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3
回覆列表
  • 1 # 文鵬無不良嗜好

    時代不一樣了!那是和現在相差一百年的歷史,不同的是兩種文化時期的交結,傳統習俗與精神面貌有關的兩大因素的社會特徵有關。

  • 2 # 網暈者

    阿Q精神魯迅稱之為精神勝利法,《阿Q正傳》是魯迅為喚醒那個時代最低層的僱農的自強意識所作的小說,阿Q是僱農階層中的異類,像個遊民,狡黠而愚昧,不是勤勞樸實的傳統中國農民,故用英文字母Q名之,排在p的後邊,還不如屁。結果成了刀下之鬼,臨死還掙死麵子,說甚“二十年後又是一條好漢”。文學作品的社會輿論化使“阿Q精神”成為一些人的自嘲和自慰,其內涵與小說中的不同,它不會讓你有性命之憂,不過是減輕自己的精神壓力,就是西方所說的the individual whatever his personaL inclination is under considerable pressure to conform.

  • 3 # 魚悅龍門

    阿Q精神不死

    阿Q,這個國民家喻戶曉的人物形象,從1921年誕生至今,已近百年,這一百年的時間,中國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國民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很多,可是,為什麼阿Q身上那種讓人生厭的精神沒有隨著物質生活的豐富而消失,反倒是越來越盛行了呢?

    究其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人性中固有的劣根性,比如欺弱怕強、妄自尊大等,並沒有隨著社會的進步而有大的改變。

    就拿欺負弱小來說吧,作為《阿Q正傳》中比較弱小的人,阿Q見了比他厲害的人,都是恭而敬之的,因為他深知自己的地位和力量不足以和那些人抗衡,所以,跟他們打交道,哪怕吃虧,阿Q也不敢當面反抗,大不了背後罵一聲“兒子打老子”就算完事。

    對於比他弱小的人,阿Q的反應則截然相反,他溜進尼姑庵偷蘿蔔,被發現後,面對尼姑的質問,他無賴地說了句很經典的無賴之語:這是你們的蘿蔔?你叫它它答應嗎?這樣尼姑就無可奈何他了。

    而今天,相當一部分人不是繼承了阿Q的衣缽、得到了阿Q的真傳了嗎?見到地位比自己高的,點頭哈腰,極盡諂媚之能事;看到地位不如自己的,則耀武揚威,恍若自己就是天皇老子。

    時代進步了,人性中的有些特質,則沒有隨著時代的進步而進步。今天,校園裡本來該是一片淨土的地方都有了校園欺凌,社會上,恃強凌弱、欺下媚上的現象更是屢見不鮮。

    至於妄自尊大之人,在我們生活中更是隨處可見。就如而今的新媒體作者吧,出了幾個爆款,就開起了寫作班;寫了幾篇獲獎文章就開始寫專欄賣錢。雖然不能說這些人有多自大,但是,相比那些聲名遠揚的作家而言,這樣的寫作班,這樣的專欄,總讓人覺得水分多多。

    二、現代生活壓力大,人們都在努力生活,負重前行,諸如麻木健忘之類的性情某種程度上讓人暫時獲得了逍遙自在,國民們就捨不得與它們說再見。

    今天的人們都知道擁有一技之長求職時就會相對輕鬆,工資也比流水線上的工人高,可是,這一技之長需要學習,需要花時間,這樣一來,很多沒有學歷也沒有技術的人就開始打退堂鼓了。他們已經習慣了下班刷手機的日子了,一旦讓他停下來去學習,等於讓他從舒適區走出來,顯然,人們更願意重複以往的生活,而只把學習掛在嘴上。

    所以,人們就很難突破自己現有的生活,久而久之,對這種日子也就麻木了,也就忘了曾經的雄心壯志。

    所謂得過且過,所謂只打雷不下雨,說的就是這種情況。

    時代可以快速發展,生活水平可以短時間提高,但是,人性,這人類與生俱來的東西,總是進化得最慢,尤其是劣根性,總是頑固地存在於人們的性格里,與歷朝歷代的人們友好相處。

    法國作家羅曼·羅蘭說:

    “阿Q的可憐的形象將長久地留在人們的記憶裡。”

    這樣說來,阿Q的精神勝利法後繼有人,且陣容龐大,就不足為奇了。

  • 4 # 半本破書

    所謂的阿Q精神,實際上是在人類世界所有人種共同擁有的一種心理活動,當年韓信甘受胯下之辱,估計其心態未必就沒有類似念頭,就當前那些社會底層的人未必都是把逆來順受的現實視為正常,還那些所謂的社會精英之輩也未必都有三頭六臂手眼通天的本領。就在上述的這兩個群體中有幾人未曾經歷過或者是演義過阿Q的角色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海賊王》以後可能出的果實猜想會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