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養牛東哥

    過年回家團團圓圓放鞭炮煙花,貼春聯吃餃子看春晚,然後就是等著看東北大秧歌,這都是小時候的回憶了,如今的年俗簡化了很多,我小的時候過年,是要給長輩磕頭討壓歲錢的,如今都已經省略了。望採納

  • 2 # 烈焰3775

    農村的年味很濃的,吃年夜飯,拜年,相互問好,贈紅包,也有花燈,廟會,舞龍舞獅,唱戲,元霄節花燈……。但也不忘祭祖,寄託哀思!總之傳統中國年,鄉村很熱鬧的!

  • 3 # 塵緣07

    首先回答一下第二個問題,關於民俗還是很多的。比如貼春聯、放鞭炮、給祖宗供飯燒紙紀念、串門走親戚、給長輩拜年等等。

    關於年味變淡這個說法其實有很多原因。首先是隨著一年又一年的增長,我們自己長大了,長大後思想肯定發生轉變。看待過年也就會不一樣了,比如小時候喜歡放鞭炮、玩花燈。長大後也不以為樂了。興趣也就隨之減弱了。此其一也;其二是時代在進步,科技在發展,在發展的同時也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一些改變,比如電子產品、電子支付、微信支付寶紅包、電話拜年等等。我們不能太守舊,守著傳統的東西一成不變,那樣過於僵硬,以不變應萬變。才能體會到它的趣味性,感受到它的樂趣所在。

  • 4 # Heisenberg688

    如果說殺年豬、打年糕、貼春聯、走親訪友等春節活動組成了我們印象中的年味,那麼現如今的年味確實不如以前濃厚了。

    不過,隨著時代的發展,這些傳統農業社會下的風俗習慣會漸漸淡出人們的視線。

    首先從必要性的角度來看。

    我身邊也時常有老人感嘆如今的過年一點不像過年了,但是你緊接著問一句為什麼,老人們自己也清楚——以前的社會物質資源缺乏,小孩子和大人全靠著過年吃點好的。

    但是2020年將至,中國即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物質資源不再短缺,所以人們對於春節的期待感也就沒那麼強烈了。

    不過,風俗習慣也不僅僅是起到了物質上的慰藉作用,更是在精神上給予人們支援。

    傳統農業社會下,一個人無法面對天災人禍,需要互相扶持才得以生存,所以人們有著強烈的宗族意識、地域意識,這是集體主義下的產物,慢慢也就發展出我們常說的人情社會。

    但是現如今西方的個體主義思潮在國內盛興,人們不再對外關注,而是更多的關注自身,這就導致以前靠走親訪友來聯絡感情的行為,讓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厭惡了。

    其次,我們其實並沒有喪失年味,而且年味的形式變化了。

    以前我們殺豬打糕貼春聯,現在我們集五福搶紅包吐槽春晚也是一種年味。

    你要講年味喪失了,可能是比較懷念過去人與人之間溫暖的互動,但是對於年輕人來說,在家過年的方式才更討人喜歡。

    時代變遷的腳步不會停滯,我們仍需要不斷的去適應它。

  • 5 # X等風來不如追風去

    過年包餃子貼春聯,還有年30看春晚守歲。主要是家人都在外地,只有年三十這天才一家人團圓。與其說過年風俗倒不如說現在過年變成了團圓的節日。

  • 6 # 深藍74

    一、社會轉型

    中國從傳統的自給自足農業社會轉型到工業社會以至資訊化社會,分工越來越明確,生存競爭壓力越來越大,一些傳統年俗文化己不應適現代社會的發展理念,如燃發煙花爆竹等。

    二、新的年俗正逐漸形成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過年期間出門旅遊己成為人們節日的首選安排,所以大部份的地方顯得冷冷清清無過年的趣味,再者由於物質的豐富,平時人們的吃穿住行都有很方便,所以過年的隆重感儀式感己被稀釋,必然的年味無形中己就淡了。

    三、華人口年齡結構己經變化,80,90,00後己成為社會消費主力軍,他們更多接納西方文化的薰染,對於傳統文化無更深的體驗,從文化心理層面為有一個斷擋期,這必然影響過年的氣氛。

    四、社會經濟轉型發展的波動性,人們普遍有種對於未來焦慮不安的心理預期,這也能很大程度擠光出人們的幸福感,獲得感,所以也影響到年味的體驗,因為所謂年味是環境與心理的互動,更多的是一種特別吋空狀態下的心理體驗,因此年味濃否是民風民情的具象體現。

    我的家鄉在貴州中部,每年都有舞龍,賞燈等年俗活動,特別是跳花燈,男扮女裝的么妹子,在我的年俗記憶中留下深刻印象,但己失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刺激戰場》四排時,你最討厭什麼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