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認為你自己是什麼樣的人,你便只看到了那一個模樣。
當你建立起對任何東西的印象之後,你就只能看到那個印象了。
當一個人對於自己所看到的事物,建立了印象,那是以他自身固有的思想、意識和知識等等建立了印象的看法。
我們的好惡,喜歡與不喜歡,正是來於此。比如我們會喜歡去旅遊,不喜歡開會,我們看到一個穿背心的人,也會有喜歡與不喜歡的反應······我們就是這樣透過一箇中心點來觀察和判斷事物的,這樣的發生,就是觀察者與被觀察者之間的產生的行為活動。
而我們的衝突,往往就是來於兩者之間產生的行為活動。當我們身為一個觀察者去看待被觀察者的時候,我們製造了對立,製造了觀察者和被觀察者。
如果能夠有所意識,你就會發現,身為觀察者的自己,視野與思想意識之中,只是一些舊有的記憶,已知的知識,預設的經驗,各種事件、各種影響、各種傳統和各種痛苦的組合,所有這些因素,其實都是屬於過去的。
以致於,我們的衝突,就是源於這些屬於過去的舊有之物,企圖用來詮釋新的事物而造成的。舊有之物在於過去,那些過去的經驗和看法,會讓我們對當下一切的發生,產生預設的條件反射。這樣的反應,就是舊有之物對新事物的詮釋。
比如我們遇到了挫折,我們會習慣性地將意識中對於這件事情的預設看法,投射到當前所面臨的挫折之上,而這就是過去經驗當中,已儲備的知識當中,所給我們帶來的參考。當我們的大腦中出現這件事種種的不好印象,我們就會預設於將眼前的挫折,等同於這些負面的資訊。
那麼,當挫折發生,對應在我們的身上就會出現類似如此的反應:悲觀、自責、不開心、痛苦······當然,你會認為是這是很自然的事情。可是,如果你懷有覺察之心,對觀察者和被觀察者有所瞭解,對舊有之物和新事物之間的關係有所洞察,你就會重新看待這件事。
眼下的挫折,一定是我們固有印象當中的預設印象嗎?當前的困難,正是我們所認同的那種負面意義嗎?它必然只會給我們帶來不好的影響嗎?如果你會沉默,你就有得尋思。你會覺察著眼前的一切,發生了什麼,你該去做什麼好些。
有所警惕就會明白,挫折與困難這樣的事物,只是存在與發生,並不如我們所預設的那樣,只會令我們不好。挫折和困難,必然令人成長,而問題只在於我們不願意面對而已,才生出那麼多的憂愁與苦悶來。然而,面對它,就必然過去,這就是突破成長,不畏於舊識。
面對它,並不是要壓抑或者改造眼前的事物,倘若我們有這樣的心念,便是製造了另外一種衝突,在觀察者和被觀察者之間的空隙中,以個人喜好來做出反應。
發現了嗎?這樣的反應,正是來於自己,因為我們在以個人喜好來做出行動,那麼,這衝突所帶來的問題,正是來於自己,而這些反應產生的問題,也就是自己。是我們在用個人喜好這樣二元對立的念頭,去做出反應性的行動,如此當然會出現內心的衝突,當然會出現痛苦的感受了。
而我們之所以會有這樣二元對立的念頭,正是源於舊識之中,舊有觀念和經驗當中,我們把它當成了不好的東西,正是由這樣的分界心,有所對立,便有了內心的衝突,我們也變得不開心。
內心的衝突,正是這樣來於舊識製造的對立,而引來的對當下的抗逆,所產生的矛盾。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去面對這樣的內心衝突呢?
