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端溪行水
-
2 # 黎陽紅哥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陶淵明跟李白沒有什麼關係。
一、陶淵明跟李白不是一個朝代的人。
陶淵明生活在東晉末年,出生年代不詳(大概是公元352或365年),死於公元427年;而李白是唐代偉大的詩人,出生於公元701年,卒於公元762年。也就是說,陶淵明生活的年代比李白早了350年左右,他們不是一個時期的人,自然是八竿子打不著,沒有什麼關係了。
二、陶淵明是東晉偉大的詩人和辭賦家,也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他寫的散文《桃花源記》流傳千古,至今仍為人們傳頌;而李白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嗜酒如命,才華橫溢,飲酒作詩可謂一絕,被後人譽為“詩仙”,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明堂賦》《早發白帝城》等多首。
因此,陶淵明跟李白雖然都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文學家,但兩人並無交集,就像張飛跟李逵一樣,雖然都是性情暴躁的武將,打仗時卻是永遠也打不到一塊兒的!
-
3 # 如若天風
《自由體詩》
——(論一下,李白與陶淵明的關係)
關係就是一學生,“淵明”乃是好先生。
白小愛讀陶公書,從此寫出“驚天文”。
驚天文,陶令沉,“太白”超過南山人。
自古後浪推前浪,今日“天風”古今橫。
-
4 # 尋找獨立前行的牛
陶淵明(352或365年—427年)東晉詩人,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
李白(701年-762年)唐代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
李白詩歌與陶詩的關係,很少有人論及。其實陶淵明對李白的詩歌創作有一定的影響。在李白的《古風》中,那些直接暴露抨擊社會醜惡現象的詩篇,與陶淵明《飲酒》對現實的強烈批判極為相似。李白某些閒適隱逸的詩篇,不僅化用陶詩詞句,甚至化用整首詩的意境。李白的某些五律和短小樂府風格淡遠,亦有陶詩的影響在。李白對陶詩的神髓深有體會,又善於興會屬辭,因而他對陶詩的學習能做到神龍無跡。
-
5 # 真相很簡單
這個從源流上,有。
陶淵明的田園詩出現在唐詩的前夜,對唐詩的表現、審美方式,價值取向等等,都有著橋接作用。
唐詩的繁榮不是突然發生的,是積澱而來的,有關鍵的節點,陶淵明在節點上。
-
6 # 樂天派曾紀發
陶淵明與李白年齡相差350多歲,陶淵明是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的偉大詩人,也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李白是唐代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稱為“詩仙”,陶淵明與李白的關係是同一個標籤,即“逍遙派”。陶淵明的逍遙是閒適安逸,“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李白的逍遙是浪跡天涯,揮斥方遒,“我醉君復樂,陶然共忘機”。
事實上,李白對陶淵明這個前輩還是同病相憐,欣賞有加的。據查,在李白詩詞裡提到陶淵明的居然超過了22首之多,李白總是把陶淵明當做自己的良師益友,惺惺相惜,他們一個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一個是“不為五斗米折腰”,都是不得志而辭官遠離政治中心,逍遙自在,寄情山水,陶冶情操,流芳千古。
