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竹邦老師

    1980年我參加全國地名普查,雲南西部邊境地圖上一些標名,實地卻找不到。如“貓舔石”“鬧克崩”…後經實地考察才摸清了這是方言與普通話讀音差別的和民族漢語記法的誤差。“貓舔石”當地人俗叫“冒天石”,當年搞測繪的多為北方人,一聽“冒”與普通話“貓”一樣,“天”與“舔”發音一樣,就附會地標為“貓舔石”,鬧了笑話,我們糾正過來了。在中緬邊境,緬方稱山為“崩”或“硔”,過去地圖有這樣標的,實際上“鬧克崩”就是“鬧克山”;“高良硔”即“高良山”,“高良硔山”實際就多標了一個“山”字,後來約定俗成了。

  • 2 # 方哥教育

    侄子喊我“二爹”,差點誤了婚事!

    16年前的臘月26,這是我和女朋友兩家看好的日子,那一天準備結婚。當時完全可以說是“萬事俱備,只欠臘月26這一天的到來“了。

    我女朋友是湖南人,我是河南人。我和女朋友都在煤炭部的一家北京基地工作。

    在臘月22那天,侄子從西安一所大學放假過來,他的任務是到時候做伴郎。我到西客站把他接到家裡。到了家裡,推門一看,女朋友已經在我那裡了,正在忙著貼上喜字。侄子趕緊和我女朋友打招呼,此時仍然按照“阿姨”來稱呼。女朋友看來也很高興,侄子就也在一邊很有眼色地幫忙幹活。

    我給女朋友和侄子各端來一杯水,侄子趕緊對我說:“二爹,你也歇歇吧。”

    女朋友聽了,愣了一下,又追問一句,我侄子就又重複了一句:“二爹啊!”

    女朋友頓時臉色大變,手中東西一推,哐噹一聲開門走了。

    我和侄子面面相覷。我根本想不通這是怎麼回事,難道是因為身體不舒服?難道是要上廁所?她完全可以在這裡啊。趕我追到樓下,她已經騎著腳踏車走遠了。

    忽然我明白過來了,趕緊給女朋友打電話,她關機。這真是天有不測風雲啊!

    半個鐘頭後,門鈴響了。原來是女朋友的父親讓我下樓。我聽見聲音不對,趕緊抓過棉襖,趿拉著拖鞋,趕緊下樓了。

    女朋友的父親一見我面,就厲聲問道:“現在樓上那到底是你侄子還是你兒子啊?”

    我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下意識問:“咋了?我侄子啊!”

    “你侄子?他咋問你喊爹啊?如果真是你兒子,這婚事就不用再辦了!你要實話實說!”

    “不是爹!是二爹!”

    “那不一樣?”

    “那能一樣?喊爹說明他是我兒子,喊二爹說明他是我侄子!”

    “慧慧說,你侄子長得可和你一樣。”

    “我侄子怎麼能和我長得不一樣啊?我和他爹是親兄弟啊。有基因啊。”

    “聽說你們那裡都是什麼拉邊套什麼的。是不是因為這個,他才稱呼二爹啊?“

    “這樣吧,你給我大哥或三弟打個電話問問吧。“

    “問問?哪個才算是你侄子的爹啊?“

    “我三弟是我侄子的爹。“

    “那我問問你大哥吧!“

    女朋友他父親是單位的政工師,知道怎麼問我大哥,知道怎麼套出真話來。

    我撥通了大哥的手機。他開始詢問我哥我們老家的稱呼問題,說自家想做些民俗調查。

    我大哥說,在我們南陽老家那一片地方,兄弟們關係都很親,所以孩子們稱呼父親的兄弟們就叫大爹,二爹,三爹,以此類推;孩子們稱呼父親的媳婦們就叫大媽,二媽,三媽,以此類推。不像其他地方,稱呼“叔叔”。我們那裡根本沒有聽說過什麼“拉邊套“,聽說陝西有些省份有吧。

    事問清了,婚事照常進行。這可是一個不小的插曲。

    原來如此!

