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淨水望深流
-
2 # 龍行軍武
阿富汗號稱“帝國墳場”,別說200多年前的英國,就是200多年後的今天,世界超級大國美國不照樣從阿富汗撤軍了事?
阿富汗地處中亞,嚴格來說並不屬於中東國家。它溝通東西方,連線中亞、西亞和南亞,在歷史上被稱為通向南亞大陸的“鎖鑰”,戰略地位非常重要。
18世紀中葉,為了防止正在擴張的俄羅斯威脅到大英帝國CROWN上最璀璨的明珠印度殖民地,英國先發制人向阿富汗進攻,並擊敗了原先的阿富汗掌權者多斯特·穆罕默德,扶植了一個新的親英政權。可惜的是這個親英政權不得人心,很多部落酋長都倒向了前任統治者的王子阿克巴爾·汗。沒多久阿富汗爆發起義,阿富汗平民四處襲擊駐阿英軍,就連英國駐阿富汗總督亞歷山大·布林內斯和他的副官都被殺死。起義軍凌厲的攻勢迫使英軍從阿富汗首都喀布林撤退,在向賈拉拉巴德的撤退途中,遭到了起義軍的伏擊,最終只有一名重傷軍醫逃回了英軍基地,將全軍覆沒的訊息帶了回去。
那麼是什麼讓當時世界第一的“大英帝國”含恨折戟沉沙?龍行認為有以下幾點。
第一,阿富汗的地形。阿富汗境內多數是高原和山地,兩者佔了全國4/5的面積,各種高山就是天然的屏障,非常容易將阿富汗劃分成了多個地區。而初期成功佔領阿富汗的英軍,正是由於分散兵力駐守各個城堡,導致這些兵力被山地切割而無法形成區域性優勢兵力,只能慢慢被阿富汗起義軍消耗殆盡。
第二,阿富汗人民民風彪悍,能征善戰。由於阿富汗的地理位置,歷史上多個民族都曾經在這裡建立強盛的帝國,甚至多次入侵印度。而阿富汗本地也存在多個民族,這些民族部落也時常因為利益分配不均而戰亂不斷。所以這裡的民風彪悍,人民能征善戰,遠不是印度那種慫包能比的。
第三,英軍中的印度僕從軍扯後腿。歷史上阿富汗部落居民曾多次南下搶掠印度,很多印度人對於阿富汗人的兇殘是從小就被灌輸的。這樣 就導致很多印度官兵對阿富汗人有著很深的恐懼心理。在作戰時,印度士兵只敢在遠處放槍而不敢抵近作戰,一旦有一個阿富汗人重進印度士兵面前,這些人絲毫不會理會英華人的命令就紛紛落荒而逃。同時印度境內信仰伊斯蘭教的旁遮普人雖然戰鬥力比印度土著達羅毗荼人強不少,但這些人中不少一進入阿富汗境內就調轉槍口,加入阿富汗游擊隊襲擊英國軍隊,畢竟他們有著共同的信仰,都是一個宗教下的兄弟。
第四,俄國勢力的扶持。俄國對阿富汗那是渴望已久的,在英國佔領阿富汗後,俄國沙皇立即將決定支援阿富汗,給予阿富汗反抗軍大量的錢財和武器支援,再這樣的情況下,阿富汗軍隊當時的武器裝備並不比英軍差多少。
-
3 # 十八子48188520
英華人是跟尾狗,被阿富汗打敗主要是阿國民打是為保國為民,英華人是美國走狗,打仗為自巳利益,不怕犧牲阿富汗士兵跟為錢又想保命英國佬打那肯定不怕死的勝
-
4 # 黑水都護府
麻雀戰游擊戰是正規軍的噩夢。想想中國曆代王朝面對北方胡人的無奈就理解了,空有鐵拳只能打空氣,如之奈何!被斷了後勤九死一生就是結局了。
回覆列表
18世紀至19世紀初,英國殖民者共計對阿富汗發起過三次戰爭,結果都以失敗而告終!
英國殖民者為什麼多次對阿富汗發動戰爭?那是因為阿富汗地處中亞,南接印度洋,西聯地中海,北接北亞,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英國殖民者和沙俄出於戰略考量,都想控制阿富汗。英國殖民者之所以失敗,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原因!
1,英國殖民者發動是非正義戰爭,枉顧阿富汗人民利益與死活,只想索取,達到自己目的,有句話說的好: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結果英國陷入阿富汗人民群眾戰爭海洋,結果唯有失敗。
2,阿富汗國土五分之四都是山地,適合山地戰和游擊戰,英華人恰恰被阿富汗特種作戰方式搞得焦頭爛額,以至於一敗塗地;而且歷史上阿富汗這個地區一直就沒有平穩過,基本都是在戰亂中度過,造成阿富汗人民民風彪悍,個人十分勇武。
3,由於阿富汗是伊斯蘭國家,凝聚力和團結精神都很強悍。而且阿富汗人民族意識強烈,反抗精神頑強,英國殖民者註定失敗!
4,英國殖民者勞師遠征,後勤供應不到位,地理環境不熟悉,空有強大武力,結果註定要敗給了全民皆兵的阿富汗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