此外,李白的田園詩也寫得漂亮,《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這首詩承襲了陶淵明的恬淡爽直的田園詩風,但與陶淵明比較起來,卻多了幾分豪邁英氣和張揚之感!陶淵明的田園詩是清雅平淡中見真味,李白的田園詩是色彩鮮明,豪氣沖天,韻味濃烈。
-
7 # 文藝線上
沒有血緣親緣關係。陶淵明是東晉人,李白唐朝人。這兩個人都是文化人,會寫詩,陶淵明是真清高,陶淵明最後不為五斗米折腰,主動退隱,採菊東籬下了;而李白是假清高,李白得知被皇上召喚,非常高興,一聲大笑打酒慶賀去了。後來在官場上被人擠兌得東倒西歪的才無奈遠離朝廷。性格上李白是豪放的,陶淵明淡泊。兩個傢伙最大特點都是憤青。
-
8 # 高陵無聲
陶淵明與李白兩人不是同一歷史時期的人,所以除卻文化傳承方面,二者應該是不會有什麼關係的。要說有關係的話,那隻能是二人性格上有些相似,都比較恃才傲物,一個是不為五斗米折腰,一個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
-
9 # 西出陽關楊時明
陶淵明與李白生於不同朝代,陶生於東晉大約公352年,李生於唐朝公元701年,隔了三個半世紀,兩人沒有任何關係,同時兩人的人生目標也截然不同,陶潛翁辭官後所追求的是一種與世無爭,閒實安逸的自由自在的生活,他寫的桃花源記,大概就是他的真實心聲。而李白則不同,他狂放不羈的性格,很再乎功名利祿,但由於不安分,任性而為,做了兩年的官,因酒後洩密被唐玄宗炒了魷魚,李白一生基本都在不十分如中意度過,可他的詩絲毫沒有受到任何影響。
(一)
回覆列表
細說陶淵明和李白的關係
兩位詩人都是在各自朝代裡引領風騷的詩人而且都是酒仙。他們有很多相同之處,也有很多差異之處。下面一一論述。
一,性格上的關係
兩者的相同點在於都屬閒雲野鶴之流,在對官場政治的追名逐利厭倦之後決心歸隱山野。而兩者的不不同點是李白在官場失利、被擠壓之後被迫遠離世俗,這種清高顯得那麼無奈;而陶淵明則是不甘為五斗米折腰,主動退隱田園做一個悠閒山人,對塵世毫無眷戀,更符合一個隱士的風範。
二,文學創作的關係
陶淵明和李白的作品,確實能夠感覺其中游動凝聚的氣韻。李白的詩總是力圖追求意趣渾然突兀的氣勢,表現出為生命立言的強烈自我價值標榜的意識,如《將進酒》。相比之下,陶淵明的功力則在空靈、輕妙和淡泊之中,如《歸園田居》。在陶淵明,人間世事、人生憂患、痛苦的解脫,是在自然宿命或主觀精神的超脫裡。表現在他的詩賦中就是物我情趣的無痕流注和物我關係的無跡混化。這樣,雖然陶淵明和李白在各自的作品中都貫注了一種神韻,但是,在具體組合、拼接、選擇意象時,卻表現出極大的差異性。
三,寫作手法的關係
李白的詩是再現式的。他寫的事狀的物看作是有靈性的交流物件,將自己的愁思的哀怨訴諸於此。在李白許多首《古風》中,或者詠史或者敘事,都無不借此表達和述說詩人內心的感慨和諷託。陶淵明的詩賦則是表現式的。如《輓歌詩》中作者對自己死後親友送葬的情形和感想的預想,等等無不是詩人心緒的外延,是詩人心緒同每一情境的混化,而《桃花源詩並序》中表現的意象,更全然是意念的放映。
四,酒的關係
“酒”作為一種詩意空間存在,就其外延來看,陶詩和李詩也各有特色。陶淵明的《飲酒·十四》中, “不覺知有我,安知物為貴”的醉意盎然——一實一虛,構成了“酒”這一意象的雙重性。他將現實中的生活之理融入“酒”中的虛幻世界,使“酒”在亦實亦虛中成了一塊虛實相生之地。而李白的《月下獨酌》中,“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醒”與“醉”、“實”與“虛”純然分開,表現的是醉後的詩人瞬間便遁入一個純虛幻的境界。
從上面分析來看,陶淵明的創作在注重審美意境妙合天成的中國古典審美意趣來看,應該居於詩歌的王位,而現實卻把最高成就的桂冠加冕在李白的額上。兩位詩人各自迥異的自我實現方式不同,所處的時代不同。但他們的詩都直達我們的心靈,直觸我們的靈魂。總之,陶淵明以中國士大夫矜持、典雅的心境釀造了一罈貴族文化的清新之酒;李白則以一顆狂傲不羈、搏擊生命計程車子之心,釀造了一罈平民異域文化的釅烈搏蕩之酒。這兩罈美酒都韻味無窮,香飄整個中國文學史的長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