    虛驚一場。

  • 3 # 朔州應縣有個她

    多年前,礦上組織工會幹部去泰安旅遊,路過山東一小鎮,飯店裡吃飯,人多菜飯上的有點慢,有人詢問老闆娘說,能不能快點,我們尅完還是趕路的,尅飯,尅棵煙,徐州話就是吃飯,抽菸的意思,當地卻是調戲婦女的惡意,後來來了一群人把車都差點給砸了,要不是及時報警,後來經過溝通,經過了解才知道是個天大的

    誤會

  • 4 # 霍說險途

    在湖南上大學的時候,便利店買牙刷,問店員牙刷多少錢?

    店員不知道,扭頭問其他人:這個好多錢?。

    我一聽,嚇死我了,竟然價值好多錢!!!

    後來才知道啥意思

  • 5 # 法海女兒

    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去重慶,重慶話好久就是多久,好多就是多少錢,好遠就是有多遠……我第一次到重慶,別人問:現在好幾點了?我懵逼了。後來他解釋才知道好幾點就是問幾點鐘了。

    剛去成都的時候也鬧過類似的笑話,不知道老闆說的好多錢原來是多少錢的意思。

    在後來走了不少城市,感覺好多地方都是這樣的說法。如果現在別人問我好多錢,我一定會回答,沒有好多錢啦,其實很便宜。。。嘎嘎。。。

  • 6 # 華4402

    七十年代初,隔壁的王大媽家請客。快中午了,王大媽叫她八歲兒子小亮,去請她的好友,離家不遠處的李大媽家人。王大媽吩咐小亮說“一定要把李孃孃、楊叔叔她們把連請來。”隔一會小亮滿頭大汗地跑回家,對她媽說”我喊了李孃孃、楊叔叔還有小亮,就是不曉得哪個叫把連?沒喊!”(注:把連~全部)

  • 7 # 浩浩姥姥666

    上個世紀70年代,我在遼寧師範學院讀書,當時我們宿舍有一位從遼寧朝陽來的同學,星期天她去逛街時買了兩件新衣服,晚上她穿上新買的衣服給同學們看。當時有一個大連的同學笑著說你真浪,一下子買兩件衣服,沒曾想,同學的一句話使得買衣服的同學不高興了。

    第二天早上,她不起床,不吃飯,也不去上課,大家都以為她病了,當時我是班級生活委員,又是室長,中午休息時我買了份午飯給她送回宿舍,好頓開導,她才跟我說明不吃飯的原因。

    原來,朝陽地區“浪”是女的作風不正派的意思,她說,我就買了兩件衣服怎麼就作風不正派了,我一聽就笑了,我說,在我們大連“浪”就是“美,“臭美”的意思。經過我的解釋,她開始起床洗漱吃飯,下午照常去上課了。

  • 8 # 榴蓮望返206545

    上世紀六十年代,我在西安上學。有一個星期天,我和兩個同學到市郊閒逛。其中一個是河南人,一個是山西人。我們轉到了大雁塔附近。我想起前天在報紙上看到一篇介紹南五臺的小文章,說南五臺在西安市正南,佛教聖地,風景優美。我對他倆說:“報上說,南五臺很好玩,就在市區南邊,啥時候咱們去玩吧。”他兩個也很感興趣。剛好有一箇中年農民拉著一輛架子車走過來。山西同學就攔著人家問:“大哥,到南五臺怎麼走?”人家也不理我們,徑直走了過去。走出四、五米遠,才說:“南五臺,遠得贈送莫想著呢!”我們愣到了那裡,面面相覷。過了一會兒才哈哈大笑起來。紛紛議論:“贈送莫想?“莫想”還好理解,大概是想都別想。可為啥還“贈送”呢?是客氣話吧?”

    回到學校後,問陝西的同學,他笑了。說:“我們的話zengsong,在這裡可不是“贈送”的意思,而是“很費勁”,“把所有的勁都使上”的意思。”我們就理解為:“贈送莫想,你費了吃奶的力也想象不到。”我們到底也沒有弄清這裡的zengsong是哪兩個漢字。據說它是“粗話”。

  • 9 # 被遺忘的鄉下人

    一個南方姑娘,嫁到北方,一次親朋好友聚會,聚會地點離家很近,她老公說:“我們不開車了,跑著去吧。”

    這姑娘犯愁了,說:“既然離家近,咱走著不行嗎?為何要跑著,我沒有平底鞋呀!”

    她這一說,把人都笑翻了。

    我們那一帶,走,就是跑。比如問:“你家孩子會跑了嗎?”就是會走了嗎?

