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探之名

    隨著時間推移,時代的變遷,社會的發展,人的心態和環境的改變,對事物理解、看法都不一樣了!兒時春節唯一的樂趣就是吃喝玩樂,新衣服,壓歲錢!成年後的春節,雖然物質比兒時豐富很多,但是承載著社會和家庭的壓力,想回到兒時春節的樣子,自己也會感到無所是從!只能用“呵呵”代替無奈!生活不易,且行且珍惜

  • 2 # 感悟靈魂深處故事

    我們懷念的年味,其實就是人情味。

    時代在變化,習俗也在變化。我們常說年味變了,事實上,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年味。人情味在,年味就在。

    ”從九零後到年邁的老者,幾乎全體華人都無比懷念兒時的春節,懷念那時候讓人流口水的食物,那時候母親和祖母嘴裡念念叨叨的習俗,那時候在院子裡炸響的鞭炮,那時候偷偷拆開的紅包……

    這些深埋在記憶裡的瑣碎細節,構成了我們心心念唸的所謂“年味”。有人覺得,爆竹禁放了,年味就沒有了;有人覺得,一年到頭吃慣了大魚大肉,不再期盼年底的家庭美食,年味就沒有了;有人覺得,孩子們手裡越來越寬裕,一個厚厚的紅包,都換不來一句真誠的拜年,年味就沒有了;還有人覺得,除夕夜那臺晚會越來越乏善可陳,年味就沒有了。 誠然,一些習俗消失了,一些習慣在漸漸改變,一些新的事物擠佔了我們寶貴的團圓時光。但是,流動在所謂年味之下的,是華人細膩綿長的人情味。只要這種溫厚的感情沒有改變,即使載體從放爆竹、看春晚變成了搶紅包、打遊戲,年味都不會消散。

    當我們懷念年味時,我們在懷念什麼?

    記憶由多種元素構成,包括光影、色彩、旋律、氣息、味道。春節,一定是我們心底裡最五光十色的一段記憶。 春節總有擾攘的人群。在商場,在廟會,在鄉村和城市的大街小巷,人們採買年貨,圍觀表演,相互拜訪,用形形色色的口音傳遞祝福。 春節總有眼花繚亂的色彩。鮮紅的燈籠、春聯、剪紙,在漆黑的夜空裡綻放的金色煙花,散落在雪地的爆竹碎屑,泛著油光的菜餚,揭開蒸鍋,在寒冷冬日裡騰起的一團白汽,共同組成節日的光影。 春節總有滿滿的儀式感。從灶王爺、媽祖到財神爺、觀音菩薩,再到祖先的牌位,桌前的長輩,最小的兒童,都有屬於自己的位置。天南海北的華人,用繁複的習俗,連線起家庭的全部溫情。

    而以上種種,彷彿都在一夜之間消散而成為記憶。告別貧窮、住進高樓、接入網路的華人,開始真誠地懷念起它們。回過頭來看看,我們懷念的這些年味,背後都是濃得化不開的人情味。 年夜飯裡,除了濃郁的滋味與喜樂的氣氛,還流淌著傳承了兩代以上的家族情感。夫妻、母女、父子、兄弟姐妹之間的溫情,全都濃縮在熱氣蒸騰的菜餚裡。大年初一的早上,從長輩的手中接過新年紅包,還會附帶幾句叮囑,是這個時代少見的最真心的祝福。出門拜年,遇到相熟多年的鄰居帶著裹成球的小孩子,隨手給出一個小小的新年紅包,一如我們年少時從他們手上接過壓歲錢。代代交替,生生不息,時光的流動在中國的年俗裡顯得自然而生動。 人情味在,年味就在,我們懷念的春節就不曾消失。

    不是年味淡了,是表達方式變了

    老舍先生在《北京的春節》裡,深情地回憶了年前年後衚衕裡的景象:“天一擦黑,鞭炮響起來,便有了過年的味道。這一天是要吃糖的,街上早有好多賣麥芽糖與江米糖的,糖形或為長方塊或為瓜形,又甜又黏,小孩子們最喜歡。” 如今連文中描寫的這些糖,都已經很少見到了。可是過年的氣息,就真的消散在記憶裡了嗎? 事實上,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年味。六七十年代的年味是一頓珍貴的肉餡餃子,八九十年代則是一家人聚在一起看春節晚會,新世紀以來開始流行旅行過年、網路春晚等等。時代在變化,習俗也在變化。我們常說年味變了,實際上只是每個時代投射在節日裡的景象變了,每一代人在這短短几天裡釋放情感、表達歡樂的方式變了。

    當鞭炮聲、硫磺味組成的年味漸漸消失,新的年俗也在逐漸崛起。也許是一起打一盤手遊,也許是預定好了飯店的年夜飯,也許是一同在彈幕網站上吐槽春晚,也許是在海外的旅途上迎接新年。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就還能感到濃濃的年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茶葉發酵和釀酒、做酸奶一樣嗎?