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魚兒

    這個問題但凡是有孩子的人似乎都遇到過,只是程度不一樣,或輕或重。

    我把這個問題歸結為三點:

    第一,家長對孩子灌輸的育人理念是否合適?有些家人會魔化老師的形象,說老師如何有威嚴,如何厲害之類,孩子就會產生潛意識,對老師這個職位有畏懼感,到了學校就會對自己設定一個模式,回家之後才能完全放鬆。

    第二,孩子在家的行為習慣是否和學校統一要求?有些家人對孩子的管理比較隨性,吃飯,睡覺,坐站走等,都沒有要求,只要孩子不鬧情緒,不生病,都可以容忍,所以孩子就無法形成約束感,但是學校會有各種各樣的規定,孩子在新的環境下就會形成新的行為模式,所以才會形成在家和在學校表現不一樣的狀況。

    第三,家人和孩子的溝通方式是否合適?幼兒園老師是專業的育兒師,掌握著很紮實的育兒經驗,在和孩子溝通方面比較懂得取巧,能夠選擇比較合適的方式去和孩子溝通,這樣孩子自然易於接受,也就逐漸會形成一種慣性思維,而家人在溝通方面幾乎都比較多樣化,時而嚴厲,時而寬鬆,孩子自然會有牴觸情緒,道理幾乎都一樣,但是用不一樣的方式表達,結果就會有千壤之別。

    所以,當孩子出現這種情況,一定不要去責怪孩子,否則孩子會在潛意識裡加深這種概念,從而惡性迴圈,一定及時找到原因,然後以身作則,和孩子保持良好溝通。

  • 2 # 為夢想書寫人生

    當年我自己的孩子都是我一手帶大的,我兒子從小很聽話,記得該上幼兒園的時候,我自己在家教孩子好多知識,背古詩,三字經,寫字,畫畫,感覺孩子很聰明。

    當年,因為在農村,沒有幼兒園,孩子們幾乎散養著,都跟著爺爺奶奶,農村條件有限,沒人培養,孩子是什麼都學不會的。我突發奇想,獨自辦起幼兒園,我想把所有的孩子都培養的像兒子一樣聰明。

    很對人都對我不看好,當我真正正辦起來時,孩子們和我在一起,真的很聽話,很懂事。可每次和家長交流起來時。所有的家長都說孩子在家不聽話,個個都是小祖宗。全家人都管不了,希望送到幼兒園讓老師好好管教,可在我心裡,每一個孩子都很聽話,很懂事。

    當我把孩子們在幼兒園的表現講給家長時,他們似乎不太相信,回到家裡,家長問自己的孩子:“為什麼在學校裡這麼懂事,而和媽媽在一起就不聽話?”

    孩子們幾乎同樣的回答:“在學校裡和家裡哪能比。在家裡爸爸媽媽只有我一個,我是爸爸媽媽的寶貝,無論我怎樣,爸爸媽媽都會愛我一個人,在幼兒園就不一樣了,那麼多小朋友,而老師只有一個,我當然要好好表現,才能引起老師的注意,老師才會更喜歡我。”

    我兒子長大後似乎也說過類似的話:“和媽媽在一起,無輪我怎麼不聽話,我都是你兒子,你是我媽,而在外面不一樣,交知心朋友很難,口無遮攔就會得罪人,也許就會永遠失去這個朋友,所以說話很小心。”

  • 3 # 雙皮奶媽

    大多數寶寶都是這樣的,在家裡說了半天也不聽,一到學校老師說什麼都管用。就拿我家寶Bora說也是這樣的,在家裡吃飯很慢,催了半天碗裡都還是那麼多,但是一到學校吃飯自己就變乖了。比如上次在家吃早餐,慢吞吞的不管你怎麼著急,好像不管他什麼事,後來罰他自己一個人去上學,幼兒園就在樓下,只是悄悄跟在後面沒讓他發現,畢竟太小了還是不放心,看他邊走邊哭,一到學校門口自己就收住了。這就是環境不一樣,孩子知道如何去調節自己的情緒。

    其實有的時候想想這也是很正常,畢竟我們大人也是這樣的,就拿公司跟家裡比,假如你在上班的時候也不可能像在家裡的時候一樣呀!畢竟環境不一樣,孩子在學校也是這樣的。

    在家裡的時候,孩子是整個家庭的核心,享受到全家人的照顧和關愛,家裡一大家子人都圍著孩子轉,自己想要什麼就可以得到,想做什麼就可以做什麼。但是在幼兒園裡,他只是眾多孩子中的一員,沒有誰會以你為中心,所有孩子也是一樣的,那麼這個時候就是他們愛表現的時候,因為他只有好好表現才可能得到老師或者別人的注意。所以在學校不管做什麼事情,只要有一個孩子表現得好,其他的孩子都會跟著去做,不會像在家裡一樣沒有動力。

    與其抱怨孩子,還不如多去了解孩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最喜歡的歌星中,你覺得他最好聽和最難聽的歌分別是哪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