    中國方言很難理解。往往產生誤會。

  • 10 # 恩典永恆

    17歲那年從吉林回到祖籍地山東繼續求學,我在原來的學校是學霸的。結果到了新學校上第一節課傻眼了,明明老師在黑板上寫的語文課的板書,我一句話愣是沒聽懂,以為老師上的英語課呢!雲裡霧裡了一節課。發現這個語言困難以後 我用一個月的時間克服當地的方言困難,終於沒落下學習,每天凌晨2點睡覺,早上5點起床,終於把初中三年的課程追上了。你知道了到了山東才知道兩地的課本不一樣啊!不過經過努力進入班級前5名,給學校領導和班主任嚇一跳。在他們印象裡東北迴來的學生沒有一個能有這麼好成績的

    中考年級前幾名順利考入山東警察學校。

  • 11 # 使用者稀土

    這可多了,不必說全世界,就說我們中國,地大物博,幅員遼闊,各地方言比雨後春筍還多,南腔北調,各有特色,都說百里不同天,十里不同俗,語言之多元化那叫一個精彩,別地不表,單說我們本土方言,也挺好玩的。

    有一年我坐長途汽車,司機師傅在服務站停下讓乘客上廁所,大家去方便的時候,只有她呆在車上,也不下車去活動一下手腳,從包裡拿出東西吃喝,等到車開出去一會兒,她尿急憋不住了,喊了一嗓子:機司,踩一腳!不知是哪裡方言,除了師傅,估計沒幾個人能聽懂,原來她是要師傅停車。還有我小時侯,去了離家僅一百多公里的親戚家,他們把洗念成死,早晨起床,就聽他們家人說:你死不死,你不死我先死了,意思是你洗不洗臉,你不洗我先洗了,聽不懂的能嚇你一跳。我們這裡的老年人,把垃圾叫羅唆,把廁所叫毛屎,拖鞋叫剎孩,發呆叫白咪瞪眼,懶惰叫死眯羊眼,吃多了飽石硌勒,做事不靠譜叫鬼迷扯眼,糊塗人叫渾天懂,托兒叫支花籃……,數不勝數,好笑得勒!

  • 12 # Swift江南

    第一、蘇南方言很俏皮。江蘇南部和江蘇北部因一江之隔,被簡稱為蘇南和蘇北,方言風俗也有很大不同。蘇北人生性直爽豁達,蘇南人則顯得有些風趣俏皮。記得我在三十五年前第一次到無錫走親戚,親戚滿口的無錫話就讓我感到特別有意思。他們把吃飯叫“掐萬”(宜興話),把吃晚飯叫“掐壓彎”(無錫話),把紅綠燈叫“筽綠登”(無錫市區話),把爺爺叫“呀呀”(江陰話),將喝茶叫“掐臼”(江陰話),把我走了叫“姆飽了”(江陰話),聽起來很有意思。

    第二,甘肅方言很乾辣。我曾在甘肅涇川、平涼、蘭州一帶工作過,那裡的方言也“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比如他們把聊天叫“諞”(涇川話),把小車子叫“碎策梓”,把媳婦叫"婆姨”,把大伯叫“大爸”、二叔叫“二爸”,外地人聽了總會感到一頭霧水不知所云。

    第三,山東方言忒耿直。我原來的部隊駐紮在山東泰安市寧陽、磁窯、曲阜、萊蕪一帶。那裡的方言也特別有意思。記得有一次停電,我到外面一家超市買蠟燭,“偶遇”兩個老太太聊天。一個說,停電咧,買“納福”,另一個回答“納福”魔咧。一個說,家裡頭腦腐忒多,另一個說那你就弄“匪缸”“五路”死。一個說現在電不穩,騷匪匪不開,另一個回答說做飯飯不扶。後來我反覆請教,才弄明白,一個老太太去買蠟燭(納福),一個回答說賣沒(魔)了,一個說家裡頭老鼠(腦腐)太(忒)多,一個接茬說那你就弄水缸(匪缸)裡淹死(五路死),一個說電不穩(電壓不穩定,燒水水(騷匪匪)不開,一個搭話說做飯飯不熟。您聽了這段方言是否也覺得有意思呢?

