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春秋雕龍
-
2 # 先道而後術
先說結論,再分析。結論是肯定的,兩件事是同一個人曹劌所為。曹劌、曹沫、曹昧、曹沬、曹翔、散蔑在《史記》《史記索引》《左傳》《穀梁傳》《戰國策》《呂氏春秋》等書中指的是同一個人。
這個題目真的太大,古今中外很多學者都做了考證,我只是引用,沒有能力提出新的見解。
一、上海博物館楚簡《曹沫之陳》,“曹劌”寫作“散蔑”。
二、戰國韓非《韓非子》:“曹劌匹夫之士,一怒而劫桓公萬乘之主、反魯侵地”,認為曹劌即曹沫。
三、唐代司馬貞《史記索引》解釋《史記刺客列傳》曹沫即《左傳》《穀梁傳》曹劌。沫宜音劌,沫、劌聲相近而字異。
四、清代梁玉繩《人表考》卷三解釋“魯曹劌”,“劌又作翱,又作沫,又作昧,亦曰曹子。”
五、今人楊伯峻《春秋左傳注》:“劌音桂。沫、劌音近。關於曹沫事,古代傳說不一。”
六、今人陳奇猷《呂氏春秋校釋》認為,“案期、劌、沫三字同音通假”。
七、日本學者瀧川資言《史記會注考證》認為,《史記刺客列傳》中的曹沫、《左傳》中的曹劌、《呂氏春秋貴信》中的曹翔是一個人。按沫、劌聲近而字異,猶申鮑胥之為芬冒勃蘇耳。
到此應該為止了,我再多說幾句。
古人出現同人異名的情況大致有這麼幾種情況。一是秦始皇囊括四海、併吞八荒、一統天下前,各國文字是不一樣的,秦始皇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制定了國際標準,書寫統一用小篆。其他六國的文字翻譯成小篆會有不同的寫法,就好像“茴香豆的茴字有四種寫法”一樣,這叫異體字。二是古人寫字也不是那麼認真,也有粗心大意寫錯字的時候,給他起了一個很好聽的名字,叫通假字。三是出土的甲骨、竹簡、帛書有些字年代久遠殘缺不全,學者根據現有資料進行推測、猜測,應該講大部分還是有理有據的。四是歷史上出現焚書坑儒現象。秦始皇一把火燒了絕大部分史書,但是,在國家圖書館還藏有副本,並沒焚燒完全。可惜的是,項羽一把火不管是宮殿還是典籍,無差別燒燬,後人透過記憶把歷史再寫出來,結果記憶有差別,有的同一個古代人的名字讀音不同字的寫法也不同,可能是方言口音的緣故,有的同一個古代人的名字讀音相同字的寫法不相同。
各是其所是,各非其所非,世無孔子,誰能定是非之真。
回覆列表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左傳 ·曹劌論戰》
對於二曹是否為同一人,這基本上是個疑案,幾種史料所記載的有所矛盾。
如認為曹劌、曹沫為同一人,則主要依據的是《管子》一書,書中將曹沫、曹劌記為一人,即兩人的事蹟混為一體,其最重要的就是持劍挾持齊桓公一事記為曹劌所為。而管子一書又成書於戰國西漢間,且是以齊國稷下學宮之書整理而來,年代又去事件並不甚遠,所以可信度也比較高。
畫像磚·管仲見齊桓公
這裡也有個問題,《管子》並非成於一時,也不是成於一人,而是後世之人逐漸歸納收集整理而形成,這就會出現一個錯訛的問題,而且經過上千年,版本也在不斷的改變,這就會出現一些偏頗。所以,即使以管子為依據,仍有疑問。
另外一種說法就是二曹並非一人,這主要是依據《史記》、《左轉》及其它一些史料互相印證推斷而來。
長勺之戰,曹劌陣前觀敵
按照以上史料記載,曹劌與曹沫身份截然不同,一個是鄉野之民,一個是當朝將軍;一個以智謀見長,一個以勇力取勝。特別是在長勺之戰前,從史記中可以推斷曹劌為普通鄉民,其所說“肉食者鄙,未能遠謀”,總不會自己罵自己吧,而曹沫在此時已經身為將軍,和齊國打了三仗,但都打敗了。再加上臨陣分析判斷,曹劌和曹沫的差距就太大了,所以也有觀點認為二曹不是同一人。
綜上所述,二人身份仍待考證,也許隨著以後更多史料的發現,疑案終能破解,但就現在,斷不能匆匆下定結論。
齊魯長勺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