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林芬芳
-
2 # 永春書法
寫書法時應該注意的問題很多,但永春認為最應注意的應該是用筆的問題。米芾的“善書者只得一筆,我獨有四面”(《米元章論書語》),所謂的“八面出鋒”主要就是指起筆和收筆時的提按頓挫和開闔變化,帖學都強調電畫的兩端,注重點畫起訖處的迴環往復和牽絲映帶。碑學講究點畫的中段,中段行筆採用逆鋒筆法,使筆鋒在宣紙上頂拒下輔毫散逸,形成跌宕起伏的變化和蒼茫渾厚的質感,清朝包世臣的“中畫圓滿”和“逆鋒行筆”都屬碑學筆法。永春認為,用筆之法既要重視兩端,又要重視中段,將碑帖相結合的用筆之法才是最好的筆法。
-
3 # 一笑貫長天
練書法行注意一些問題。
一,指實掌虛,握筆需要指實掌虛,指實的目的是為了握筆有力,只有握筆能用力行筆才可能有力,掌虛是達到最佳的控筆目的,相信你虛空有利於控筆靈活。
二,握筆的姿勢需要保證向四方行筆與阻礙,在初學時可能行筆有障礙也能寫好字,當你的書法真正練成時,每個方向的障礙都會阻止你的行筆路線,使得你滿意達到八面出鋒的境界。
三,不要著急通篇臨帖,練好每個字,由開始的粗學到後來的精確到細節是練好每個字的過程,今天你可能對你臨摹的字很滿意,可是過一天,或者是過幾天后,你再去對比原貼,你可能會發現,你的細節還是差很多,越是大家的字越有內涵,有些字可能是你今生都無法寫出來,所以不要著急通篇臨帖,那樣會使你失去鑽研細節的能力。
四,不要選字練,以前我也有這個毛病,喜歡練自己認為好的字,或是容易的字去練,而對於難的字及不喜歡的字就放棄!其實,寫詩一個很不好的習慣,因為,大家書法的藝術往往在這些難字與不好看的字中,把這些字練成了,體會了,你才真真正正的學會了大家的書法。
五,不要迷信大家或是某些名人的話,一定要自己去實踐,自己去驗證每個人的話,比如大家所說的筆筆中鋒,比如捻管是錯誤的,這些話不要輕易信,自己去體會,自己去實踐,驗證對自己有利,你就學,沒有利也別輕易否決,可能你有一天突然豁然,有些話不應該相信,有些話應該相信。
六,帶著思考去臨帖,象印印泥,錐畫沙,屋漏痕等等,寫字時去思考這些話的含義,當你某一天頓悟了,可能你的書法就登堂入室了。
回覆列表
寫書法時,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1 姿勢要正確,兩腳平放地上,兩手據案,肩平、背直、頭正,目注紙上。 2 握筆要指實掌虛,執筆在指,運筆在腕。開始練字枕腕,逐步提腕、懸腕。
3 筆法要分清,一般分方筆和圓筆兩種,還要明確中鋒、側鋒、臥鋒的應用部位。
4 楷書是學習毛筆字的基礎。楷書學完再學行書,最後是草書。您先學魏碑也行。
5 臨帖時不要看一眼寫一筆,先要讀帖,吃透要領,然後把一個字一氣寫成。
6 首先要把各種偏旁部首練好,以後再組成各種字就容易了。
練毛筆字只要肯學,肯下功夫去練,是肯定能學會的。但方法一定要正確,不然會適得其反。曾有一位老先生攜帶一卷草書作品請當代草書大家林散之先生指教,散翁很認真地一張一張地翻看著,看完後只是點點頭,把那捲作品還給老先生,一句話也沒說。等那位老先生走後,林老說:“這個人還在門外轉。”他的話頗令人吃驚。像這樣一位老先生,從小上過私塾,肯定練過毛筆字,已能寫一手“龍飛鳳舞”的草書,練了一輩子居然還是門外漢。如果來訪者是個小青年,林老定會毫不猶豫的叫他剎車,不要寫草書,趕快寫楷書,還來得及挽救。而那位老先生走了一輩子彎路,已“病入膏肓”,再叫他從頭學起練楷書,一則使人難堪,二則積習太深,為時已晚。故而林老既不便批評,亦不願違心地說恭維話。
這件事說明寫毛筆字光靠苦練是不行的,還必須掌握正確的方法。這也和學武術一樣,一旦出手成習慣,改是很難的,所以有“學拳容易改拳難”的說法。
愛因斯坦有一個成功的公式:成功=正確的方法+勤奮。這個公式也適用於學寫字。
任何一門技藝均有內行與外行的區別。內行就是行家裡手,掌握基本法則、規律。上面說的那位老先生,還沒有掌握毛筆字的基本法則規律,不知道哪些是對的,哪些是錯的,哪些是美的,那些是醜的。所以林老說他是門外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