    各地方言不同,意思不一樣,效果也就不一樣。每個地方方言都具有一定的地域文化色彩,非常值得研究。您的家鄉方言是什麼樣子?能否說說和方言有關的故事與大家共同分享呢?

  • 13 # 心田1314

    初中時,我的一個老師姓李,聽說是別的鄉鎮調過來的。他的方言比較嚴重,就是這方言害了他。

    在我們班,他擔任地理課老師。第一節課就出了問題。上課了,李老師走上講臺,可能是為了活躍氣氛,拉近師生關係,他提了一個簡單的問題,就那種不等聽完就知道答案的問題。一個同學搶答成功,李老師問“某同學回答得好不好啊?”不等我們回答,他自問自答說“則個是啊,則個是”。什麼意思?聽不懂。聽不懂就猜,從他肯定的神色,說話的環境,我們猜“則個是”可能是“對,可以,是的”這樣的意思。幾個調皮鬼還在下面小聲練習。好了,李老師上新課,講地圖,問了一個地圖方向的問題,這次我回答了,上北下南,左西右東。李老師露出滿意的神情,問,同學們,他回答的好不好啊。同學們齊聲答好,有少數幾個大聲說“則個是”。同學們一起望向這些調皮鬼,他們一個個滿臉壞笑。李老師說,則個是啊,則個是,不過啊,你們不能說則個是。小插曲過去,又接著上課,又提了一個問題,課本上有答案,又答對了,李老師很高興,問我們回答的對嗎,全班幾乎齊聲答道“嘖個是”,李老師臉色一變,一副不高興的樣子。停頓了一下,李老師說,同學們,我剛才要你們不要說“則個是”,你們可以做到嗎?這下,全班齊聲有節奏的喊,“則一一個一一是!”聲震屋瓦,然後全班笑翻了。把個李老師氣得用手對我們指指點點,卻說不出話來。他拿起書就走,再也沒有來給我們上課。

    又過了幾年,我到小學做代課老師,在全縣教學大比武的課堂上,我看到了李老師。那天李老師是講語文課,篇名叫《司馬光砸缸》。李老師情緒飽滿,匯入也不錯,問題出在讀篇名。李老師的家鄉話,是沒有後鼻音的,像ang和an,都讀an,eng和en,都讀en等等。李老師說,今天,我們要學習,司馬官---砸肝,來,同學們,跟我一起讀,司馬官---砸肝,司馬官---砸肝。他在那裡全神貫注地帶讀,下面的學生和聽課的領導老師都忍俊不禁,從微笑到笑出聲來,教學效果可想而知了。

    據說此後李老師離開了教學崗位,去做後勤了,一直鬱郁不得志。我覺得,還是與方言有關吧,一個老師,講一口流利的普通話,還是很重要啊。

  • 14 # 沐恩佳音

    大年初二回孃家時,我們經過我上小學時每天必須經過的幾個村子,我對孩子們說:“這個村子叫後門兒,這個村子是安門兒,這個村子是高門兒,前面就是劉莊兒,然後就到姥姥家了。”

    孩子們聽我說了一連串的方言,頓時一臉懵!

    沐恩問我:“媽媽,你保證你剛才說的不是外語?me是什麼?我明明看到村頭的路牌上是‘門’。”

    “實際上就是‘門’,但當地人都念轉了音,讀成了‘me’。”

    “你剛才嘰哩哇啦說的方言,我沒聽懂一個村子的名字,哈!”

    “媽媽,你給我們說一段方言,讓我們過過癮唄。”佳音起鬨。

    “好,你們聽好啊!我用方言給你們講個笑話。

    夜黑,外先,樹上有個嘛幾扭,一效叫喚一賀晌,青倒起俺爬到樹上夠它,木站牢穩,一效掉瀉來磕住不老蓋,快疼死俺了都。

    胖妮兒要是該這多美,給俺揉揉光把豆不老疼了,俺想胖妮兒想類一賀一賀的睡不啄。

    天剛亮俺就竄到她家當院斜貨:胖妮兒!胖妮兒!

    她一翁門看見俺,她的臉可紅了,問:恁弄啥類,咋了呀?

    俺上去撈住她類胖手說:咱到集上吃油饃。

    到了炸油饃攤,俺兩手一摸步袋,卓兜空殼嘍,諾兜某任扇兒。

    俺心裡罵:去火,錢放在枕頭嗲忘帶個兔孫了。

    俺說:妥!木帶錢。

    胖妮兒說:恁花椒俺類不是?呲鬧人!

