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真誠地看著你

    就是他自己說的,“無顏見江東父老”。

    項羽是楚國貴族出身,從小受優秀的教育,能力出眾,武力強大。但是也養成了自大、自負的性格。榮譽(簡單說就是面子)重於生命。垓下的損失太大,他僅一人身勉,這是他不能接受的。而且,所謂項羽過江就能東山再起也是臆測。項羽是舊貴族,不重民生,並不受百姓擁戴,而他的統治基礎就是軍隊,這是他自反秦以來苦心經營的,而這些軍隊在垓下損失殆盡,此時已不是秦末民不聊生,而是楚漢之爭末期,人心思定,劉邦仁義的名聲傳遍天下,項羽垓下之敗後徹底大勢已去,可能他自己也意識到了這一點,所以,一死了之。

  • 2 # 隱龍說史

    項羽不是好面子,而是很清楚自己所處的局勢。即便他能逃回江東,可當時的江東不同於南朝時期,秦漢時期的江東無異於蠻荒之地,無法動員多少軍事資源。此時劉邦已經聯合了幾乎所有的諸侯國,一旦聯軍壓向江東,項羽仍然是無法抵抗的,結局很可能就是王翦大軍渡江滅越國那樣。如果江東失守,項羽還能逃的地方,就剩更南邊的百越了,不過那也不是個好去處,後來吳楚兵敗,吳王父子南走百越地區,很快就被百越國君殺了,拿著人頭去向漢廷邀功。如若落了單,就算強如項羽,恐怕也只需要一個縣的兵力就能將其擊殺。反正結果都是一樣的,為什麼還要再做無意義的抵抗呢?痛痛快快在烏江邊來一場最後的決鬥,豈不是很好?

  • 3 # 王鐵堯

    項羽之心性不足,心理有傷故不能聽勸。

    去江東,未必無迴天之機。

    但項羽乏理性心智,未能聽。

  • 4 # 經典守望者

    項羽根本就回不到江東了,項羽其實在和漢朝對峙的時候已經察覺到自己的問題了。原本氣吞萬里的楚霸王其實在楚河漢界時就已經是強弩之末後援不濟了。

    漢四年,韓信於河北攻破齊、趙等國。項羽大將龍且被韓信所破殺。 劉邦引兵渡汜水,大破楚國大司馬曹咎軍。項羽聽聞曹咎兵敗,引兵而回。兩軍對峙於鴻溝,後來項羽主動送還劉邦家眷,與劉邦簽訂盟約,以鴻溝為界,中分天下。不可一世的項羽為什麼要主動與劉邦議和呢?因為項羽軍隊的後勤出了問題,范增死後,項羽身邊就沒有出名的文臣輔佐,他的後方其實一直是處於無政府狀態。再加上項羽經年累月的對外出兵,軍隊其實已經非常疲憊,再沒有得利的文臣為他穩定後方、籌措糧草,收納賦稅,軍隊根本就支撐不了。

    此外,項羽的後勤問題還來源於九江王英布的背叛。九江王英布原本是項羽的盟友,可是為了利益投靠到了劉邦的陣營,後來又被項羽大敗,可以說是項羽的生死仇人。此時的他已經和漢軍一路收復九江國的土地,成功穿插到了項羽的身後。也就是烏江和楚國之間的地域,項羽聽到四面楚歌,懷疑是劉邦已經佔領了楚國,說的就是英布這支隊伍。項羽即使能夠渡過烏江,等待他的也是磨刀霍霍的九江士兵,此時的他無兵無將,只能是任人宰割。而且,英布為人卑鄙狠毒,當年項羽暗中指使英布殺掉義帝,英布竟也照做,可見他是一個無所顧忌的亡命之徒,落到他手中的後果絕對不會好。所以,項羽寧可自盡以保全威名。其實項羽的失敗,在他逼走范增使其鬱鬱而終之後便已經註定。鴻溝協議是他最後的機會,他如果能率領殘兵敗將回到楚國,他就還有喘息之機,可惜歷史沒有給他這個機會。

  • 5 # 立志成蟲

    楚漢相爭以西楚霸王項羽自刎於烏江岸邊落幕,自刎前烏江岸邊的一個亭長划著小船建議項羽上船渡江,回江東再圖東山再起,項羽卻認為當年率8000江東子弟渡江進軍中原爭霸天下,如今歸來不剩一人,“無顏見江東父老”,拔劍自刎。項羽好面子不假,但實際情況是江東父老也未必會擁護他,人生在世為“名利”二字,江東子弟不但沒得到名利反而片甲不歸,誰還願意跟著項羽?圍攻項羽的韓信彭越英布這幾個大咖過去都曾經是項羽的部下,如今打了雞血的要滅項羽還不是因為劉邦開了“封王”這樣的高價碼?甚至把項羽分屍能爭奪到屍體一部分的人都能封個爵位!再說了,項羽即使乘船渡江,劉邦會放過他嗎?必然緊追不捨,項羽根本沒有喘息的時間,更別說還有重新拉隊伍的機會了。項羽對局勢判斷的非常準確,自知再無生路,不願投降受辱,將坐騎“烏騅”寶馬贈於亭長,拔劍自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陰天如何拍攝婚紗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