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愛玩ORZ

    我認為,在社交網路如此發達的今天,談論獨處,以及與之關聯的孤獨感,依舊有用!

    為什麼這麼說呢?

    第一點:

    首先我們需要分清楚,獨處和孤獨感是不一樣的!孤獨感,是你無法融入某種圈子,哪怕在人潮的簇擁下,依舊會感到孤獨。身邊人來人往,桌上觥籌交錯,而你甚至找不到一個說話的物件,那種情況下,孤獨感油然而生,那才是孤獨!而獨處呢,獨處是你自己選擇的!無論有沒有能跟你聊天的人,有沒有知心人,你自己選擇了獨處,選擇一段只屬於自己一個人的時間,去思考某些事,讓自己靜下來,這是獨處!

    第二點:

    我相信很多獨居的朋友都有過這樣的體驗,在夜深人靜的時候,一個人躺在床上輾轉難眠。然後這時候你會幹什麼?會開始思考一些東西,思考今天的一天,思考明天,這就是很有代表性的獨處。其實失眠才是人類最好的老師,當你失眠的時候,你才會讓自己靜下來,思考某些自己從沒有注意到過的事情!

    第三點:

    孤獨感,孤獨感的由來 也有很多方面。如果是因為你過於優秀,你開始感覺身邊的人跟不上你的步伐,這樣產生的孤獨感,就會催生出你的獨處,你需要靜下來思考一下。另一種是由於你特立獨行,導致無法融入群體,產生了孤獨感,那你就需要主動找時間讓自己獨處,尋找一下自己身上的問題!

  • 2 # 馬牧之

    自己給自己認證在修行中叫慎獨,往往是獨沒有問題,但恰恰問題出在不夠謹慎上,也就是說自我監督能成大事者少。

    自己監督自己叫慎獨,自己監督別人叫致良知,在儒釋道觀照下計程車大夫的做官與修行,經過3000多年的歷史實踐,不難發現自我慎獨與他人監督最終的結果:君子鳳毛麟角,真小人猶寥若晨星,偽君子如過江之鯽。

    佛陀生就預言,稱末法時期,“毀我佛法者,著我佛衣人”,不幸的是一語成讖,越來越多人透過著僧衣,幹著根本就不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事兒。

    大凡出格者的行為,要麼與無道取財有關,要麼是作風不正,全是嚴重偏離了出家人信守的科儀戒律,甚至遠不如一個有點自我要求的人,更別說慎獨了。

    修行路上,一定會遇到各種妖魔鬼怪或魑魅魍魎,不是來誘惑你墮入深淵,就是蠱惑你同流合汙,稍有不慎或持戒不緊,就會像虛竹一樣想做和尚也不準做,穿著僧衣或不穿僧衣的人更是為所欲為。

  • 3 # 專注愛情詩歌創作

    首先回答:有意義。

    獨處並不是孤獨,更不是害怕社交,而是在經歷大是大非之後,給自己一個自己想要的空間。

    現在社會的浮躁,金錢為親,產生了很多無奈。人和人相處,除了錢,攀比,利用,仿若沒有其他的了。所以在這樣環境遊歷多了,心發累,頭髮昏,而獨處,等於解放自己。

    獨處也是要自己平心靜氣做好自己喜歡的事,比如寫作,畫畫,開拓思維空間,比如整修庭院,獲得樂趣,身心健康。

    為自己喜歡的事付出時間和精力,太值得也是最快樂的。

    無質量的社交等於急著走向死亡。我不做這樣的蠢事。

    別人的情況知道不詳,說下自己。

    由於十年前遇到一件煩惱事,接著不幸接踵而來,不但心靈受到打擊,身體也受到創擊。迫使收起豪放性格,減少與不算朋友而經常喝酒閒聊的人接觸,使自己獨處。

    這幾年之間,創作網文幾百萬字,詩文數百首,中篇短篇也不少。我覺的這比以前無質量的社交要強很多倍。而且以前髒亂差的院子整理成蔬菜和花卉並重的庭院。每天除了做工作,坐在院子裡,看著翠色慾滴的各種植物,身心舒爽至極。

    我每天都在獨處,但絕不孤獨。

    其實社交網路發不發達和獨處沒有直接關聯,也不相互牴觸。在網路上找到傾訴和聆聽的紅顏知己,也只是一個而已,人家有自己的生活軌跡,不能每天每時的陪著,所以自己該獨處還是獨處。

    社交網路即使再發達,也改變不了我獨處的信念。

  • 4 # 手機使用者雪中梅

    獨處也有一個年嶺階段,一般五十歲以上的人才適應獨居。

    獨處適宜腦力勞動的人群。因獨處心就靜。適宜恩考問題,如寫篇文章,

    寫首詩。

    讀書看報也適應獨處的環境。在獨處的環境下,能細品文字的真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OPPO Reno和小米9哪個更值得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