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歐羅永珍
-
2 # 霖雨寒蟬
為什麼義大利經歷二戰還儲存了不少古蹟
1.首先,羅馬、佛羅倫薩、那不勒斯、威尼斯、博洛尼亞、熱那亞、維羅納這些主要城市,除威尼斯外均遭受過盟軍轟炸。
羅馬:羅馬本身沒有幾個軍事目標,加上城市本身的歷史價值,遭受的轟炸並不多,雖則如此,盟軍投入轟炸羅馬的飛機仍超過11萬架次。
佛羅倫薩:城市外圍遭受過轟炸,市中心無損。
那不勒斯:這是受轟炸最嚴重的城市,由於是一個重要港口,港口區及周邊工業區域反覆遭到轟炸,被盟軍解放後繼續遭受德軍的轟炸。不幸中的萬幸是,港口區處於市區邊緣。
威尼斯:缺乏軍事目標,完全未受到轟炸。
博洛尼亞:該地的鐵路站場曾遭受猛烈轟炸,連帶影響周圍的居民區
熱那亞:都靈-熱那亞-米蘭,這三個城市構成義大利的工業三角區,一直遭受猛烈的轟炸。
維羅納:自古就是個兵家必爭之地,有著義大利門戶之稱。該地同樣遭受過多次轟炸。
2.這裡提到羅馬,就不可避免的要提到梵蒂岡。教皇與羅斯福之間互相透過書信,希望梵蒂岡和羅馬遠離苦痛與毀滅,讓這個城市免於不可修復的破壞。美華人也怕轟炸冒犯到軍方的天主教人士,但英華人不幹了,因為義大利參與了轟炸倫敦,最後該轟的還是轟了。不過炸的時候就小心了一點儘量避免把炸彈扔到教皇的頭上去。所以最後雖然還是有幾次誤傷,但梵蒂岡還是近乎完好的儲存了下來,教皇多少還是起了一些作用。
3.義大利國內複雜的形勢。義大利王國的法西斯政府正在暗中與盟軍談判停戰事宜,停戰協議在9月3日簽署,為避免得知停戰協議的德國迅速佔領義大利半島,直到9月8日,方才正式對外宣佈。時任義大利總理的墨索里尼也被欲保住王位的埃馬努埃萊三世國王下命令逮捕。
所以,綜合以上因素可以看出盟軍基本上都是挑軍事作用的目標來轟炸,這也為義大利保留下不少有歷史意義的建築物。
要回答這個問題幾乎只能從軍事角度而非藝術/建築/文化入手。二戰中被破壞的歷史名城基本都是出於戰略轟炸或激烈巷戰,戰爭一旦爆發就少有藝術史學家/修復學家發揮的空間了。義大利雖然在戰爭初期是軸心聯盟,戰爭結束時卻也是戰勝國,既避免了初期被德國入侵攻打,又避免後期跟盟軍激烈交戰,倒戈之後根本沒有大範圍轟炸摧毀其戰爭意志的必要。
事實上直至今日盟軍在進攻策略和戰爭心態上仍飽受文保屆人士詬病,稱其為guerra contro l"arte (war against art),例如科隆曾遭受262次轟炸,75%建築被毀,古蹟幾乎只有科隆大教堂倖存。而義大利在戰爭中的表現沒有那麼讓人恨之入骨,也就免遭過度轟炸之劫。
而“不設防城市”(Open city/citta aperta)的策略為古蹟儲存發揮了關鍵性作用。自願放棄一切抵抗力量,主動撤出軍隊另闢場地作為戰場,這種做法後,敵方軍隊將不會炮轟或攻擊該地,而是以行軍方式進入。這使得羅馬、佛羅倫薩這些歷史名城得以完整地留存下來。從今天看來,必須要感謝當時的這一做法。
最後非常軍事的一點是,據說當時可以執行轟炸任務的英國空軍機型載量不夠,長途跋涉還要翻過阿爾卑斯山到義大利執行轟炸無異於自殺。而義大利工業在42年以後就進入崩潰狀態,雖然在當時的國際法中並沒有禁止針對平民的軍事打擊,戰略轟炸的主要目的還是集中在摧毀軍工業設施,義大利的中世紀、文藝復興古城顯然缺乏軍事打擊目標。也因此,雖不似柏林90%或華沙85%面積被炸燬,北方工業城市都靈和米蘭遭受了較嚴重的轟炸,維羅納的火車站、佛羅倫薩的鐵路和除老橋外的其他幾座橋、那不勒斯市郊的港口都遭到毀滅。
圖為佛羅倫薩的Santa Trinita橋,是Bartolomeo Ammannati在米開朗琪羅的設計圖基礎上修建的。1944年8月8日被撤退的德軍炸燬,1958年重建。沿岸建築均有波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