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3
回覆列表
  • 1 # 安穩147258

    三國(220年-280年)是上承東漢下啟西晉的一段歷史時期,分為曹魏、蜀漢、東吳三個政權。赤壁之戰時,曹操被孫劉聯軍擊敗,奠定了三國鼎立的雛型。 220年,曹丕篡漢稱帝,國號“魏”,史稱曹魏,三國曆史正式開始。次年劉備在成都延續漢朝,史稱蜀漢。222年劉備在夷陵之戰失敗,孫權獲得荊州大部。223年劉備去世,諸葛亮輔佐劉備之子劉禪與孫權重新聯盟。229年孫權稱帝,國號“吳”,史稱東吳,至此三國正式成立。 此後的數十年內,蜀漢諸葛亮、姜維多次率軍北伐曹魏,但始終未能改變三足鼎立的格局。曹魏後期的實權漸漸被司馬懿掌控。263年,曹魏的司馬昭發動魏滅蜀之戰,蜀漢滅亡。兩年後司馬昭病死,其子司馬炎廢魏元帝自立,建國號為“晉”,史稱西晉。公元280年,西晉滅東吳,統一中國,至此三國時期結束,進入晉朝時期。 要真正瞭解這段歷史,最好的途徑還是透過史書,而且還得是正史,雖然很多時候史官因為當權者的原因會抹除或者改變一些歷史,但總體而言正史比起其他的野史雜記、道聽途說等來著更準確一些,也往往是最接近歷史真相的一個跳板(不絕對,但絕大部分如此)。 有記載三國曆史的史書很多,《三國志》、《資治通鑑》、《英雄記》、《魏略》、《九州春秋》等等,如果要從中選一本最適合瞭解三國真相的史書的話,陳壽編著的《三國志》無疑是最好的選擇。 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相比《三國志》,其他史書或多或少有所不足。有的年代太過久遠,難免失真,比如《資治通鑑》是北宋時期編著,隔了將近千年,雖然司馬光能力一流,但這麼久遠的事情記載起來也不可能處處詳盡;有的雖然是三國時期的史官所著,但政治性太強,片面不可靠,比如《魏略》就是魏華人自己編撰的,其中多有對曹操的褒獎而少了一些客觀;有的雖然是三國時期的文人所著,政治性不強,卻已失傳,比如王粲的《英雄記》記載的都是東漢末年及三國時期的英雄人物,按理杜撰胡編的可能性不大,可惜原文已佚。 另一個主要的原因則是陳壽這個人和《三國志》本身成書的年代。 陳壽(233年-297年),字承祚。巴西郡安漢縣(今四川南充)人。三國時蜀漢及西晉時著名史學家。少時好學,師事同郡學者譙周,在蜀漢時曾任衛將軍主簿、東觀秘書郎、觀閣令史、散騎黃門侍郎等職。當時,宦官黃皓專權,大臣都曲意附從。陳壽因為不肯屈從黃皓,所以屢遭遣黜。蜀降晉後,歷任著作郎、長廣太守、治書待御史、太子中庶子等職。晚年多次被貶,屢次受人非議。元康七年(297年)病逝,享年六十五歲。 太康元年(280年),晉滅吳結束了分裂局面後,陳壽歷經10年艱辛完成了紀傳體史學鉅著《三國志》,全書共65卷,36.7萬字,完整地記敘了自漢末至晉初近百年間中國由分裂走向統一的歷史全貌,與《史記》、《漢書》、《後漢書》並稱“前四史”。 歷史上對陳壽的評價也多褒意。 司馬衷:壽才宜真,不足久兼也。 譙周:卿必以才學成名,當被損折,亦非不幸也,宜深慎之。 時人:善敘事,有良史之才。 裴松之:壽書銓敘可觀,事多審正。誠遊覽之苑囿,近世之嘉史。 從這裡透露出兩個重要的資訊,一個是陳壽這個人編著史書的才能很高,有良史之才,另一個則是陳壽這個人為人正派,嚴謹,所以他在編著的史書,基本上都是真實可靠的(當然肯定會有一些誤處,這個是難免的,而且也很少)。再加上陳壽原本就是蜀華人,在三國歸晉後才編著的史書,時代隔閡很小不說,他本身編著的時候也不存在什麼魏蜀吳的政治立場,只有一個史學家的客觀立場,所以也就顯然《三國志》更加可信。 如果確定要看《三國志》,這裡建議要看有裴松之注的版本,自古以來看三國就有“陳志裴注”的說話,陳志是陳壽的《三國志》,裴注則是裴松之為《三國志》作的注。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陳壽雖然嚴謹,導致《三國志》基本可信無誤,但也正因為他的嚴謹,導致很多模稜兩可不排除真實性可能的史料被他給摒棄了,而裴松之蒐羅廣博,引書首尾完整,不加剪裁割裂。為了註釋《三國志》,他收集了三國時期的原始材料達一百五十多種,博引各家著作的原文,註文字數約超過原文的三倍,基本上每一個可能的真相裴注都會羅列出來,供後人自己判斷。所以看《三國志》加裴注,不僅能更接近歷史真相,還能拓展我們的思維能力,對於歷史真相有一個自己的思考和判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陶淵明與李白有什麼關係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