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七海郵輪

    簡單說來早期的跨大洋的遠洋輪船是載運乘客同時載運貨物,尤其是郵件的運送,所以在當時稱為“郵輪”。不過隨著科技的發展運輸也發生了巨大的變革,郵輪發展到現在,功能的確已經完全改變了,已經不需要承擔運輸貨物及郵件的功能,成了真正集娛樂、休閒、旅行為一體的“遊輪”。

    從歷史沿革的角度來講很多船公司一直沿用“郵輪”,當然也有的船公司為直接表達度假和娛樂的內涵使用“遊輪”。

    在我們國內早期進入郵輪旅遊行業的代理為了區分大型遠洋郵輪和內河遊輪及小型遊船遊艇的區別一直沿用“郵輪”,所以目前看兩個詞本質上沒有太大區別。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郵輪”一定是海輪,而“遊輪”包括的範圍更廣泛。

    油輪其實從字面理解就行了,就是運輸原油或成品油的大船。

  • 2 # 現代艦船雜誌社

    傳統的郵輪是liner,是航線航船,由於有運輸郵件的任務,所以被翻譯為“郵”輪。其本質是交通工具。而且追求航速,比如歷史上航速最快的合眾國號測試時開到過43節,執行航速也能達到38節。

    上圖為長灘的二戰時期經典郵輪瑪麗女王號和一艘現代的遊輪。簡單來說從煙囪尺寸也能感受到其動力的差異。(瑪麗女王號三號煙囪正在維修)

    瑪麗女王號上1:48的茅利塔尼亞號模型。就是一戰沉沒的盧西塔尼亞號的姊妹船。當年泰坦尼克號本來就是為了和這艘船競爭。由於模型罩子反光比較嚴重,大家湊合看一下色塊區域,模型船上黑色的部分都是動力系統,可見在船體部分實際留給客艙和娛樂設施的區域並不大。這也是許多傳統郵輪三等艙乘客數量實際並不像飛機上經濟艙數量和頭等、商務艙比例那麼懸殊的原因。

    (拍攝時沒帶CPL鏡,反光很嚴重)這個是泰坦尼克號1:48剖面模型黑色的部分是煙道和鍋爐,可以看出即便是不再過分追求航速的泰坦尼克號,其動力系統在船艙的佔比和高度也很大。這就是當年作為交通工具的郵輪。

    著名郵輪瑪麗女王號上的主軸。

    下面說遊輪,七十年代開始皇家加勒比的前身推出了遊輪,就是船本身作為遊覽目的地存在。現代的除了少數小型的郵輪(其實體現在現代主要是大型渡輪)外,目前也就是瑪麗女王2號算是動力系統比較強的“郵輪”(不過實際上也是當遊輪用)其他的普遍航速也就是22-24節。以上海出發的量子號為例,其最大航速22節,但是實際上在日韓遊中往往也只開到12、3節,避免到的太早不方便遊客觀光。

    而且現代遊輪一般是出發港到最終回港是閉環航線(前些年允許中途離船但是現在一般都要求觀光後回到船上,直至最後靠港)偶有船隻調配到其他母港時的航線也會提前標記清楚。(比如前些年一些夏天以天津為母港的遊輪冬季會轉移到東南亞航線,則會有一個比如類似天津到新加坡的班次)

    紐約拍到的瑪麗女王2號,其主要還是在大西洋兩岸觀光遊覽為主,也起到一定的郵輪作用(出發地目的地不一樣,與一般遊輪出發地目的地為同一港不同)

    同樣在紐約港的量子級二號船。與瑪麗女王2號尺寸相當,但是明顯船身、上層建築比例與瑪麗女王2號差異較大。

    最後是油輪,tanker(水櫃、油櫃,坦克一詞的原型)這個就不是運人的而是運油的了。

    上圖為2009年已經拆除的原世界最大油輪,458米長的海上巨人號(此時已經更名為賈樂維京號)

    最後強調一下,大家看遊輪旅遊介紹的船所謂排水量多少萬噸是不對的,實際上那個是噸位數,是一種社會性的計量單位,是船體包裹體積每100立方英尺的空間概念,而不是作為一種物理計量單位的排水量概念。實際上大家說習慣了說噸位多少“噸”而實際這個概念應該是無單位量。

    至於說為什麼不直接按照排水量計算遊輪大小,則因為長寬吃水相近的遊輪可能因為有的多一層有的少一層而載客量差不少,活動空間差不少,(比如五萬噸的戰列艦,幹舷實際才兩三層樓,畢竟比較“厚實”而現代的遊輪皮薄餡大,5萬噸的排水量噸位數大概在10萬左右)其實這是原來一種船舶收稅方式計量單位,比如我們說當前世界最大的海洋綠洲級遊輪的23萬的噸位,實際上其排水量應該在10萬噸左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喝酒之後為什麼容易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