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天飛鶴

    孫策臨死時的江東局勢,在《三國志 吳主傳》是有所概括,可以分為三點。

    深險之地猶未盡從

    這裡說的主要是山越的問題,縱觀孫吳歷史,山越一直是大患。尤其在孫氏建國以後到太平二年這個時間段,鎮壓山越和平撫內亂簡直成了孫吳第一要務。孫策死後三年,孫權便派人平潘陽、樂安、海昏等地的山越。

    天下英豪布在州郡

    說的是江東和孫氏抵抗計程車人階層,他們的影響力是很大的,因此孫策採取了誅殺的辦法。孫策曾經大量誅殺這些英豪,就連郭嘉都知道這件事,說“策新並江東,所誅皆英豪雄傑能得人死力者也。” 可見此事影響深遠。孫策如此誅殺士人階層,即江東反對他計程車人階層,給帶來的負面影響是很不好的。因此孫策給孫權的囑咐中有“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孫策給孫權囑託是不在進行對反對他們的江東士人階層進行誅殺,而且選擇選賢良之才,加以任用。

    賓旅寄寓之士以安危去就為意,未有君臣之固。

    說的是還在江東觀望計程車人階層,孫權想在江東混的開,那麼少不了世家大族的支援。建安初年,曹操從江東也招了一些人才過來的。這些賓旅寄寓之士一直遙遙觀望,也是個問題。孫策臨死,孫權繼位,這都是他要面對的問題。

  • 2 # 三千年讀史看人生起落

    遠有強敵,近有世仇,內有憂患。

    遠有強亂。孫策臨死之時,袁紹與曹操正在打官渡之戰,決定北方的最後歸屬,無論哪方勝利,平定北方後,下一個目標必定南方政權,到時南方將成為主戰場,面對北方集團的瘋狂進攻,江東能否保住尚在未知之數。

    近有世仇。荊州與江東為近鄰,但劉表手下大將黃祖殺了孫策之父孫堅,於是兩家成了世仇,難以化解,況黃祖就在江夏鎮守,緊鄰東吳屬地,隨時都可進攻江東,所以時以為患。

    內有憂患。孫家雖是江東之人,但家境不好,乃士家寒族,被當地大族看不起,而孫策起家於江西,原為袁術舊部,率軍進入江東,江東豪門士族勢力皆有不服,又恰逢袁術稱帝,所以視孫策為袁賊餘孽,備加排斥。

    孫策雖勇武過人,但卻嗜殺成性,見江東諸眾皆有不服,便大開殺戒,江東豪傑死於孫策之手甚多,這也是後來孫策被人刺殺的原因。江東世族雖被武力鎮壓,但心中不服,孫策死後,必成江東不穩定因素。後人稱孫策打下的江山為“業非積德之基”。

    孫策也知道自己在江東殺孽太重,決不能再這樣下去,否則必亡。所以才讓孫權接班,並對孫權說:“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陳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

    《三國志孫策傳》記載:“孫氏因擾攘之際,得奮其縱橫之志,業非積德之基,邦無磐石之固,勢一則祿祚可終,情乖則禍亂塵起,安可不防微於未兆,慮難於將來?”

    孫策臨死時,打下的五郡之地尚未完全平定,一些少數民族仍不服從管束,起兵做亂,由於山險地遠,一時難以治服,以山越族為最。

    而寄居在江東各郡的有才之士皆在觀望,吳強則留,吳弱則去矣,人心極不穩定,更要命的是,一此大臣也處於觀望之中,君臣之間的關係並不穩固,隨時都可能背叛。

    《三國志吳主傳》記載:“是時惟有會稽、吳郡、丹楊、豫章、廬陵,然深險之地猶未盡從,而天下英豪布在州郡,賓旅寄寓之士以安危去就為意,未有君臣之固”。

    孫策臨死之時,孫權尚小,未及弱冠,且寸功未立,軍中將士多有不服,孫策在時尚好,一旦歸去,則地動山搖,孫權根本鎮不住。所以孫策才託孤於張昭與周瑜,並對張昭說,江東我們要是實在呆不下去,可帶孫權緩步西歸。

    《三國志張昭傳》記載:策謂昭曰:"若仲謀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正復不克捷,緩步西歸,亦無所慮。"

    可見孫策給孫權留下的是怎麼樣的爛灘子,對於一個只有十九歲的少年來說是 多麼大的挑戰,可孫權憑藉自己的能力,再周瑜和張昭的輔佐下,把東吳治理的國富民強,上下同心,江東有如磐石一般,在三國中屹立不倒。不能不說孫權堪為當世英雄,其雄才偉略,用人之術為後人所稱頌。曹操感嘆曰:“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程式使用者運營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