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take影菌
-
2 # 鳶飛九天2018
1894年,蓄意已久的日本發動了對豐島海戰,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只有彈丸之地、一直被大清鄙視的日本卻戰勝了龐大的大清帝國。馬關條約簽訂,賠償了日本兩億兩白銀,割讓了遼東半島和北韓半島,開放數個通商口岸。甲午戰爭大清輸的極其慘烈,為什麼龐大的大清居然打不過日本呢?
第一,國家準備不同。日本自明治維新以來,深知自己地處海島,地域狹小,資源匱乏,因此他們始終妄圖向外拓展,而北韓則是他們的第一目標,為了這個目標,日本全國上下同心協力,努力準備了數十年,而在甲午戰爭爆發後,日本上下對戰爭極為支援,上至達官貴族,下至平民都在節約物資,以供應戰爭。
而這時的泥足巨人大清王朝,雖然有了迴光返照般的同治中興,但大清的官場腐敗更加加劇,內部黨爭更加激烈,滿漢矛盾更加尖銳,國內民不聊生,列強侵略日益嚴重,毫無準備的滿清政府,面對銳意進取,孤注一擲的日本,毫無優勢。
第二,軍隊準備及戰鬥力不同。大清最令人驕傲的,大概就是建立時是世界第九,亞洲第一的北洋艦隊了,但是在日本節衣縮食供應海軍的情況下,當甲午戰爭爆發時,北洋艦隊早已不是亞洲第一,而被日本艦隊後來居上。
而面對日軍的主力陸軍,主要是李鴻章的淮軍而這些軍隊,派系眾多,毫無統籌指揮,且早已腐化,戰鬥意志十分薄弱,指揮官如葉世超等人將無戰心,只知逃跑以儲存實力。
而滿清上層,慈禧太后挪用海軍軍費,正在辦自己的60大壽。滿清貴族守舊派大臣對李鴻章百般扯後腿。而李鴻章自己對戰爭也始終搖擺不定,始終沒有下定決心,奮力一戰。三心二意的清廷,如何能戰勝上下團結一心奮力一搏的日本?
第三,國家制度不同。日本自離明治維新以來,大力向西方學習,從制度到軍隊訓練乃至風俗習慣,全面向西方靠攏。雖然日本仍有大量封建殘餘,但日本學到了西方列強制度的精髓,日本雖地處狹小,資源貧乏,但國家仍迅速強大起來。
而大清仍是落後的封建專制制度,面對西方列強,卻如鴕鳥一般埋首沙堆,不思改變。雖然有洋務派大臣掀起了洋務運動,但卻只學習到了西方列強的皮毛,治標不治本。
同時,清廷頑固守舊派勢力極其強大,強烈的黨爭始終使清朝無法全力發展工業。而清廷此時的軍隊,八旗兵和綠營兵早已墮落,跟平民無異,不堪使用;而湘軍、淮軍等地方武裝也早已腐朽,不堪一戰,龐大的大清帝國坐擁上百萬軍隊,卻無可戰之兵。失敗也就不意外了。
第四,清朝從未團結一心應對甲午戰爭。與其說甲午戰爭是清朝與日本的戰爭,不如說甲午戰爭是李鴻章的淮系與日本的戰爭。面對日本挑起的甲午戰爭,清廷各方勢力不但沒有團結一致,共御外辱,反而對李鴻章百般扯後腿。堪稱日本的最佳隊友、“第五縱隊”。
而戰爭後期,李鴻章與日本都已精疲力竭,日本仍在咬牙堅持,此時戰爭潛力遠大於日本的大清王朝,如果能夠繼續堅持,甲午戰爭的後果,大清王朝必然不會損失如此嚴重。而掌握清廷實際權力的慈禧太后和李鴻章卻搖擺不定,最終選擇妥協。
回覆列表
甲午戰爭結束了,天皇餓了,拿出一塊壽司,流著淚吃了下去,慈禧太后看滿桌子的盛宴吃不下去。
大家都看過這個電影吧,相比會讓大家有更深刻的感受。
我們不必太過自謙,清朝的海軍(後期),是東亞第一,日本海軍不如我們,為了侵略準備,天皇帶頭節儉,全民省錢造軍艦。
日本與中國的海戰,全世界都不看好日本,中國雖然衰落,但仍然是一頭獅子,日本一個小島,能耐中國何。
中國驕傲自大,戰前準備不足,反觀日本,小心謹慎,蒐集中國各個艦艇的情況並制定相應方案。
中國方面戰艦的排列方式,是“一”字形,對於遭遇戰而言,這是一種很不會差的戰術,這種戰術經歷過實戰檢驗,對於海戰而言有借鑑意義,一字型突破敵方陣營,近距離打敗他們。
日軍料到了中國採取的戰術,讓艦隊迂迴,沒有縱向行進,中方沒能及時反應過來,轉向。
中方戰鬥意志不強,加上政府消極對戰,採取避而不戰的策略,戰爭勝負便見了分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