要裝備美軍步兵分隊,採用肩扛式發射方式,主要對付敵方主戰坦克、裝甲車等裝甲目標,並具有攻擊武裝直升機的能力。“標槍”導彈是一種發射前鎖定、發射後不管的自尋的導彈。彈上安裝有紅外成像導引頭,導引頭採用紅外焦平面陣列凝視成像器件。發射後不管的導彈發射後,射手可以立刻安全地進行觀察或者射擊其他目標,保證了射手的安全行。此外,導彈具備從密閉空間發射的“四微”(微聲、微光、微煙、微後坐力)軟發射能力,發射時能夠減少射手暴露的機會。“標槍”導彈採用串聯破甲戰鬥部,前置戰鬥部裝藥先引爆坦克披掛的反應裝甲,然後主戰鬥部裝藥起爆,射流擊穿坦克主裝甲。作戰時,可以選擇直接攻擊和頂攻擊,直接攻擊模式可以攻擊直升機、地堡等目標;選擇頂攻擊模式可以攻擊坦克目標。在頂攻擊模式下,導彈首先爬高,然後從高處俯衝攻擊坦克最薄弱的頂裝甲。“標槍”導彈可以對抗目前所有型別的裝甲目標,其精密聚能戰鬥部能夠保證擊穿坦克裝甲。

    輕型反坦克導彈,雖然射程上、威力上都不能同中型、重型反坦克相比,但是以其良好的機動性、便攜性,能夠伴隨步兵作戰;軟發射使導彈能夠在建築物或者掩蔽物內發射,能夠保證射手安全;採用獨特的攻頂模式搭配串聯戰鬥能夠對付敵方主戰坦克;綜上所述輕型反坦克導彈是一種威力巨大、非常高效的武器系統。

  • 2 # 諸葛小徹

    一戰後,隨著坦克的出現,為了針對這一新型武器,各國都開始了反坦克武器的研發,早期坦克裝甲厚度只有15-20mm,單單隻靠當時的榴彈炮或野戰炮進行直射就能擊毀坦克,隨著裝甲厚度越來越高,普通的火炮無法擊毀坦克,這時就輪到專門的反坦克火炮出現了,二戰時期,主要參戰國都裝備了一些高效能的反坦克炮,德國擁有75mmPAK40反坦克炮以及後期的88mm,128mm反坦克炮,蘇聯有57mmZIS2跟76.2mmZIS5反坦克炮,英國有著名的17磅炮,這些火炮在當時威力十分強勁,是反坦克的能手,但是數量太少加上過於沉重需要專用的牽引車進行拖拽,在整場戰爭中並未有多少亮眼表現,進入冷戰後,反坦克導彈開始出現在人們的目光中,反坦克導彈不需要用專門的火炮載體發射,只需要一根類似於無後坐力炮原理的發射器,人體能夠承受這種壓力,所以反坦克導彈發展到今日分為重型,輕型兩種,輕型的則就是現在的各類單兵反坦克武器,與大眾印象不同的是,這些反坦克武器雖然是導彈,但是並不像電影裡面擊中坦克,坦克就爆炸了,真實的情況是導彈不靠爆炸去殺傷坦克,而是靠一道小小的金屬射流來殺傷成員。

    輕型反坦克導彈,基本都無一例外,使用的是破甲彈(HEAT)戰鬥部,這是唯一一種能夠穩定擊穿主戰坦克的側面,並且人類能夠承受後坐力的方式,這種導彈命中坦克後,會依靠自身幾千克的裝藥融化外部的銅罩後,產生一道高溫射流,射穿坦克的裝甲,對付均質鋼裝甲的坦克十分有效,在冷戰初期甚至逼得一些西方坦克走上了裝甲無用論的思路,當坦克裝備了複合裝甲後,這種戰鬥部的劣勢就出來了,這種殺傷機制雖然對鋼裝甲的坦克有效,但是面對有多層結構的複合裝甲,在穿透時會失焦而導致無法繼續穿透,而後期反應裝甲的出現更是讓這種情況雪上加霜。

    為了應對複合裝甲跟反應裝甲,反坦克導彈走上了串聯裝藥戰鬥部或者用攻頂模式的路,而現代又多了一種主動防禦的技術,反坦克導彈又得再次探索新道路來應對這一新威脅。對於反坦克導彈對坦克的毀傷,與電影裡那種打中坦克就全車爆炸不同,由於是破甲戰鬥部,殺傷坦克內部的只是那一道金屬射流,所以如果沒有直接命中彈藥或油箱的話,毀傷效果會十分差,舉個例子,在伊拉克戰爭中,有一輛挑戰者2坦克被RPG29擊穿首下,射進去的金屬射流僅僅只削掉了駕駛員幾個腳趾,可見其毀傷效果如何。不管如何,反坦克導彈也仍然在發展,未來甲與矛的對抗還會繼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實體店買手機,店員說只有樣機,真機拆開就得買,怎麼處理這種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