    俺往嗲一估堆,不吭氣兒了。

    唉!俺咋恁不中用類?!”

    我用家鄉話說完,他們倆大眼兒瞪小眼兒,一臉懵,哈哈!

    沐恩說:“啥意思啊?聽著怪熱鬧。”

    佳音說:“是不是和胖妮兒吵架呢?”

    “那我就用普通話給你們翻譯一下,認真聽啊。

    昨天晚上,外面樹上有個蟬,一下子叫喚一下午,早上起來,我爬到樹上想抓住它,沒有站穩,一下子掉下來,磕住膝蓋,快疼死我了。

    胖妮兒要是在這,該多美,給我揉揉就不太疼了,俺想胖妮兒,想得一夜一夜的睡不著。

    天剛亮,我就跑到她家院裡大聲喊:‘胖妮兒!胖妮兒!’

    她一推門看見我,她的臉就紅了,問:‘你幹啥呢?有啥事兒呀? ’

    我上去抓住她的胖手說:‘咱們到集市上,去吃油饃。 ’

    到了炸油饃攤,我兩個手一摸兜,這個兜裡啥都沒有,那個兜裡也是什麼都沒有。

    我心裡罵:‘壞事兒!錢放在枕頭底下,忘帶了。’

    我說:‘妥!沒帶錢。’

    胖妮兒說:‘你逗我嘞不是?真煩人! ’

    我往地上一蹲,不吭聲了。

    唉!我咋恁沒用嘞?”

    聽完我的話,倆孩子笑出了眼淚,哈哈!

    其實,方言是一方土地的靈魂;方言是一方土地的傳承;方言是一方土地的血肉!

    把方言傳承下去,能使得萬千遊子的心牢牢索住,彼此相連在一起!

  • 15 # 與蘭有緣

    說去什麼地方,那裡人就說“克哪裡”?

    問時間長不長,土話是“一哈哈”。

    喊你轉過身來,他們說“車過來”。

    如果你事情辦砸了,他們就會說“哦貨,打道了”,

    如果一個人犯法了,那裡人會說“撿家園咯”。

    形容一個人穿戴規規矩矩,他們就很簡單地形容說“周正”。

    比喻一個女孩很漂亮,他們就說“火兒晃得狠”!

    一件事需要很短時間完成,他們就說“一法式”。

    形容一個人的苦臉,於是就說“鬼眯屎眼的”。

    說一個人長時間不走了,就說“焊到起”。

    形容一個人很懶,他們就說“殺起一個二偏孩”。

    想一個問題時,他們就說“默道起”。

    大人訓不聽話的孩子時,大人就會吼道“慢點我爪你兩偏腳嘞”

    叫你注意腳下的路時,他會提醒你“不要打道起”!

    如果有個人被抓,他們就說“兆了兆了”。

    一個人出苦力,他們就說“掌笨”。

    如果一個事情不好辦,就說這個事情“老火得狠”!

    說一件事情得和稀泥,他們就說“算了打羅喝”。

    如果這個人心狠手辣,他們就形容“刮毒得狠”。

    形容一個人面色不好,說你“青格狼當”。

    一件事情要辦徹底,他們就說“殺各”。

    非常非常多,由於長期不在那裡生活了,許多許多“土話”都想不起來了。

  • 16 # 天使玉仁

    我青春年少時,就隨父母從成都搬遷到湖南生活。剛到湖南那裡許多方言我都聽不懂。父母都是醫生,他們給人看病時,我有時也在一旁聽。比如患者求醫時常說:“醫生,我要吊水,要不開點圓子。”我一聽真是蒙圈了,什麼叫吊水,圓子啊?後來父親解釋說,“那是方言,吊水就是輸液,圓子就是西藥的意思。”

    隨鄉入俗,時間長了我不僅聽懂了方言,也能說當地的話了。後來我也當了醫生,工作中要接觸各地方的人,所以一般我都說普通話,但有時也用方言(湖南,四川,河南)等,這樣溝通比較方便,而且醫患之間也有了親切感。比如來了個湖南妹子,我就說:“妹坨,你那裡莫好過呢?你覺得身體莫太恰虧,我給你開點圓子恰,你要想好得快點,就給你吊瓶水……”翻譯出來就是,小妹妹,你那裡不舒服啊?你如果感覺身體還吃得消,我就給你開點西藥吃,如果你想病好得快點,就給你輸液治療吧。友友們,你們覺得方言在生活中,是不是很有趣呀?

