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天都峰文學

    一、沈從文其人

    沈從文(1902年12月28日—1988年5月10日),男,原名沈嶽煥,乳名茂林,字崇文,筆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湖南鳳凰人,中國著名作家、歷史文物研究者。

    1924年開始進行文學創作,撰寫出版了《長河》、《邊城》等小說。創作風格

    二、沈從文的創作風格趨向浪漫主義,他要求小說的詩意效果,融寫實、紀夢、象徵於一體,語言格調古樸。

    三、湘西題材小說藝術特色

    首先是其強烈的抒情性,營造了小說濃郁的浪漫主義氣息。

    作品的詩意主題、清新明麗的湘西風光描繪、撩人情思的風俗風情展示及人物身上寄予的理想主義人性美,構成了浪漫主義的內涵。作者正是因為反感於都市的汙濁和“衣冠社會”人性的醜陋,才刻意傾心地描寫湘西社會的安寧靜謐纖塵不染,讚美湘西兒女們善良正直古樸天成的美好天性。作品要傳達的是作者的衷心期待與善良願望,因而也就具有了詩性氣質。而作品中人物共同具有的完美品格與人性,則閃現著理想主義的光彩。小說裡精緻描摹的自然美景,也與人物的美好品性相映生輝:賽龍舟,擺渡船,提親事,唱情歌等風俗風情既是實寫,又洋溢著一派渾樸溫情的韻致。

    其次,小說自然流暢的情節構思如一江春水,萬里無痕,卻又依勢賦形,將矛盾衝突彎曲盤旋得恰倒好處。作者對於情節的熟練把握,似一位丹青妙手,在畫布上隨意塗檫,每一段情節都是在勢所必至時展開,於理所必然時收束,張弛有致,動靜相宜。作品的結尾採用了西洋小說中常見的開放式結構,以翠翠在白塔下渡口邊守著渡船等待儺送歸來作結,一句“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讓無數讀者心中留下永遠的痛。

    第三,小說的語言融合了方言、文言和古典白話小說的語式組合而成,具有一種獨特韻味。如:“月光極其柔和,溪面浮著一層薄薄白霧,這時節對溪若有人唱歌,隔溪應和,實在太美麗了。翠翠還記著先前祖父說的笑話。耳朵又不聾,祖父的話說的極分明,一個兄弟走馬路,唱歌來打發這樣的晚上,算是怎麼回事?她似乎為了等著這樣的歌聲,沉默了許久。”這樣的語言特點人們自然能夠體會。

     

    四、創作題材

    沈從文創作的小說主要有兩類,一種是以湘西生活為題材,一種是以都市生活為題材,前者透過描寫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讚美人性美;後者透過都市生活的腐化墮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喪失。

    五、《邊城》寄託著沈從文“美”與“愛”的美學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現人性美的一部。這部小說透過對湘西兒女翠翠和戀人儺送的愛情悲劇的描述,反映出湘西人民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命運的慘痛事實。翠翠是如此,翠翠的母親也是如此,她們一代又一代重複著悲痛而慘淡的人生,卻找不到擺脫這種命運的途徑。

      沈從文透過《邊城》這部愛情悲劇,揭示了人物命運的神秘,讚美了邊民淳良的心靈。關於《邊城》的主旨,用沈從文自己的話說就是,“我要表現的本是一種‘人生的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邊城》以撐渡老人的外孫女翠翠與船總的兩個兒子天保、儺送的愛情為線索,表達了對田園牧歌式生活的嚮往和追求。這種寧靜的生活若和當時動盪的社會相對比,簡直就是一塊脫離滾滾塵寰的“世外桃源”。在這塊世外桃源中生活的人們充滿了原始的、內在的、本質的“愛”。正因為這“愛”才使得川湘交界的湘西小城、酉水岸邊茶峒裡的“幾個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牽連在一處時,各人應得的一份哀樂,為人類‘愛’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說明”。

      《邊城》正是透過抒寫青年男女之間的純純情愛、祖孫之間的真摯親愛、鄰里之間的善良互愛來表現人性之美的。作者想要透過翠翠、儺送的愛情悲劇,去淡化現實的黑暗與痛苦,去謳歌一種古樸的象徵著“愛”與“美”的人性與生活方式。《邊城》是沈從文的代表作,展示給讀者的是湘西世界和諧的生命形態。《邊城》發表於1934年,小說描寫了山城茶峒碼頭團總的兩個兒子天保和儺送與擺渡人的外孫女翠翠的曲折愛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人說:《賽爾號》是按照《口袋妖怪》做出來的,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