覺察這樣的存在與發生,不批判不譴責,也不去抱怨,試著放下它在舊識裡的印象,以及關於它的一切意念上的負擔,放下它可能會把自己擊垮,或者讓自己遭殃等等這一切的意念。放下才能靜心下來,融入於當下的生活之中,生活裡,需要你做什麼,你要做什麼,你便做什麼就好。
如此下來,你會在靜心裡面對當下有所覺知,而覺知會引導你真正而自然地行動,你會在行動當中,擁有不同以往的心智狀態,你會因為其中出現的對當下的專注力,開始對當下,對眼前的一切,對自己更加敏銳,甚至因為坦然面對生活,而擁有更高的智慧。
面對內心的衝突,謹記得,不念舊識,不懼不怕。一切會慢慢變得平和。
你所認為你自己是什麼樣的人,你便只看到了那一個模樣。
當你建立起對任何東西的印象之後,你就只能看到那個印象了。
當一個人對於自己所看到的事物,建立了印象,那是以他自身固有的思想、意識和知識等等建立了印象的看法。
我們的好惡,喜歡與不喜歡,正是來於此。比如我們會喜歡去旅遊,不喜歡開會,我們看到一個穿背心的人,也會有喜歡與不喜歡的反應······我們就是這樣透過一箇中心點來觀察和判斷事物的,這樣的發生,就是觀察者與被觀察者之間的產生的行為活動。
而我們的衝突,往往就是來於兩者之間產生的行為活動。當我們身為一個觀察者去看待被觀察者的時候,我們製造了對立,製造了觀察者和被觀察者。
如果能夠有所意識,你就會發現,身為觀察者的自己,視野與思想意識之中,只是一些舊有的記憶,已知的知識,預設的經驗,各種事件、各種影響、各種傳統和各種痛苦的組合,所有這些因素,其實都是屬於過去的。
以致於,我們的衝突,就是源於這些屬於過去的舊有之物,企圖用來詮釋新的事物而造成的。舊有之物在於過去,那些過去的經驗和看法,會讓我們對當下一切的發生,產生預設的條件反射。這樣的反應,就是舊有之物對新事物的詮釋。
比如我們遇到了挫折,我們會習慣性地將意識中對於這件事情的預設看法,投射到當前所面臨的挫折之上,而這就是過去經驗當中,已儲備的知識當中,所給我們帶來的參考。當我們的大腦中出現這件事種種的不好印象,我們就會預設於將眼前的挫折,等同於這些負面的資訊。
那麼,當挫折發生,對應在我們的身上就會出現類似如此的反應:悲觀、自責、不開心、痛苦······當然,你會認為是這是很自然的事情。可是,如果你懷有覺察之心,對觀察者和被觀察者有所瞭解,對舊有之物和新事物之間的關係有所洞察,你就會重新看待這件事。
眼下的挫折,一定是我們固有印象當中的預設印象嗎?當前的困難,正是我們所認同的那種負面意義嗎?它必然只會給我們帶來不好的影響嗎?如果你會沉默,你就有得尋思。你會覺察著眼前的一切,發生了什麼,你該去做什麼好些。
有所警惕就會明白,挫折與困難這樣的事物,只是存在與發生,並不如我們所預設的那樣,只會令我們不好。挫折和困難,必然令人成長,而問題只在於我們不願意面對而已,才生出那麼多的憂愁與苦悶來。然而,面對它,就必然過去,這就是突破成長,不畏於舊識。
面對它,並不是要壓抑或者改造眼前的事物,倘若我們有這樣的心念,便是製造了另外一種衝突,在觀察者和被觀察者之間的空隙中,以個人喜好來做出反應。
發現了嗎?這樣的反應,正是來於自己,因為我們在以個人喜好來做出行動,那麼,這衝突所帶來的問題,正是來於自己,而這些反應產生的問題,也就是自己。是我們在用個人喜好這樣二元對立的念頭,去做出反應性的行動,如此當然會出現內心的衝突,當然會出現痛苦的感受了。
而我們之所以會有這樣二元對立的念頭,正是源於舊識之中,舊有觀念和經驗當中,我們把它當成了不好的東西,正是由這樣的分界心,有所對立,便有了內心的衝突,我們也變得不開心。
內心的衝突,正是這樣來於舊識製造的對立,而引來的對當下的抗逆,所產生的矛盾。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去面對這樣的內心衝突呢?
覺察這樣的存在與發生,不批判不譴責,也不去抱怨,試著放下它在舊識裡的印象,以及關於它的一切意念上的負擔,放下它可能會把自己擊垮,或者讓自己遭殃等等這一切的意念。放下才能靜心下來,融入於當下的生活之中,生活裡,需要你做什麼,你要做什麼,你便做什麼就好。
如此下來,你會在靜心裡面對當下有所覺知,而覺知會引導你真正而自然地行動,你會在行動當中,擁有不同以往的心智狀態,你會因為其中出現的對當下的專注力,開始對當下,對眼前的一切,對自己更加敏銳,甚至因為坦然面對生活,而擁有更高的智慧。
面對內心的衝突,謹記得,不念舊識,不懼不怕。一切會慢慢變得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