  • 17 # 水草不藍

    八十年代,我在一個建築公司工作,工地有外包勞務的陝西西部勞務隊。那時候,人們潤手都用“棒棒油”,勞務隊的幾個小姑娘到一個國營商場去買,商場裡的售貨員事不多,幾個人集中在一起諞閒傳,姑娘們看好了就過去叫售貨員,說要買“槓郎油”,售貨員聽了說:“沒有”。幾個小姑娘還以為售貨員沒聽清,又說了一次要買“槓郎油”,售貨員不耐煩了,“告訴你了,說沒有沒有,沒聽見啊”?姑娘們不願意了,明明那裡擺著,卻說沒有,就是看不起農村人,為此就吵了起來。主任在辦公室聽見外邊吵聲,出來問怎麼回事?姑娘們一口方言,說了來龍去脈,主任笑笑,說讓領過去看看,售貨員一看是“棒棒油”。不吵了,都是方言惹的禍。

  • 18 # 率真自在的英子

    中國56個民族有56種語言,每個民族又有不同的語言,每個民族的每個地方又有不同的方言,像我們這裡的方言可多啦,祖父叫爹爹,祖母叫南南,爸爸叫牙,媽媽叫羊,姑姑叫姑娘,舅舅叫醜亞,男孩叫嘖幾,女孩叫妹幾,青蛙叫麻怪,蝌蚪叫秧賣怪,狗叫腳,鴨子叫耶,蝦子叫哈子,絲瓜叫紅線瓜,茄子叫恰瓜,豆角叫吼鈣,聽到這些方言要您笑掉牙齒。

    最搞笑的在後頭呢?有次暑假我帶著兒子去廣州,因為路途遙遠,那時我們還沒私家車必須坐火車,到了火車站,哇塞!人山人海,“各位乘客,請帶好您的行李,列車馬上到站了”,大家做好充分準備上車,“嗚—嗚—嗚”,火車來了,大門一開,乘客蜂擁而至,“嗚—嗚—嗚”,車開動了,突然車上有個婦女大聲呼喊:“我的孩子掉了,我的孩子掉了,我的孩子掉了”,大家蒙了,明明她手上牽著兩個孩子,怎麼她還有3個孩子嗎?列車長馬上趕來,想緊急呼救,發現她的腳上只穿著一隻鞋,大家也朝著列車長的視線望去,忽然明白了,原來是她的鞋子掉了,

    搞笑不搞笑?

  • 19 # 葉子d生活日常

    我在德州住了八年。剛去的時候他們也用方言,我也用方言,她們說得話有的我也聽不懂,我說得話有的

    她們也聽不懂。

    我還是個急脾氣。越著急說她們越聽不懂,咱一個人不能讓人家改語言是不是。那只有我改了。沒別的辦法,我只有說半洋不洋的話了。(說普通話不叫普通話,說土說也不是,所以我就說是半洋不洋的)。

    有一次給我外甥打電話,讓他把我數落了一頓,說怎麼這樣說話。說誰,誰,誰出去多久也沒改方言。你說我也不是故意的,有時候忘了切換過來不是。打電話撈過來就打,誰能先想到把說話切換過來再打。

    再說現在孩子都說普通話,我要是說土話他們也聽不懂。友友們我該說普通話呢,還是說方言呢

  • 20 # 青蓮2459

    我伲蘇州人講話,自己想想也覺得好笑,例如:吵架,在吵得較兇的時侯,要打起來的時候要先打招呼的,阿要抜2記耳光你吃吃,另一方說你敢,旁邊人稍微勸一下就吵不起來了,還有小時候我經常聽到河裡開過的船,因為蘇州:人家盡枕河,2船相反方向開過,船上搖船的看2只船要碰撞了,就喊,勿好哉!勿好哉!等到2只船撞上了,就喊,哪末好哉!我現在覺得還很好笑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評價電視劇《都挺好》中李念飾演的三觀超正的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