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洋哥說科技
-
2 # 獅子貓讀史
宋襄公在扶持齊桓公的兒子,也就是太子昭登上齊國君位的過程可以說是很順利,而且齊桓公雖死,但齊國的餘威還在。因而這件事在對於宋襄公試圖稱霸起到了促進作用。
宋國實力有限,因而提出“仁義”,既是尋求以主觀道義方面來彌補客觀實力的不足,也是對齊桓公稱霸的愚蠢模仿。齊國稱霸時曾提出“尊王攘夷”,表達了維護西周禮法的決心。但齊桓公“尊王攘夷”是以國力為基礎的,宋襄公卻片面而固執的認為“仁義”可以解決一切問題。
當然,宋襄公想借助一些道義上的支援還是挺有必要的。宋襄公在扶持齊國太子昭繼位的時候,就幾乎沒有大國響應他。因而喊出一些口號,至少可以讓自己在外交上獲得一些便利。但他找錯了物件。像“仁義”這種東西,放在那個禮崩樂壞的時代,已經很少有人接受了。
最讓人不能理解的是宋、楚兩軍的交戰。起初是宋國入侵鄭國,而鄭國向楚國求援,如果從這層來看的話,倒像是宋國“不義”,而楚國援救倒是“有義”了。宋襄公對於宋國國力還是有正確認識的,他提出“仁義”就是彌補一些方面的不足。而從客觀來看,宋、楚兩國的軍事對決就成為了正面對決,那麼這就又回到了國力、軍力對抗的層面,而宋國的實力是不及楚國的,自然也就失敗了。所以,有人認為宋襄公的所謂“仁義”就是假道學。
因為宋襄公就是一頭實實在在的蠢豬。至於為什麼說他蠢,來看看他都做過什麼事。
一、沒有一個君王應有的覺悟
在宋襄公繼位後,竟然任命他的哥哥目夷為司馬,讓他主管軍政大權。宋襄公同時將管理國家的權利和管理軍隊的權利給了他哥哥。稍微有點腦子的人都不會這麼幹。
特別是軍權,那可是君王的根本,宋襄公等於是把自己的身家性命,交給了這位同父異母的哥哥。好在自己的各個並沒有二心,不然宋國還得上演一個兄弟相殘。
二、企圖獲得遠高於國家實力的政治地位
公元前639年,當時的宋國只是一個小國,遠不如楚國強大。但宋襄公雄心勃勃,覺得自己幫助齊孝公獲得了齊國君位,就可以繼承齊桓公的霸主事業。於是慫恿各諸侯在宋國會盟,雖然諸侯們大都來了,但是宋襄公表露出自己的意圖之後,幾個中原大國都沒理他。宋襄公甚至愚蠢到想要聯合楚國去壓服小國,卻沒想過,當時的楚國實力可以說是最強大的了。最後惹起楚國的不滿,被楚國的將士逮去狠狠的羞辱了一頓。更可笑的是,在來的時候,公子目夷建議多帶些兵馬,宋襄公卻說:“那不行,我們為了不再打仗才開大會,怎麼自己倒帶兵馬去呢?”。宋國是小國,沒有強大的實力,卻企圖獲得更高的地位和威望,到頭來卻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三、戰爭的時候,卻還在想著“仁義”
宋襄公沒有得到盟主之位,回去後越想越氣,於是決定教訓一下鄭國。鄭國向楚國求救。楚成王直接派軍直接去攻打宋國。宋襄公連忙趕回來。兩軍隔岸對陣,在楚軍開始渡水的時候,公子目夷就對宋襄公說:“楚國仗著他們人多兵強,白天渡河,不把咱們放在眼裡。咱們趁他們還沒渡完的時候,迎頭打過去,一定能打個勝仗。”
可沒想到宋襄公竟然說:“不行!咱們是講仁義的國家。敵人渡河還沒有結束,咱們就打過去,還算什麼仁義呢?” 。 不多工夫,楚國的兵馬已經上岸擺好陣勢。就這樣,講“仁義”的宋襄公被楚軍打的毫無招架之力。
兩軍對陣,想的應該是怎樣消滅敵人,不乘著敵人渡水的時候進攻,反而等到敵人上岸擺好陣勢後才進攻。自以為是的去和敵人講仁義,敵人可沒有那麼蠢。宋襄公作為戰爭的領導者,不應死守教條,從而使自己陷於十分被動的局面。宋襄公就是一個懷抱本本主義、死搬教條、一戰而恥的蠢豬式人物。
宋襄公嚴守商周以來形成的“治兵以禮”的軍事思想,沿襲了“君子不重傷”“不殺黃口,不獲二毛”“重偏戰而賤詐戰”的作戰方式,他努力保持君子風範,墨守成規。甚至把這種作風帶到了國家層面,把“禮”看做比國家利益還要重要。這在春秋戰國時期,肯定要被吃的連骨頭都不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